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今天有幸读到了“Microservice 微服务的理论模型和现实路径”,感触颇深,之所以感触不是因为其理论的精彩万分,而是文章瞬间触动了我平静的心灵,泛起了我对生活理解的涟漪。
阅读过后,我意味深长地回复了作者:“当下一个运行了五年的项目在两年前根据项目的特性和自己觉得应该“简单化”的理念进行了架构重改,目前良好地协作运行着。原来我们是那么地接近所谓的“微服务”概念,看来概念还是源自于对生活的理解”。这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可能会在生活当中不断重演。在这里不是说明自己有多么牛B,而是让我更加明白,概念源于生活。
我首次对分布式概念和其去中心化特点的理解是因为《失控》,这种“计算机领域特性”同样是因为人类对生态的理解和探索而产生的一种解决方案,而不是天天对着计算机而衍生的。我对我书架上的书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IT技术类书籍(不乏经典书籍),一类是普世类书籍(非IT技术领域)。而我当前阅读普世类书籍的数量大于IT技术类书籍。我深知自己的IT基础不扎实,我甚至一度焦虑于对IT基础知识的普及速度过慢而想停止普世类书籍的阅读从而去追赶技术类书籍的阅读数量来巩固自己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现在看来我确实有点功过于求了。我差点忘记了“各领域知识关联的重要性”来源于我对《穷.查理芒格》的阅读;甚至忘记了张维迎的《经济学原理》对过于依赖数学模型理论体系的批评。同样,如果我过于对IT领域概念知识的追求而忽略其它领域的知识和对生活的理解,哪怕我现在把书架上的IT技术类书籍全部读完,我想我未必能真正读懂IT,未必能真正会使用IT手段去创造和生活。
概念源于生活,包括创新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新不必倡导,因为在经济学领域,它就是企业家的职能之一:通过不断对生活的创新来创造经济的不均衡。在经济学中没有绝对的平衡,必须通过不均衡去促使市场趋于均衡,但当市场接近于均衡时,企业家的职能就立刻发挥作用。换个角度,有点类似于“失控”能使生态趋于稳定,但没有绝对的稳定,生态必须处于“失控”状态才能不断发展。这些知识的概念不是凭空而出,而是对生活的理解和发现。除了对日常的反思,通过阅读这类“普世”书籍也是我对生活理解的一种重要渠道。
在资本市场的控制下,概念现在更多是一种“装B”的手段,遍布各种演讲会场。对概念的一知半解就好像买了点股票就很懂股票的感觉,压根就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去追求知识背后的真相。可能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广而不精”的人才。“概念”的背后其实就是“说白了”。概念是对生活理解的一种理论提升,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但是“说白了”就是用现实生活对其概念进行解析和描述,几乎人人能懂。当然,这种“装B”手段是生存在当下环境的必备条件,否则资本不会向你靠拢。但是前不久我却用“说白了”的形式跟潜在客户进行”互联网平台“交流赢得了一个重要的合作机会。不是因为我能说会道,是因为我坚信其它企业肯定会用许多连自己都解释不清的而且“高大上”的“互联网概念”去忽悠客户。而我却选择了“说白了”的方式以最生活化的现象和道理去跟客户交流和沟通却得到了客户的肯定,最后被告知我们的架构方案颠覆了他们(客户)对互联网架构的想法。可想而知,他们中了“概念”的毒到底有多深呐。
奶粉吃进口的,疫苗打进口的,概念用进口的。种种现象表明,是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还远远不够。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wcd144140/p/5437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