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阿甘正传——影评

时间:2016-03-20 19:34:26      阅读:393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第一次看《阿甘正传》的时候,惊叹于影片情节与美国众多历史事件的惊人巧合,妒忌弱智的阿甘接连不断的好运气,对珍妮的频繁出走感到不解,为阿甘执着的爱情所感动。
    后来发现香港明珠台重放次数最多的恐怕要数《阿甘正传》了,央视六频道也经常重播,昨晚也播了,每次重看,我都会陷入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动中,有时候即使不看影片,开头及结尾的音乐一旦响起,总会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感动。
  《阿甘正传》原著小说跟影片基本是两码事,导演对原著小说的改编非常坚决,几乎全盘推倒,重新来过。原著小说中,阿甘有着不少人性化的缺点,比如阿甘曾吸食大麻,但这些在影片中完全看不到,除了弱智这个缺点之外。
  电影跟小说,我认为表现形式上是完全不同的。感人的小说通过文字去打动人,感悟字里行间的人物语言和行为,而一部感人的电影之所以感动人,则完全取决于画面和情节如何打动观众,坦白说观众站在那个角度,支持影片中的哪个角色,具体说就是同情哪一方。
  导演将阿甘设计成一个弱智者也就是弱者的形象,目的就是在赢取观众的同情心,理解这一点,你对影片的大致情节就会有所理解。不过,简单是一个弱智者是不能打动人心的,这得看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了。
  《阿甘正传》之所以成功和感人,主要还是阿甘和珍妮离离合合的感情故事深深打动观众,影片是如何做到这点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阿甘对珍妮感情的开始,源于小时候第一次做校巴的经历,在众多小孩拒绝与阿甘同坐之后,珍妮伸出援助之手,主动邀请阿甘与她同坐。那场戏我一直留有深刻印象,这场戏看似极其普通,内容就是孩子瞧不起弱智的阿甘,不想跟他同坐,珍妮却愿意与阿甘同坐。但我惊讶于为什么我会一直记着这场戏,甚至多年后,仍然记得这场戏一些台词。珍妮说,You can sit here if you want
  现在看来,主要是前面的戏铺垫做得好,阿甘妈妈对儿子的言传身教和深切关怀之情,以及车上孩子们对阿甘漠视的态度,让观众对弱智的阿甘产生好感和同情心。
  特别是临上公车时,可爱的阿甘跟女司机说,妈妈说不让他坐陌生人的车,女司机说,但这是校巴。阿甘用最简单的办法来解决,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女司机只好说出自己的名字。有趣的阿甘就说了,这样我们不再是陌生人了。言下之意就是既然不是陌生人了,我就可以上你的车了,于是阿甘就上车了。看到这个幼稚得有些可爱的温馨场面,观众对阿甘的好感进一步增强。这么可爱诚实的小男孩居然在车上被其他的小孩子公然歧视,怎能不激发观众内心的同情和与关爱呢?影片为什么要在阿甘上公车之前加这个细节,目的不言而喻,效果也很好,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阿甘的好感增强了。
  当观众的感情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已经不满足仅仅是阿甘妈妈来帮助阿甘,迫切需要有别的人来帮助阿甘,这时候珍妮及时出现,将观众的感情变成现实,她与阿甘成为朋友,我们自然会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样一来,珍妮和阿甘在车上的一举一动自然受到观众的注意,印象深刻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说,一部电影如何感人,打动人心,技巧和细节是很重要的,而观众绝对不是冷血动物,影片的细节与铺垫做好了,没有让观众挑出毛病和造作,观众自然跟着剧情而走,为人物的悲欢离合,或喜或悲。
  《阿甘正传》中珍妮与阿甘两小无猜的场面也很温馨,两个人在一棵大树的树枝上一起读书看星星的情景也是让人羡慕不已,而在多年以后,影片的结尾,珍妮染上病毒,阿甘也是将珍妮埋葬在这棵大树下,哭诉对珍妮的感情,更是让人唏嘘不已。童年一起玩的大树底下,没想到居然是珍妮的葬身之地。阿甘的痛哭回应了童年这些场面留下的伏笔,观众前后一联想,怎能不为两人不同的境遇感动呢?对比一些电视剧中的人总是动不动,就患上层出不穷的绝症,珍妮的绝症和死是不是更加感人呢?
  影片为了表示珍妮与阿甘的深厚感情,特意选取了一些男孩子欺负阿甘的场面,小珍妮和大珍妮都在大声疾呼,Forrest,RUN ,JUST RUN。这个场次极其重要,除了表明阿甘从小大到都是被人欺负之外,也是表示珍妮对阿甘的照顾与关爱从来没有变过。观众前后一对比,阿甘与珍妮的友情就更加感人了。
  等到阿甘上了大学之后,角色变过来了,变成阿甘像个男人一样要照顾保护珍妮。我数了数,影片中阿甘为了珍妮跟人打架的场次大概有三场,打架的戏各有不同,但起因只有一个,有人欺负珍妮。
  第一场打架的戏很是感人,我看了有时候都觉得难过,我想说说为什么这场戏感人呢?编剧到底是如何让这场戏看起来情真意切,而又波折重重,结局又异常甜蜜。
  影片开头多次暗示珍妮被父亲性侵犯过,上大学后,珍妮因为小时候的心理创伤,已经有滥交的迹象。
  这场戏的开头,阿甘像小时候一样在珍妮的宿舍外淋雨等着她。珍妮的男朋友开车带珍妮回来,正准备与珍妮在车上做爱,伤心的阿甘难过地看着这场景。没想到男朋友不小心弄疼了珍妮,珍妮叫出声。阿甘二话不说,冲上前,搞笑地探头进车厢,以相对较慢的出拳频率,对着车里的男孩就是一顿老拳,气得男孩掉头开车就走。
  珍妮大为恼怒,大声斥责阿甘,为什么要这样做。阿甘的举动和珍妮的反应都在观众意料之中,接着让人感动的一幕出现了。阿甘将手中的巧克力盒递给珍妮说,这是我买给你吃的,对不起。
  观众看到这里,才如梦初醒,原来阿甘在雨中等了这么久,就是为了送一盒巧克力给珍妮。阿甘不是无所事事就来找珍妮,编剧给阿甘找了一个充足的理由,送巧克力给珍妮,这个理由完全站得住脚,观众在这一刻完全被阿甘的痴情与执着所感动。巧克力这个道具解决了阿甘等珍妮的理由,又带来观众视觉上的感受,引发观众因巧克力对阿甘的理解和同情,用得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珍妮一怒之下,毫不留情抬手打掉巧克力,弱智的阿甘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只好说我要回学校。这时候,珍妮显然回醒过来,认识到阿甘送巧克力来的苦心,十分后悔自己刚才的举动,跟满身湿透的阿甘说,Forrest,look at you. come on.
  想学表演的朋友,可以看看珍妮表示后悔时的表情和动作,她首先是转头看着另一边,然后看着阿甘,抬手又放下,表情极其无奈。动作加上表情,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心情,动作让观众有直观上的认识,也显示珍妮真诚的悔意,后来珍妮就拉着阿甘走了。
  珍妮带着阿甘回宿舍,问阿甘是不是没有碰过女孩子,有意与阿甘做爱,没想到阿甘搞笑地早泄了。两人事后,温馨地抱在一起说话。
  这个小情节,整个过程分为平静,与珍妮男朋友冲突,与珍妮冲突,和好,谈心几个阶段,编剧将过程简化,台词不多,动作居多,使用关键的巧克力道具强化人物的情绪,整个过程极具感染力,充分打动观众,特别是巧克力道具,完全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让观众看着巧克力发挥联想,动脑子思考阿甘这么老大远的买巧克力送给珍妮,其中付出多大的努力与耐心,从而深深为阿甘的行为所感动。
    第二次打架发生在阿甘当兵后,打架的过程不怎么样,仅仅是珍妮被人调戏,阿甘上前推开那帮人,想抱全身赤祼的珍妮离开舞台。倒是两人离别时的伤感让人动容。
  珍妮提起她和阿甘小时候祷告,希望有一天她能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导演让珍妮突然站在桥栏杆旁,身体挺直,似乎有跳桥的意思,阿甘的情绪有些紧张了,问珍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观众也有些紧张了,因为珍妮的这个动作让观众联想到影片开头暗示珍妮的童年创伤。这个小动作加强影片的紧张气氛,也是为接下来珍妮与阿甘的离别预设伤感气氛,毕竟任何人看着自己的朋友跳桥自杀,是一件难过的事。
  珍妮搭上便车要走,阿甘极其不舍,弱智的他又找不到理由阻止珍妮,只好跟她说,自己要派到越南去打仗,两个人要生死离别。经过前面情绪渲染,观众的情绪也起来了。这时候珍妮恰如其分跟阿甘深情地说,如果遇到任何麻烦,不要逞英雄,赶紧跑,只管跑,好吗?
  观众仿佛又回到小时候阿甘被人欺负时,珍妮大声叫阿甘,跑,快跑,回到影片为两人制造的各种浪漫意境中去。大家都不禁为两人的再次离别伤感不已。
  导演知道单单是台词不足以调动观众的情绪,所以加上人物想跳桥的危险动作,带动观众的紧张情绪,这样当后面珍妮说起那些台词时,观众的情绪达到高潮。善于通过人物动作或者环境制造气氛,这是电影艺术之一,是导演卓越功力的体现。
  第三场打架,是越战之后,珍妮和阿甘在白宫前重逢,珍妮被某反战的学生运动领袖打了一巴掌,愤怒的阿甘将他按倒在地,一轮狠揍。
  这次打架,我想提的是,导演很注意根据阿甘的不同岁数和经历来安排演员的表演,我们可以看出经过越战洗礼,饱受伤痛的阿甘这次的愤怒,跟以前两次相比,用暴怒来形容一点不为这。大家可以仔细对比前两次打架跟这次打架,阿甘的表情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更加愤怒,出拳更加凶狠。
  打架之后,珍妮和阿甘的告别也很是感人,我们来看看导演是如何安排这次告别的。
  珍妮背着包要上车走,阿甘跟在后面。上次被打的学生领袖惺惺作态,说要对珍妮好,希望珍妮跟他走。
  阿甘小声对珍妮说,你应该回到格林堡镇,阿拉巴马。当说到最后四个字时阿甘情绪高昂,高声大喊,胆小的学生领袖只好退让。这个情节设置让人物之间起到了冲突,也是增加影片的紧张气氛,调动观众的情绪。要不,珍妮可以单独走啊?因为不管这个学生领袖在不在场,珍妮都要走的,而且这个学生领袖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在这里重复出现也没有必要。所以这个冲突是导演精心编排的。
  果然,在前面气氛的渲染下,接下来阿甘与珍妮的告别极其伤感。珍妮仍然在坚持她和阿甘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阿甘没有多说,将他拼死换回来的奖章送给珍妮。这个奖章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通过这个道具,人们再次感受到阿甘对珍妮的深情。以至于珍妮也在问,为什么你要对我这么好?阿甘的回答极其朴实,因为你是我的女孩。珍妮的回答更让人感动,她说,我永远是你的女孩。观众看到阿甘的奖章,听到珍妮的回答,马上联想到影片开头两人青梅竹马的片断,怎能不为之感动呢?为他们感到高兴呢?
  观众看到这里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欣喜,珍妮终于还是明白阿甘的真情了,虽然她还是不得不离开。在珍妮上车前与阿甘互对微笑,就是对观众的观影情绪最好的表达,观众看到这里也会情不自禁微笑。而看到阿甘看着学生领袖有些生气的表情,也会觉得好笑。汤姆汉克斯的表演真是出神入化,通过面部表情将人物内心的感受完全表现出来,丝毫不造作,让观众看着是信服和感动。
  导演觉得这还不够,当公车开动,阿甘情绪失落沮丧难过之时。所有的观众都极其同情阿甘的不幸际遇,对阿甘关切的情绪达到一个高潮时。珍妮及时出现,敲打车后窗,微笑着变换告别和胜利两种手势与阿甘告别,阿甘的情绪变得轻松愉快,观众的情绪也跟着轻松愉快起来。在极短的几个画面转接之间,没有任何的台词,通过人物动作和表情,导演就让观众如同亲自经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变化一样,《阿甘正传》的成功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想学习导演技巧的朋友,可以看看这里,那段轻松的音乐是在两人拥抱后,珍妮转身离开上车时响起,音乐很好地配合两人当时的情绪,观众的心情也因为音乐而达到一个高潮,让观众明白这次离别是快乐而不是伤感的。
  这个情景带来一种意外,也带给观众一种希望,两个人还是有机会在一起的。也与当时观众的观影情绪极好地融合在一起,让观众从心底感到畅快。阿甘辛苦的努力没有白费,起码换回珍妮的微笑和甜蜜告别。观众身临其境般随着阿甘的喜怒而喜怒,难怪看完之后,都对这部影片印象深刻,阿甘带着我们去经历一次别样的人生经历啊!
  英国著名影片《猜火车》也成功地做到这点,让观众情绪随着人物情绪变动而变动,有时间的话,我会谈谈《猜火车》这部电影的问题。
  对于珍妮的第三次出走,也就是珍妮突然回到格林堡镇,跟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在某天夜里与阿甘上床睡觉之后,突然离家出走。这次出走,影片从来没有交待任何理由,前面我们可以看到珍妮是由于生活理念不同而出走,这次出走却理由,甚至连出租车司机也问她,你为什么要出逃?
  对这次出逃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导演和编剧似乎没有给出充足的理由就让珍妮逃走了。也许前天夜里,阿甘说要娶珍妮,是一种催化剂,让珍妮害怕了,她不想过结婚的生活。不过,这个理由始终不是很充分。因为之后,我们发现珍妮已经改过自新了,在餐厅工作,带着阿甘的孩子生活。
  阿甘说要娶珍妮时的情景也是很动人,我们发现阿甘对着珍妮终于有脾气了,在珍妮不同意后,阿甘极度失望,转身出门,双手叉腰站得笔直,表演很出色,配合肢体语言将人物的心情完全表现出来。
  当第四次阿甘与珍妮会面时,有一个场景很是感人,当珍妮说出孩子是阿甘的时候,阿甘忍住泪水,问珍妮,孩子是聪明还是……,我们深切体会到,阿甘从小大到,从当兵到工作,被人们歧视的境遇,让阿甘多年积发的感情爆发,他不想自己的孩子也过着同样不幸的童年和未来。当珍妮说到孩子很聪明时,我们跟阿甘一样,都感到如释重负,毕竟重复另一段不幸的童年,让人难过不已。
  当珍妮临死之前,终于说出我爱你的时候。观众终于和阿甘一样经过几个小时的苦苦等待,终于等到珍妮说这句话了。
  当阿甘强忍泪水在珍妮的坟墓前说出,我想你,珍妮的时候,这个阿甘式感人曲折,历尽重重艰难辛的爱情故事也划上伤感的句号。
  正是: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我想再谈谈《阿甘正传》里配角的一些问题。
  对《阿甘正传》这部影片,我想如果影片将阿甘与那些历史事件的的情节去掉,也是一部相当感人的作品,只是加上那些情节后,引起美国人对那些事件的伤感回忆,渲染了影片的悲重情绪,我想这也是《阿甘正传》影片获奥斯卡大奖的一个关键因素。
  《阿甘正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珍妮和阿甘两人波折重重,苦难艰辛的爱情之路,这也是全片最动人的情节和关键所在。不过,在谈导演和编剧如何设计情节让珍妮和阿甘感动观众之前,我想说说影片关于配角人物塑造的问题,一部影片能否成功,主角很重要,配角也很重要,有时候配角往往会比主角更加出彩。一名成熟编剧的标志,就是你把配角的戏想得比主角还多,构思上花的心思更多。因为配角的戏一有,主角的戏就来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除非你编的影视剧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都是主角的戏。
  《阿甘正传》里面主要有三个配角,一个是阿甘的妈妈,另外一个是阿甘的好战友巴布,还有一个就是丹中尉。我试着从每个配角开始,谈影片对配角的设计。
  首先谈谈阿甘的妈妈,影片一开始就交待阿甘和妈妈相依为命的几个小情节。编剧为了要让阿甘妈妈让观众信服和感人,采取的是身教言传的土办法,简单地说阿甘妈妈以实际行动再配合言行去教育和帮助儿子。
  举个例子,阿甘戴着腿箍跟着妈妈上街时,腿箍被一个小铁槽夹住,阿甘妈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腿箍拔出来。愤然面对路人对小阿甘投来的异样目光,大声质问路人。然后阿甘妈妈开始教育儿子,不要让别人说比你强,如果上帝是公平的,它会给每人个都戴上脚箍,回到家再次跟阿甘强调,你跟别人没有什么不同。阿甘妈妈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她对儿子强烈的爱护之情通过画面和行动表现出来了。
  比如,阿甘妈妈带阿甘去见好色的校长,校长不同意IQ低下的阿甘进入正常学校读书,校长告诉阿甘妈妈,你儿子跟别人是不一样的,阿甘妈妈强词夺理,我们都是不一样的。校长无奈叹气,拿出一张图表,上面有IQ指数图。
  这个图做为道具用得相当好,直观地让观众了解到阿甘的智力之低下,之前通过阿甘妈妈对儿子的重重关照,观众已经有所怀疑,这个图一出来,所有怀疑都变成事实了,以后阿甘被人欺负的事件就应运而生了。
  即使校长拿着铁一样的证据,坚持阿甘得上特殊学校,不能上正常学校,坚定的阿甘妈妈也没有认输,也没有失去理智。编剧在这里很注意对人物台词的编排,首先阿甘妈妈以平淡的语气讲道理,正常意味着什么?也许我儿子反应是比别人迟钝一点。当说到最后两句话时,阿甘妈妈提高声调,似乎在抗争不公平的命运,她说,但他有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有平等的机会上学,他不会在智障学校跟人学修理轮胎。
  看着校长有些屈服了,阿甘妈妈再度软下来,要求校长充许儿子去读正常的学校。这段对话给人的印象深刻,小冲突带出人物性格,对话层次分别,平淡中掀起小高潮。
  后来阿甘妈妈还是不得不跟校长上床睡觉,才让儿子跟正常孩子一样上同样的学校。这就是阿甘妈妈的实际行动,用行动去打动观众,让观众深切体会到阿甘妈妈对弱智儿子伟大而坚定的母爱。
  珍妮出现后,阿甘妈妈就以半退休的方式退出历史的舞台了,把照顾阿甘的任务交给珍妮,当阿甘妈妈临死之前躺在床上对长大成人却好运不断,已经成了百万富翁的阿甘说: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没打开之前,你永远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我们怎么能不为之感动呢?阿甘妈妈就好在暗示,没生下你之前,我不知道你是个弱智的,既然我生下你了,我就得好好照顾你,尽我所能,让你跟正常孩子一样生活。这是我做为妈妈的职责。
    阿甘妈妈这个角色是很成功的,短短几场戏就将人物性格勾勒出来,为阿甘在下面剧情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成功在于编剧选取比较能展现人物性格的戏,这些戏又与主角阿甘的戏融汇在一起,除了烘托主题之外,也为阿甘妈妈以后的出现埋下伏笔。阿甘妈妈从影片一开始到最后的死,给观众的感觉都是一个伟大尽职的母亲,阿甘妈妈死之后,观众就很自然将对阿甘妈妈的感情转而到同情阿甘,这就是配角所起的作用。与此相类似的有华语名片《甜蜜蜜》,在该片中,曾智伟所扮演的黑帮老大等几个配角也是起着相同的作用。
  演片中另一位配角,阿甘在训练营认识的战友巴布,是一位超强的捕虾爱好者和食虾专家。影片巧妙地利用阿甘训练及生活的时间,插进巴布对捕虾和食虾的心得,为以后阿甘买捕虾船埋下伏笔,也很好地反应巴布这个人的性格和背景,这种人一旦做好计划,永不放弃。阿甘与巴布两个傻呼呼的人凑在一块就显得自然。
  越战中,只要与阿甘在一起,巴布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说起捕虾的事,这些戏和对话看似重复,但你细看,还是不一样的。巴布第一次与阿甘在见面谈到到是他们家族捕虾的经历,在军营谈到是如何捕虾,煮虾的N种方法,用虾能做的N种菜式,最后在越战中,才升华成与阿甘一起合伙做捕虾生意。
  只有一次是例外的,巴布没有谈到虾,巴布临死之前,只是说他想回家。从巴布出场一直到巴布的死,让人看到一个人从满怀人生希望和斗志,到最后只想着回家的全过程。善良单纯的巴布最终还是死了,这一死加重了影片的悲凉气氛,也让观众更加关心和同情阿甘以后的境遇,巴布是个过渡性人物,却起着很好的烘托作用。
  《阿甘正传》第三位主要配角丹中尉,可以说是戏分最多的配角。他的出现,起到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影片通过几个场次就很好概括了丹中尉的一生,从越战中的志气昂扬,到失去双腿后的极度悲伤,等习惯残疾后,又开始对生活的极度失望和悲观,甚至自暴自弃,在阿甘的帮助下,终于重拾生活信心,找到生活真谛,回归家庭生活,他的戏很好地表现当时美国人的现实生活,十年越战创伤和反战运动对美国人的打击。变成残疾之后,丹中尉的各种疯狂举动,增加了丹中尉这一角色的悲剧色彩,也为丹中尉以后的重生埋下伏笔,而阿甘对丹中尉亲情般的帮助,让人们对阿甘的好感进一步增强,起到了配角应起的作用。
  影片对丹中尉的出场也是很有讲究的,丹中尉对阿甘和巴布两名新兵从穿着到举动,细致入微的忠告,非常有说服力,这表现他是一名关心下属的好上司,巡逻时风声鹤唳的举动,以及在战斗中果敢地让众人撤退,也是爱护下属生命的表现,这些情节的设置也为阿甘以后对丹中尉的帮助起到铺垫之用。
    编剧觉得这些还不够,还特意加了一场戏,新年之夜,丹中尉找到阿甘,丹中尉找了两个妓女在住所玩,阿甘拒绝与妓女上亲吻做爱,被妓女骂是笨蛋傻子。丹中尉异常愤怒,大声斥责妓女,永远不要叫阿甘傻子,双方激烈对骂。这里也是体现丹中尉从军队一直延续到现在对阿甘的兄弟朋友之情。
  当丹中尉和阿甘捕虾成功,赚到大把的钱,也意味着丹中尉的人生也成功了,影片有一场戏是这样设计的,丹中尉看着正在收网的阿甘深情地说,你救了我的命,我却从未谢过你。当丹中尉跳进海里畅游的时候,观众感觉到新生命的开始,怎能不为这两个人的友情而感动呢?
  到影片最后,观众都为丹中尉历经苦难和心理折磨终于找到一个未婚妻感到由衷的高兴。只是那个未婚妻太丑了,一看就知道是在丑化中国人,弄个漂亮一点的不行吗?
  如果说阿甘是一个呆子,那丹中尉就是一个疯子。丹中尉参加捕虾工作之后,由疯子慢慢转变成正常人,这是影片带给观众的信息,生活总是有转机的,努力工作,总会有回报的。观众看到丹中尉的最后境遇都会感到欣慰,也将这种欣慰转而为对阿甘照顾朋友,始终不渝的友情所感动,而丹中尉作为配角的任务也完成了。
  影片中三个配角都是很重要的角色,缺了他们或者对他们的塑造不成功,都会对影片的成功蒙上阴影。因为他们出现就是让观众为他们的所言所行感动,而观众被他们感动了,从心理上说,就自然会对影片主角产生好感,进而对主角的境遇产生同情和关切,这些配角的戏好了,影片离成功就不远了。

 

 

 

本文属转载

阿甘正传——影评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yinzf/p/5299018.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