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

时间:2016-04-19 10:04:34      阅读:301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技术分享

《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称《般若心经》或《心 经》。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 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 若》。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 本精神。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 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 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
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 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 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 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简洁 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他就是观音菩萨。
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
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
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始 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璃 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 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提 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 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观 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 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
普门品云: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于水得自在。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难得自在。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在。
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在,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么?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一定要认识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认识面粉。
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 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
你要看!
越看越深,绝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去, 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 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无论你看甚么,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切法都无 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盘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 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 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 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么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 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见五 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
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例如带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顾呀,不照顾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顾,不照 顾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便会发现 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的此 岸,到涅盘的彼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
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到了 涅盘彼岸。持咒是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著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
参禅又如何?参禅更加要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不知 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不懂,在这地方,不防 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 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消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念 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妄想犹 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 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个照字,照甚么?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古人云:色蕴犹如聚 沫,受蕴犹如水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甚么妄想也不实在,行蕴犹如芭蕉,层层剥落,剥到最后便成空,识蕴犹如幻化。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出三界火宅。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清净是空的别名,所以名为诸法的空相。
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不是离 开生死然后有涅盘,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桨:般若照见烦恼本来是空,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本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 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无减。水中月无生无减,一切法亦无生无减。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减少,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减少,生净土,佛性不会 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绝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此意。
在诸法实相内,无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诸法的空相,空相内无色的相可得,无楞严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无金刚经的文可得,是故空中无色。
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现前,所以学佛,是很简单,很现实的事。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如眼看色,当见色的时候,或邪视、或偷看,于是便作业,又如眼见黄金起盗心,见美女起淫心,见名贪名,见食贪食,于是因眼根而积业。
六根空即是清净,不是作无解,如来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则便会作业,耳根亦复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 非、淫词歌曲,会使人作业,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谓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六根即六贼,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无 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是空,是清净。
 
详细注释:
     
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色不异空 (形相不异乎空间)
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诸法空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不生不灭(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 )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无眼界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无明 (没有不能了解的)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至无老死 (直到没有老和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无智亦无得 (不用智慧去强求)
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菩提萨陲 (菩萨觉悟之后)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心无挂碍 (心中没有碍)
无挂碍故 (由于没有碍)
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远离颠倒梦想 )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
三世诸佛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说心经)
是大神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
即说咒曰 (其咒语曰)
揭谛揭谛 (去吧,去吧)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
波罗僧揭谛 (大家快去彼岸)
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般若波罗密心经释解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 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 业。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


【般若】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 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 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 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 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 了。
【波罗】 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多】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现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第三步是中流,船在 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 萨和佛。
【心】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 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 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幻心;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 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盘,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 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 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 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 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现在 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
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此经是替大乘菩萨 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 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道香味 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
【观】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自在】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 色界,指天道;(三)无色界,指禅天;总是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 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
【行】 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
【深】 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般若波罗蜜多】 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时】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见】 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 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了, 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 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 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皆】 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
【空】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 满了,空相破了,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

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所 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 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第一说有相的:拿布来比,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 线而成;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种子不能自种,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 时,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 所以是性空。第二说无相的:拿心来说,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凉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忽然蚊虫咬 了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 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所以说到色,即不能离开空;说到空,就 不能离开一切色。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
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 是真心空。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 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 理,格外搅扰不清了。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

【度】 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一切】 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 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 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 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 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 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 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 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 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 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 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 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来是 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 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 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 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 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 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 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 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 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种种。以上五 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
【是故】 此是决定的口气。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 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五蕴(色、受、想、行、 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 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 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 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 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 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缘即是:一、无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 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三、行缘识:由于过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有形体而 有名色。五、名色缘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六、六入缘触:是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觉。 八、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驰求。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缘生: 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转入未来。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老死是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 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回,总是无明作祟。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中间略去十位。这十二因缘,位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 有。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言无亦无有也,是绝对不可得的意思。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可惜众生不能断 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挂碍。
【无苦集灭道】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而生挂碍。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众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 贪、嗔、痴。后世有三苦:地狱、鬼、畜生。更有三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托苦,这是苦谛。却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 心和境集合而成,这是集谛。灭是消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但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 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到涅盘乐,这是道谛。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不易了。倘明本来空,知此四 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色空,不必执取,便无挂碍了。
【无智亦无得】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 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 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 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 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埵】 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 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 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挂碍】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 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 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无 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 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 适以自误!
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地位,一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下面 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 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说,涅盘生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 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 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六句是赞叹的辞句。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以无所不包谓之 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 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挂碍的痛 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总之,心通 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 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梵咒本来不许翻译的,因为怕持的人着了解释,反而添知见,心乱了。但此经 是自利利他的,终不能忘记众生,离了大悲本愿。姑将咒义略述一二:揭谛揭谛,是说度过去呀!度过去呀!波罗揭谛,是向彼岸度过去呀!波罗僧揭谛,是彼岸大 家度过去呀!菩提萨婆诃,是速速证到菩提呀!以上六句判为秘密分,为第七段,只有自己知道,没法出口的意思。
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总是说个心,这心经是说心内精华。大凡人有七个心,每每自己不知道的,那六个是六道心,每日流转勿停;忽而天道心,忽而人道心,又忽而 三恶道心,总是无主的逐境流浪心。下等的人,并且不知道什么是叫做心,中等的人才知道善心恶心的分别心,上等人是多有向上的心,可以得人天的好果。还有第 七个心是空心,是无上的心,是无住的心,是有主的心,是清净自在的心;这个心不是修证到是不会知道的,连二乘人和权乘菩萨也不会知道的。佛说:微生虫到处 可去,只是火里不能去。众生的心到处可缘,只是不肯向般若上去,就是不知道那第七个心。这个心是出世的心,明了这个心,去成佛就不远了。众生在此岸,是六 个心,超登彼岸,便是那第七个无心的心,正是毫无挂碍的心了。但人不从六个心上下手,就不能出世,要从烦恼上参透,挂碍上打开,方可成佛。譬如人已落在泥 坑里,必要从泥里拔出来,所以世法正是出世的资粮。人先要明白烦恼是什么?还是我的六个心。
南无观世音菩萨!

阿弥陀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之以恒、有求必应。
佛国大光明祝福天下有缘者天官赐福、事业腾飞、财源广进、吉祥如意!祝福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国运亨通,祝福世界和平、和谐美好。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edwardsun/p/5406888.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