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时间:2016-05-30 06:26:58      阅读:230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技术分享

 

一、汉代

1.1 政府组织

1皇室与政府

中国的情况与西方不同。西方多是城市等小规模,而中国的户口基数大的多。

政府中单皇室是世袭的,其他的职位没有世袭,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皇室和政府分开。

2中央政府组织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3 地方政府

两汉吏治,永为后世称美。郡县制。汉代官级分的少,升转比较灵活。

4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每郡每年要向中央上计簿;中央会派刺史进行监督。

1.2 选举

         秦汉之时,世袭已经废除。

         中央任命地方长官,长官任命以下的各级。

         选举,乡举里选。

这 一制度在当时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成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 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1.3 经济制度

         田租:政府的租税愈轻,地主愈便宜,农民卖了地,要纳十分之五的租给地主,地主向政府只要纳三十分之一的税。政府减轻田租,只便宜了地主,农民没有受到分毫的好处。

以后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政策,一面常欣羡古代井田制度之土地平均占有,但一面又主张耕者有其田,承认耕地应归属民间之私产。在这两观念之冲突下,终使土地租税问题的不到一个妥适的解决。

汉武帝再不让商人们擅自经营了,把其所有权收回,让政府派管理去自己烧盐,自己冶铁,其利息收入则全部归给政府,于是盐铁就变成国营与官卖。

1.4 汉代兵役

         全国皆兵

每一制度之背后的当时人的观念和理论

         三种兵役:卫、戍、役

当时政府并没有为民众安排一个生活的基础,全国土地并不是平均分配的,也没有设法使国民人人就业,而却要国民人人向国家尽职责

1.5 制度检讨

         经济方面,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形成分化,是政府减轻租税政策全然失效。军队方面,全民皆兵,一则军队数量多二则训练简略,实然无效。

皇帝好,事情也做得好。皇帝坏了,而政治上并不曾有管束皇帝的制度,这是东汉政治制度上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将来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个大问题。

         选举方面,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路都阻塞了

古代社会,读书机会就不易得

 

二、唐代

2.1 政府组织

1 汉唐相权之比较

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

2 唐代三省之职权分配

中书主发令。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

3 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

         防 止发令被否,设立政事堂。中国传统政治,仍有一大漏洞。在唐代,也并无皇帝决不该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中通融性。 往往每一制度,都留有活动变通之余地,不肯死杀规定,斩绝断制。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皇帝般被逼上断头台,或限定他不得为种种活动。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 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

         唐中宗的径自封拜管制,斜封墨敕;宋太祖会商赵普宰相;可见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

4 尚书省与六部

国家一切最高政令,一经政事堂会议决定后,便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政府里最高最

大的行政机构。尚书省共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从各部的名字,比起汉代,已经正名为政府之职的名了。

唐代有名巨著《唐六典》一书,即因记载此尚书省中六部之组织,用人,职务分配等而名。此书对当时政府各部门各组织之各项政权及人事分配,均有详细规

5 地方政府。

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中国历史地方行政,汉代最好。地方任命,唐代也归中央

6 观察使节度使

         所 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一独立之机构,不属于三省。监察权是脱离相权而独立了。在唐代,名义上仍是巡察使,观察使,明明是中央官,派到各地区活动巡视 观察,实际上则常川停驻地方,称为地方更高一级之长官。地方行政权掌握在手,其地位自较原置地方官为高。节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挥军事,管理财政,甚至该 地区用人大权,亦

在节度使之掌握,于是便形成为“藩镇”。

清代地方最高长官本为布政使,就如现在的省主席。清代的总督巡抚, 就名义论,应该如钦差大臣般,临时掌管军事的。但结果常川驻扎地方,其权力压在布政使上面,训致中央集权,地方无权。而到后此辈巡抚总督,却不受中央节 制,中央也便解体了。这是中国政治史上内外政权分合一大条例。总之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必需得统一,而实不宜于过分的中央集权。这在中国的政治课 题上,是一道值得谨慎应付的大题目。现在专说唐代,似乎其中央行政比汉进步,而地方行政则不如汉。中央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一大缺点。而由军队 首领来充地方行政首长,则更是大毛病。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2.2 考试制度

1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汉末制度混乱。曹操以陈群为尚书,制定九品中正制。及到晋统一全国,仍沿用此制,导致人才全集中到中央

2 唐代之科举

         就中国以往政治论,宰相权给皇帝拿去一定坏,用人无客观标准,一定也要坏。

         中国自两汉以来,早把政权开放给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入仕,又抑制工商资本。政治措施存心引导民间聪明才智,不允许其为私家财力打算无限制发展。

2.3 唐代的经济

唐代的田赋制度成为“租”“庸”“调”。

         每每户籍登记在册,在一个大帝国的变更里,不免有疏漏,这是一种人事的松懈。

2.4 兵役

兵农合一可有两种方式:一是汉代的方式,一是唐代的方式。汉代的兵农合一,是寓兵于农,亦即是全农皆兵,把国防武装寄托于农民的生产集团,生产集团同时即是武装集团。唐代的兵农合一,则是寓农于兵,在武装集团里寄托生产,不是在生产集团里寄托武装

         好制度,由于认识松懈,变质

但专就中国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

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

 

三、宋代

3.1 政府组织

         宋之于唐,并无大变更。

         宋代消弱了宰相职权。

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3.2 地方

         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可是州郡财富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米,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宋代则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再也没办法。

3.3 宋代考试制度

3.4 国防

         宋代军队分两种,一称禁军,一称厢军。宋代兵制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然而也有其因缘来历,我们仍不能过分来责备宋人。

宋代的国防精神是防御性的,不敢主动攻击,用意始终在防守。把募兵制度与长期的防守政策相配合,这却差误了

我们只能说罗马人因为推行帝国主义而亡国,并且从此不再有罗马。而中国在唐代穷兵黩武之后仍没有垮台,中国的历史文化依然持续,这还是宋代人的功劳。我们不能因他太贫太弱,遂把这些艰苦一并抹杀。

两国既不正式开战,中国人也不好正式布置边防。只奖励民间种水田,多开渠道,于渠旁多植榆杨。万一打仗,可以做障碍,稍稍抵御辽人之大队骑兵。

四、明代

4.1 政府

可惜的是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而中国这一阶段则退步了,至少就政治制度来讲,是大大退步了。

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明制有卿无公,成为一个多头政府,皇帝为总其成者。

         明朝的事,总之是皇帝最后总其成。另外有内阁。

废宰相而由皇帝来独裁政事,那一制度确实在要不得

4.3 地方政府

         黄黎洲《明夷待访录》,注重废宰相一事;顾婷林,《日知录》,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之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照理论,空间愈大,时间愈紧要,中国人若无时间观念,不该能统治管理偌大的空间。

 

五、清代

5.1 制度与法术

         一 公一私。论汉代,西汉可说是制度,东汉则多半出于光武的私心。论唐代,确实可说在建立制度,而宋代则有许多只算是一种法术。明代,有许多只能说它是一些 事,不能说它是一些制。尤其是清代,可说全没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据着明代,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 族政权”的私心。一切有满洲部族的私心处罚,所以全只有法术,更不见制度。

5.2 部族政权

这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满洲人也了解,并不曾正式反对这理论。他们只在此理论之下,另用一种法术,把满洲部族来凌驾中国读书人。若说他们是专制,则该是部族专制,而仍非皇帝专制。我们明白得这一点,才可来讲清代的制度。

5.3 政府

上面说到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不同,因它背后有一批特别拥护皇帝的,这便是皇帝的同部族,就是满洲人。私政权。清代政治,完全是一种军事统制,而这种军事统制,又完全是一种部族统制,因为兵权是该完全归于这个部族的。

5.4 清代禁区

在这种私制度之下,最坏的还是他们自己心虚,要替自己留一个退步。

这个退步,就留在关东三省。清政府把关东三省划成禁地,不许中国人出关。

台湾,不易管理。

察哈尔和绥远,接近蒙古,为了隔离蒙汉。

新疆,土地肥沃未开垦,留作满人衣食之地。

 

唐 宋诸代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宰相的章,就不成为诏书。为什么皇帝下诏书一定要宰相盖章呢?这就是一种制度了。为什么皇帝的诏书不能给旁人看,而要 直接送出呢?这就是一种法术了。这里的分别很简单,换句话说:一个是公的,有理由的,一个是私的,没有理由的。清代那种私心的政治,又怎样能做得下去呢? 这就因为皇帝背后有全部满洲人撑腰。一个皇帝要独裁,他背后定要有一部分人强力支持他,他才能真独裁。任何一个独裁者,都有拥护他独裁的一个特定的集团。

         (金圣叹犯卧碑禁令)从这些地方看,就可看出清制之存心。明代是特别奖励大家发言,公开发言的。也不仅明制如是,历代都如是。只有清代才不许人讲话。这成什么制度呢?这只是满洲部族政权便利他们统治中国的一些无理的法术。

5.5 考试

若说考试制度是一种愚民政策,清代是当之无愧的。

         清代的考试绝无意于把政权开放,只是给汉人一点点甜头,开放政权以小角落,作为一种妥协条件而已。

5.6 统制政策

         所 以今天苏维埃说美国帝国主义,其实是名实不相符。但若说英国对香港是一种帝国主义,这是百辩难逃的。因他把全国家分成了两部分,一部是本国,一部是征服 地。这才始得叫帝国。清代有所谓本部十八省,外边又有藩属,故说它像西方的帝国,但细辩又不同。因请人待蒙古,比待中国本部的人还要好,蒙古人得封亲王, 中国人是没有的。英国人断不能代香港人比待他本国的人好,可见就算清代也是帝国,还是东西巧妙不同的

满洲人最高明的政策,是存心压迫中国知识分子,而讨好下层民众,来分解中国社会之抵抗力。他们一面在怀柔藩属,压迫中国。一面在羁縻中国知识分子来减轻抵抗。又一面是压迫知识分子而讨好下层民众。这样三方面用心,可谓是很周到的

总之清代在制度上,实在也没有几项值得我们今天之再称道。

5.7 民众的反抗运动

历史上没有历久不坏的制度。何况是法术,仅凭私心,临时造作,哪能长久?

         太平天国,名字的粗陋也可见清代的文化管制的效果。

5.8 变法革命

  

六、总结

6.1 中央政府有集权倾向。但地方消弱是个大问题

6.2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已造成了社会各阶层一天天地趋向于平等。其他关于废除一切特权的措施,除却如元清两代的部族政权是例外,也可说是始终一贯看重的。

6.3 长治久安,是人人希望的,可是在这种情形下的知识分子,至多也只能维持上三

代。

6.4 是中国的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文化与自然合一则是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

 

ps:一门学问,比如历史,必须深入其中好好研究才能看出些许端倪;否则浅尝辄止,而信誓旦旦,不足为人道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windspear/p/5540947.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