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看了《构建之法》这本书,里面有些内容不是很了解:
当看到了,“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第一反应是排斥,时至今日我也认为“拥抱变化”的提出有取悦某些人的成分,当然,作为一种方法论,想要推广,必须满足市场最大的需求,而这个行业最大的需求,就是业务的变化。因此理想化的一劳永逸的需求分析是不可能的。但“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用偏了就成了不想就做,边做边想,反而容易在整体上失去设计,这句宣言的“拥抱一切可能性”的精神,反而会因整体上的缺乏设计,而能够修改的空间很小,当需求变化的目标与一开始的代码很不兼容的时候,或者大幅度重构(工作量接近重写,而且重构没有重写那样顺畅的体验),或者采用“小修小补”的方式,以不断降低代码质量来“拥抱变化”,饮鸩止渴,至于“持续重构”,其风险和工作量又没人愿意承担,不是说“重构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要重构”么 ,并且我们在学校做一些小项目的时候,往往没有用到软件工程去进行开发,运营,维护。甚至有的不经过需求分析,就一边打代码一边构造需求,软件工程是把系统的,有序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到软件的开发,运营,维护过程中。学习高软很难,难在哪里?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点:1.软件复杂型,安卓开发项目中,定义了10个20个类我们都很好理解整个程序的运行过程,类与类之间的调用关系,但是一旦到了上百上千个类,模块之间的依赖几何级上升。2.不可见性,有些错误如JAVA运行时异常的BUG是很难调的。
同时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在IT行业中,创新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得社会发展这么迅速,很难有什么创新,有些人有创新的想法,却没有对应的技术,有些人有高超的技术,却对这门技术没有创新的领悟。当我们有时灵光乍现时,要抓紧记下并自己亲手实践,这样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而且创新有时很简单,或许并不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也未必是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时只是脑中产生的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有可能是通向成功的关键钥匙。创新有时靠的并不是你一人的努力,多和你的团队进行沟通交流,大家交换想法互相补足,这样才有可能让创新思想更加丰满,也和成功离得更接近,而你的团队并不需要都是顶尖的专家,只要大家一同努力同样可以想出非常成功创新的点子。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涵盖了现代软件工程的全部是可以在实践中作为指导的。
我还想问下:
1.软件工程在编程上体现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需要学好软件工程?
3.软件工程与我们以后的程序设计工作有什么关系?
4.学好软件工程能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5.软件工程为什么要用C语言来编写?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aishis/p/552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