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软件工程学习笔记

时间:2016-04-10 06:48:36      阅读:129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构建之法》第一章 概论

读过了第一章概论,让我对软件工程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如果将程序比作人,那么软件工程就是他的衣着,所以有了“软件=程序+软件工程”这句话。软件工程来源于现实问题,现实中的各种需求会形成一个个便于人们解决问题和使用的程序,软件工程便是针对程序保驾护航的重要因素。

1.软件的构建:源于人们的需求,形成了源程序,这只是软件工程的服务对象而非我之前认为的“写出了程序就是成功了”。写程序的能力不可或缺,但是这不是全部。

2.软件测试:写出的程序必须是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产品。

3.软件的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程序可能会失效或者需要更好地解决原问题,也可以是在长期使用中发现了程序有更大的进步空间,这就需要程序员进行修改维护。

4.用户体验:在同样功能的两个软件中,细节决定成败,比如A软件的软件界面更让人看着舒服,界面布置得合理,便于使用,那么他肯定是优于其它同类软件了。

5.软件开发过程的五大难题:复杂性,不可见性,易变性,服从性以及非连续性。人和机器的交流是单向的,机器不会说话,只能通过结果来反馈给程序员,这无疑是给程序的开发带来了巨大难度。

6.创造足够好的软件:上文已经提到,既然是服务于现实问题的,那么它的质量肯定是人们最关心的元素,包括四点(1)用户满意度:软件有很多问题,影响用户体验(2)可靠性:软件尽量有较高的使用成功率(3)软件流程的质量:由于团队和开发流程问题太多,无法按时交付软件(4)可维护性:软件应该要便于维护。

第五章 团队和流程

团队精神是在软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因为有着同样的目标,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事半功倍,集合团队中众人的智慧往往能使产品更容易被接受。现在大多都是用瀑布模型来开发软件。

当然,瀑布模型也有很多局限性:比如软件需求作为软件开发项目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无法进行合适的测试,直至一个工作系统被开发出来并能演示给最终用户。事实上,好几个研究工作已经指出软件需求规约的错误通常在最后才被检测到(直至执行系统测试或验收测试才能被检测到),并且需要花费最大的代价对其进行纠正。

只有在生存周期的后期才能得到一个工作的系统。因此,直到系统几乎可以运行时,一个重要的设计或性能问题才有可能被发现,到那时通常已经太晚了,以至于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

针对以上局限性,人们又提出了瀑布模型的各种变形。比如生鱼片模型,大瀑布带着小瀑布等。

第十七章 人,绩效和职业道德

这一章节更像是在教我们在这门课程开始的时候,端正自己的人品和道德,积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为团队出力,不偷懒,不打酱油。

1.软件工程师的行为应与公众利益一致。

2.软件工程师应以其客户和雇主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做事,与公众利益保持一致。

3.软件工程师应当确保自己的产品以及相关的修改满足最高的专业标准,

4.软件工程师应当具备完整且独立的专业判断。

5.软件项目的经理和领导人应该提倡并亲自采用符合道德规范的方法来管理软件的开发与维护。

6.在与公众利益一致的原则下,软件工程师应当保证其职业的诚信和信誉。

7.软件工程师应当公平对待同级,并予以支持和帮助。

8.软件工程师应当终生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并在工作实践中推动落实道德准则。

软件工程学习笔记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qq648661472/p/5373287.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