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构建之法》读后感
大家好,我是闽江学院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的一名大三的学生,在这之前我们还没有学习软件测试这一门课程,而自从有了软件测试以后我接触到了一本书籍,那就是邹欣所编著的《构建之法》。 瓦茨·汉弗雷说过一句话:软件领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艺创新的大爆发;另一方面是坚持不懈的工程工作,包括软件的改善、维护和测试等,这一方面占了90% - 95%的比例。而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我们来说,学习了很多的专业课程,像计算机组成算原理、数据结构、编译原理、UML等。就拿编译原理来说,老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和我们说了编译原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是不管老师说的多么严肃认真,在我们大部分同学眼里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学习编译课程有什么用呢?在工作中有多少会真正被应用到呢?这都没有实际操作的课程学来意义何在?说白了,每个人都觉得理论和实践之间必须是相辅相成的,有理论的指导也要有实践的检验,但是殊不知软件工程很多时候需要一种对项目结构的宏观意识,也就是老师说的思想,就像java中的面向对象,ui中的美学构思。而邹欣老师的《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一书正是一本思想风暴的书籍,它可以巧妙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了起来,为编程起到了指导性思想引导。是继《编程之美》之后的又一巨作,将软件工程工作的方方面面生动活泼地呈现在了大家面前。构建之法这本书是邹欣老师在微软任职多年软件研发工作和实践经历结合的产物,值得IT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特别是刚刚在学习软件技术的学生们。
读完构建之法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这是一本全景式图书,会让你更了解这个行业,能让毕业生在对行业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较少地感到惊讶和出乎意料,这是一本与现实接轨的教材,即理论与实践严密结合。
第二,本书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易感觉到枯燥,同时这是一本实践式的辅导书,涵盖了科学、健康的软件工程开展中的每个方面,介绍了种种方法论,但不是高高在上、纲领性的方法论,而是方法论的最佳实践,确实可用,拿来就用。
第三,构建之法的编写者拥有非常了得的文笔,字里行间的语言透露幽默、诙谐。将原本枯燥和单调的纯理论性概念讲述的仿佛跃然纸上,并且独具一格的引入特定人物,用“阿超”、“国栋”、“小飞”、“小李”等角色之间的对话来揭示一个概念的本质。这种形式让读者置身故事的同时,透彻的理解概念。
第四,本书通篇随处可见问句,通过一个个问题,配以人物解答,每一个问题就好像是读者的问题一般,恰如其分的切中主题,在介绍方法论的时候,并没有把“人”放到“方法论”的下层,而是介绍了种种角色、有血有肉有情绪的人,能让学生了解到工作中接触的种种角色及其想法、诉求,避免“以程序为中心”思考问题,而懂得以人为中心来思考,毕竟程序要解决的,是人的事情。这个思想的转变,对程序员来说,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还介绍方法论不适用的场景,介绍方法论在现实中是怎样跑偏的,这就好像讲下棋,“这样走,之后的发展会怎样怎样,所以不行”,怎样做会对,怎样做会错——什么叫宏观视角?什么叫最佳实践?什么叫算无遗策?就像画一棵决策树,向哪个分支走,结果会怎么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人信服。
。
这本书涵盖了现代软件工程的全部内容,是一本指导性丛书,具有权威的定义,每个章节落拿出来,都可以在实践中作为指导。如果说每一个领兵的将军都需要一本孙子兵法的话,那么每一个IT人都需要一本构建之法,这点一点都不为过。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llgdsg/p/5510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