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从RCNN到fast RCNN,再到本文的faster RCNN,目标检测的四个基本步骤(候选区域生成,特征提取,分类,位置精修)终于被统一到一个深度网络框架之内。所有计算没有重复,完全在GPU中完成,大大提高了运行速度。
faster RCNN可以简单地看做“区域生成网络+fast RCNN“的系统,用区域生成网络代替fast RCNN中的Selective Search方法。本篇论文着重解决了这个系统中的三个问题:
1. 如何设计区域生成网络
2. 如何训练区域生成网络
3. 如何让区域生成网络和fast RCNN网络共享特征提取网络
基本设想是:在提取好的特征图上,对所有可能的候选框进行判别。由于后续还有位置精修步骤,所以候选框实际比较稀疏。
原始特征提取(上图灰色方框)包含若干层conv+relu,直接套用ImageNet上常见的分类网络即可。本文试验了两种网络:5层的ZF[3],16层的VGG-16[4],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额外添加一个conv+relu层,输出51*39*256维特征(feature)。
Region Proposal Networks的设计和训练思路
上图是RPN的网络流程图,即也是利用了SPP的映射机制,从conv5上进行滑窗来替代从原图滑窗。
不过,要如何训练出一个网络来替代selective search相类似的功能呢?
实际上思路很简单,就是先通过SPP根据一一对应的点从conv5映射回原图,根据设计不同的固定初始尺度训练一个网络,就是给它大小不同(但设计固定)的region图,然后根据与ground
truth的覆盖率给它正负标签,让它学习里面是否有object即可。
这就又变成介绍RCNN之前提出的traditional method,训练出一个能检测物体的网络,然后对整张图片进行滑窗判断,不过这样子的话由于无法判断region的尺度和scale ratio,故需要多次放缩,这样子测试,估计判断一张图片是否有物体就需要很久。(传统hog+svm->dpm)
如何降低这一部分的复杂度?
要知道我们只需要找出大致的地方,无论是精确定位位置还是尺寸,后面的工作都可以完成,这样子的话,与其说用小网络,简单的学习(这样子估计和蒙差不多了,反正有无物体也就50%的概率),还不如用深的网络,固定尺度变化,固定scale ratio变化,固定采样方式(反正后面的工作能进行调整,更何况它本身就可以对box的位置进行调整)这样子来降低任务复杂度呢。
这里有个很不错的地方就是在前面可以共享卷积计算结果,这也算是用深度网络的另一个原因吧。而这三个固定,我估计也就是为什么文章叫这些proposal为anchor的原因了。这个网络的结果就是卷积层的每个点都有有关于k个achor
boxes的输出,包括是不是物体,调整box相应的位置。这相当于给了比较死的初始位置(三个固定),然后来大致判断是否是物体以及所对应的位置.
这样子的话RPN所要做的也就完成了,这个网络也就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使命,剩下的交给其他部分完成。
特征可以看做一个尺度51*39的256通道图像,对于该图像的每一个位置,考虑9个可能的候选窗口:三种面积
关于anchor的问题:
这里在详细解释一下:(1)首先按照尺度和长宽比生成9种anchor,这9个anchor的意思是conv5 feature map
3x3的滑窗对应原图区域的大小.这9个anchor对于任意输入的图像都是一样的,所以只需要计算一次. 既然大小对应关系有了,下一步就是中心点对应关系,接下来(2)对于每张输入图像,根据图像大小计算conv5 3x3滑窗对应原图的中心点. 有了中心点对应关系和大小对应关系,映射就显而易见了.
在整个faster RCNN算法中,有三种尺度。
原图尺度:原始输入的大小。不受任何限制,不影响性能。
归一化尺度:输入特征提取网络的大小,在测试时设置,源码中opts.test_scale=600。anchor在这个尺度上设定。这个参数和anchor的相对大小决定了想要检测的目标范围。
网络输入尺度:输入特征检测网络的大小,在训练时设置,源码中为224*224。
分类层(cls_score)输出每一个位置上,9个anchor属于前景和背景的概率;窗口回归层(bbox_pred)输出每一个位置上,9个anchor对应窗口应该平移缩放的参数。
对于每一个位置来说,分类层从256维特征中输出属于前景和背景的概率;窗口回归层从256维特征中输出4个平移缩放参数。
就局部来说,这两层是全连接网络;就全局来说,由于网络在所有位置(共51*39个)的参数相同,所以实际用尺寸为1×1的卷积网络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并没有显式地提取任何候选窗口,完全使用网络自身完成判断和修正。
考察训练集中的每张图像:
a. 对每个标定的真值候选区域,与其重叠比例最大的anchor记为前景样本
b. 对a)剩余的anchor,如果其与某个标定重叠比例大于0.7,记为前景样本;如果其与任意一个标定的重叠比例都小于0.3,记为背景样本
c. 对a),b)剩余的anchor,弃去不用。
d. 跨越图像边界的anchor弃去不用
同时最小化两种代价:
a. 分类误差
b. 前景样本的窗口位置偏差
原始特征提取网络使用ImageNet的分类样本初始化,其余新增层随机初始化。
每个mini-batch包含从一张图像中提取的256个anchor,前景背景样本1:1.
前60K迭代,学习率0.001,后20K迭代,学习率0.0001。
momentum设置为0.9,weight decay设置为0.0005。[5]
区域生成网络(RPN)和fast RCNN都需要一个原始特征提取网络(下图灰色方框)。这个网络使用ImageNet的分类库得到初始参数
a. 从
b. 从
c. 从
具体操作时,仅执行两次迭代,并在训练时冻结了部分层。论文中的实验使用此方法。
如Ross Girshick在ICCV 15年的讲座Training R-CNNs of various velocities中所述,采用此方法没有什么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实现问题,以及截稿日期“。
直接在上图结构上训练。在backward计算梯度时,把提取的ROI区域当做固定值看待;在backward更新参数时,来自RPN和来自Fast RCNN的增量合并输入原始特征提取层。
此方法和前方法效果类似,但能将训练时间减少20%-25%。公布的python代码中包含此方法。
直接在上图结构上训练。但在backward计算梯度时,要考虑ROI区域的变化的影响。推导超出本文范畴,请参看15年NIP论文[6]。
除了开篇提到的基本性能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结论
与Selective Search方法(黑)相比,当每张图生成的候选区域从2000减少到300时,本文RPN方法(红蓝)的召回率下降不大。说明RPN方法的目的性更明确。
使用更大的Microsoft COCO库[7]训练,直接在PASCAL
VOC上测试,准确率提升6%。说明faster RCNN迁移性良好,没有over fitting。
标签: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u011534057/article/details/51247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