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er 数据管理
容器的空间,只是使用宿主机硬盘的一部分,一般很小。在容器中产生的数据,除非导出成镜像,否则停止或者删除容器,原来产生的数据也随之丢失。可以把宿主机的一个目录,挂载到容器中,产生的数据都写入这个目录,这样避免了数据的丢失。
1. 挂载本地的目录到容器里
docker run -tid -v /data/:/data wyp bash //-v 用来指定挂载目录,:前面的/data/为本地目录,:后面的/data/为容器里的目录,容器如果不存在/data目录,会自动创建。
然后在容器中df -h来验证,是否挂载成功。
2. 挂载数据卷
其实我们挂载目录的时候,可以指定容器name,如果不指定就随机定义了。比如上面我们没有指定,它就生成了一个名字为loving_kowalevski,这个名字可以使用命令 docker ps 看最右侧一列
docker run -itd --volumes-from loving_kowalevski centos bash
这样,我们使用centos镜像创建了新的容器,并且使用了 loving_kowalevski 容器的数据卷
说明:如果我们开启了10个容器,提供了web服务,且10个站点是负载均衡。宿主机的/data目录,都是挂载到容器的/data目录下,我们需要输入10次命令docker run -tid -v /data/:/data centos bash来实现,现在有了挂载数据卷功能,我们输入10次docker run -itd --volumes-from loving_kowalevski centos bash,其他9台会复制容器名字为loving_kowalevski的挂载内容,它改变挂载路径,其他9台也随之改变,且实了数据共享很方便。
3. 定义数据卷容器
有时候,我们需要多个容器之间相互共享数据,类似于linux里面的NFS,所以就可以搭建一个专门的数据卷容器,然后其他容器直接挂载该数据卷。
首先建立数据卷容器,只是为了给其他容器共享数据用的目录。
docker run -itd -v /data/ --name testvol centos bash //注意这里的/data/是容器的/data目录,并非本地的/data/目录,里面是空的。容器名称可以自定义。然后进入该容器
docker exec -it testvol bash #既可以写ID,也可以写名称。进入后可以看到data目录是空的。exit退出,然后让其他容器挂载该数据卷
docker run -itd --volumes-from testvol centos bash
然后进入第二个容器,可以df -h看到也有一个/data目录,也是空的,写入数据,容器1也同步了数据。
docker run -itd --volumes-from testvol --name=web2 centos bash 在开启一个容器,名称为web2
然后进入第三台名为web2的容器,一样可以看到/data目录的数据共享。
对于第一台容器,他的/data是总的共享目录,所以一定要保护好,不要随便停止,删除。
Docker 数据卷的备份与恢复
备份
mkdir /vol_data_backup
docker run --volumes-from testvol -v /vol_data_backup/:/backup/centos tar cvf /backup/data.tar /data/
进入新的容器,然后打包容器1的共享目录到backup下。
说明:首先我们需要使用testvol数据卷新开一个容器,同时我们还需要把本地的/vol_data_backup/目录挂载到该容器的/backup下,这样在容器中/backup目录里面新建的文件,我们就可以直接在/vol_data_backup/目录中看到了。 然后再把/data/目录下面的文件打包到成data.tar文件放到/backup目录下面。
恢复
思路: 先新建一个数据卷容器,再建一个新的容器并挂载该数据卷容器,然后再把tar包解包。
新建数据卷容器1:
docker run -itd -v /data/ --name testvol2 centos bash
挂载数据卷新建容器,并解包:
docker run --volumes-from testvol2 -v /vol_data_backup/:/backup centos tar xvf /backup/data.tar
解压后,文件为/data目录和文件,所以我们需要在/下解压,文件自动覆盖到/data目录下。
说明:tar xvf /backup/data.tar是一条命令,可以直接跟在docker run ...后面,执行后退出。如同我们之前执行的 /bin/bash一样的道理。
原文地址:http://llzdwyp.blog.51cto.com/6140981/176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