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关于网络故障的篇章,写的不错,对此引用总结下。
引用之前,先总结下个人遇到过的网络中断几种情况:
1、在实际运维中,发现小交换机引起的网络中断还是蛮多的,
小交换机品牌质量问题(在工业环境中,网口、主板、电源长时间使用很容易烧坏)
小交换机的线,经常会被插错,实践证明没有单独的网络模块稳定(例如可能线比较长,饶了很长一段,发生了一根线插到了两个口上,引起的环路)
小交换机在工业环境尽量少用,能多一个模块就多做一个模块,小交换机的频繁故障所产生的运维成本远远大于所省加网络模块的钱。
2、公司中若有个人自带小路由器,若没有关闭DHCP功能,也会引起全网中断
此类情况,设置固定IP可避免
或通过管理严令禁止私自插小交换机或者路由器
或通过在核心路由交换上做策略禁止
3、实际作业环境中失误,插错线造成的环路
4、机房线路被老鼠咬断,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所以机房防鼠工作也很重要
5、政府施工,把光纤挖断
若业务非常重要建议还是有两条不同运营商线路做备源
若个别设备非常重要,可临时单独架设无线网络做备源
6、非专业人士擅闯机房,碰到有些线路造成的断网,在实际作业环境也碰到过,所以机房进出入的管理也必须严格做好
7、在实际作业中,还碰到过单台银联刷卡设备引起的全网中断(目前个人还没想明白为什么会发生断网,只知道拔掉网络就恢复了,可能资历尚浅还需充电)
以上为个人实际中真实遇到的情况,想到其他的再补充。
---------------------------------------------分割线---------------------------------------------
引言:“没有经历过故障的运维生涯是不完美的”—路人甲
在我们日常运维工作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甚至乱七八糟的故障。而且有些故障刚开始会让你莫名其妙,但结果却让人苦笑不得。
这次分享,我想通过阐述个人运维生涯中的其中两个故障作为引子,进而聊聊发生故障之前和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某年某月某日,机房上架新的服务器。我们的架构是服务器上联两台接入层交换,做端口 Bonding 。
每两个机柜都会有接入层交换机,所有接入层交换,双链路上联到汇聚层交换中。然后汇聚层交换运行MSTP+HSRP协议。
架构图如下:我们的操作是要新增一个接入层交换,用来扩展网络规模。
当时网络工程师(路人甲)正在准备登录汇聚层交换配置端口Trunk,其它人员配合机房工作人员走线。
当接入层交换的上联网线拉到汇聚层交换机的机柜的时候,作为负责人的我(领导不能闲着啊)就问网络工程师:插哪里?回复:两台汇聚层交换的23端口 。
插线谁不会啊,于是我就先把其中一根接入层交换机的线,插入了23端口。刚过去不到一分钟,QQ群就有人反映打不开网站了,紧接着监控的系统各种报警就来了。
1、我当时的第一反映,赶紧询问网络工程师(路人甲)刚才执行了什么操作,回复刚登录到交换机上还没有操作。可以排除他的误操作。
2、然后询问其它配合人员是否在线路上有插拔操作,同样回复没有。
3、登录监控系统,发现报警的是主机无法连接,也就是网络不通,肯定是网络方面的原因。
4、开始思考在故障之前我们都干了什么?我马上反映过来,我插了一根网线!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根据故障回滚的原则,我立即把网线拔掉,过了一会,故障恢复了。当时的想法就是这个黑锅,我背定了,真心冤啊。
网络工程师(路人甲),登录汇聚层交换后,发现该交换机的23端口之前开启了portfast特性。
是一个Cisco Catalyst交换机的一个特性,在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中,端口有5个状态:disable、blocking、listening、learning、forwarding,只有 forwarding状态,端口才能发送用户数据。
一个端口接入设备后,就会经历blocking->listening->learing->forwarding,每个状态 的变化要经历一段时间。这样从pc接上网线,到能发送用户数据,需要进行等待的时间。但如果设置了portfast,那就不需要等待了。
好的,重点来了! portfast只能用在接入层,也就是说交换机的端口是接主机的才能启用portfast,如果是接交换机的就一定不能启用,否则会造成新的环路。 (不过,Cisco也提供了BPDU guard特性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没有启用)
那么为什么,这个汇聚层交换的23端口会开启这个特性呢?原因是之前这个交换机确实有服务器接入,后来架构拓展了,才只用来接入二层的接入层交换机。
故障经常就是来的很突然,而且肯定会有各种奇葩的原因。甚至有的时候就是让你还债,还是那句话“出来混,终究要还的。”
我们继续看下一个故障,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性。
某APP后端API,Nginx+Python的架构,本地静态文件由Nginx处理,其它请求转发到后端Python编写的API上,端口9090,接入层负载均衡Nginx+Keepalived。简单的架构图如下:
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突然某后端API节点报警: API http code not 200
。(Zabbix监控Nginx代理的某个接口)然后登陆查看所有API服务,发现进程都在。手动测试每个节点的监控URL,发现确实无法访问。
1、查看API的错误日志,并未发现特别异常的报警,并没有新版本发布。
2、手动测试API监听的端口,访问正常。直接访问Nginx代理的8080端口,发现不正常,怀疑Nginx和API之间的通信存在问题。
3、这时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api-nod1节点的访问是正常的。
4、查看其它节点Nignx错误日志,发现有大量的URL 请求失败,该URL对应某个用户。例如/user/ID/xxx
5、通过对比发现api-node1和其它节点的唯一不同是api-node1节点运行了NFS,其它节点之前是挂载该节点的NFS。
后端API会生成二维码在各个服务器上,由于数据量不大,所以在api-node1节点启动了NFS,其它所有节点生成的二维码全部写入到这个NFS共享上。查看发现该节点的NFS异常终止。手动启动NFS和重启所有API节点后,服务恢复正常。
那么为什么NFS故障会导致api不能访问呢,应该是某个接口功能不能使用才对?
经过分析,这个功能是用户用来生成二维码的接口,如果用户发现生成失败会不停的重试,那么这些重试的api就会到nginx上,当然肯定都会失败,因为NFS无法读写。
但是我们知道Nginx做后端健康检查默认是无法指定URL的,突然这么多重试的API请求到达Nginx都失败了,那么Nginx根据健康检查策略就会认为后端服务器宕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不过这个故障确实是多种因素叠加的一个效果。好的,由于篇幅问题,就拿这两个故障,来进行分析,看看我们能学到什么东西。
第一个故障的背景,其实我们已经制定好了机房上架的操作流程,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但是并没有按之前的操作计划执行。
这是发生这个故障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按流程,网络工程师肯定会发现这个端口的设置并修改。
还有就是非实际操作人员不能盲目介入,这也是操作规范性的一个例子,虽然我只是想帮个忙而已,但是帮了倒忙。
监控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准备多说。但正如第二个故障案例,我们有监控,但是遇到的问题是当报警很多的时候,并没有仔细的查看所有监控,而是把api无法连接当作重点,而忽略了其它报警。
所以说,仔细的看报警,以及给故障进行准确的分级非常重要。
在发生故障前要尽可能的建立完善的故障处理流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故障的分级、故障的职能性升级都要有确切的流程和文档。保证故障的处理人能够合理的将故障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进行故障升级。
ITIL的服务运营有一个故障管理的流程,故障管理的目标是尽可能快地恢复到正常的服务运营,将故障对业务运营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
那么 故障管理的大忌,就是试图快速定位故障原因而忽略了故障处理流程 。下面有个小段子,可以帮助你理解:
某电商系统,一次用户系统升级,导致串号,也就是用户A登录后,看到的是用户B的帐号信息。
领导问:怎么办?开发人员:老板,给我10分钟,马上修复这个bug。
然后开发人员实际使用了8分钟修代码并上线。结果故障依旧!
开发主管:你这水平不行啊,我来,我只需要5分钟。
然后开发主管用了4分钟修代码并上线。结果故障依旧!!
开发经理:你们都闪开,我只需要1分钟。然后开发经理真的1分钟修改代码并上线。结果故障依旧!!!(好吧,到这里连小编都已经看不下去了)
老板:谁能快速的恢复这个故障,我们已经故障整整13分钟了!
这个时候运维甲奋力的挤进人群:我们有秒级回滚脚本,所有节点回滚上一个版本并启动不到1分钟。
结果,1分钟后,故障恢复了。
篇幅问题,这个故障就到这里。我想无论你是老板、经理、开发、测试、运维都应该已经明白了,不做过多的解释了。
每一次发生故障后,运维负责人都需要牵头进行故障的复盘。开发、测试、运维要一起审查这次故障,搞明白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应该怎么避免这类故障的再次发生。
俗话说:故障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不过这个老师大家都不会喜欢。当然还需要我们详细做好故障的记录。
故障复盘的目的和问题管理是相同的。ITIL的服务运营中,问题管理流程的目标是预防问题的产生及由此引发的故障,消除重复出现的故障,并对不能预防的故障尽量降低其对业务的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在故障复盘的时候,要把这个故障转化为问题管理,全面分析故障的原因,务必彻底解决,而且每项工作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
好的,今天分享就到这里。
原文地址:http://tangyade.blog.51cto.com/2601082/1774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