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中国经济学

时间:2016-06-13 19:11:19      阅读:170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但在这里只是讨论一些经济精神上的问题。现在学者讲了很多经济理论、方法的话,很少有人去讲精神层面的内容,所谓“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整天喊,还是应该静下心来把顶层设计弄好,再去呼喊,不要乌泱泱随大流。

现在的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在经济实力上的社会分层,很明显这与当年建国时达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严重不符,甚至可以说跑偏了。政府的喊话说是这个建设过程,方法论的转变,目的还是一样的。最终结果如何,我相信很大部分人群有生之日是看不到了。

讨论一下所谓的“专供”,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话题。貌似只有专制性质的国家才会出现这样专门为某些特定的少数人群提供服务的政策。封建时代的贡品,平头百姓是无权享用了,如果擅用则视为僭越,罪名可不小。现在好多了,即便是专供物品,老百姓也是可以使用,只不过对权贵阶层来说是“特供”,对百姓或许就是日常所需而已。打个比方,新鲜安全的蔬菜对于一般百姓是俯首可得的,但对于最高阶层的人群就比较难得。这类人群处于金字塔顶端,中间隔着好几个阶层,利益链复杂,每一道利益链都会增加他们的不安全感和危机感,当然利益切分也会导致这样的需求:交易成本更低,实际利润更大。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正人君子,趋利小人随处可见,也难怪他们倍感惶恐。

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了100多年,洋务运动、传教士,把电话电报电灯还有蒸汽机等引入。直到今天,物质上跨越了,但没有培育好精神。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这个经济,在一些官员那里,是以五年为期的,是任期经济学。不需要审美,也不需要创造,“粗糙,粗俗,粗鄙,粗暴,有时连虚伪都不讲”。

中国已经有了很多世界规模的企业,但不是世界级的企业。中国的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有这样的年头:赚钱、赚更多的钱。生长在小城镇,小时候跟家里人去摆摊卖鸡,先卖完自家养的再去鸡场进货继续卖,人越多鸡就卖得越多,人少就卖不出去。看看中国的情况,十几亿人口,一上街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随便弄个东西就有很多人来看来买。眼格高的不屑一顾,但总是有很多人去买。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商品经济中的制造与销售的话题,你会发现,一件东西能不能卖出去、卖给哪些人似乎有它的一套逻辑。做工粗糙、价格一般的商品总会找得到它的买家,即便是赚得几分几里老板也会全天候守着店铺,希望更多的人来买。创新求变不是他脑袋里面的词汇。能够勉强支撑家庭已是最大目标。

中国制造就数量而论,在差不多一半的工业品品类里都是世界第一。但在世界品牌100强的排行榜上,还寥寥无几。深入这些行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你一定会发现,表面看是“价格歧视”,其实都和品质、品控、品位、品牌的水准不高有关。

1.从博大到精深有巨大改善空间

中国经济为什么博大而不精深?种类多,规模大,但不精细、不精益、不精致,而且因为缺乏技术深度和系统深度,附加值很低。中国的资源条件不支持同质化的、水平扩张的“博大路线”,中国的新消费者群体也不支持排浪式、模仿式的粗糙消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就是要从博大走向精深。这里有巨大的改善空间和成长空间。

这里我提一个几乎是全民关注的话题,就是环保节能。现在中国成立许多提倡“环保节能”的公益机构,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小的成绩,我认可这样的成就,但我觉得不应该话费这么长的时间。十几年的呼喊,让所见之人树立这样的意识,让所闻之事从此绝迹,并跟着做。以少数人之力改变巨量人群的想法做法,真可谓是“现代愚公”。可是这种做法的方向本身有问题,应该找到什么东西,这里称为“力量”是可以短时间内改变民众,我觉得是立法。从法律设计,政策制定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才是最正确的。但是法律在于执行,执行在于监督,三位一体,每个方面都要做好才能把事情顺利推进。只可惜中国的现状不满足这样的条件。

2.什么是精深

精深的东西是核心技术,是让一个产品真正运转起来、具有内在控制性的关键技术。一枚小小的高通芯片的价格可能是六七十美元,一个集装箱的芯片价值可能等于中国驶出的若干艘巨轮上的全部袜子和鞋子的价值。这就是博大和精深的区别。

精深的东西往往是一体化架构的产品,而不是模块组装的产品。模块化架构是指产品构件之间的界面被标准化、产品构件与产品功能之间具有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其零部件和组件通常是通用的、批量生产的;而一体化架构是指产品构件之间的界面未被清晰界定、产品构件与功能之间不存在简单对应关系,而是一个构件承担多种功能、一个功能被分配到多个构件来实现,它通常需要定制化的组件和零部件。举个例子,轿车是一体化产品,台式电脑是模块化产品。

精深的东西是复杂系统中蕴含的复杂知识。从技术集成的复杂性来看,可以把制造分为组装产品、零部件产品和复杂产品系统三个方面。组装产品是大规模生产、功能独立的,如剃须刀;零部件或子系统产品是大规模生产、不具有独立功能、但可以在一个更大的产品系统中承担特定功能的,如电信设备的基站;而复杂产品系统通常是资本密集型的,由大量零部件、网络结构和控制系统组成,比如飞机发动机。精深的东西更多是与复杂产品系统中的复杂知识有关。要把复杂产品生产好,需要长期建构的系统化、集成性的研究开发能力,也需要能够支持知识创新与知识管理的流程、分工和资源整合平台。

精深能力的实现不只一条道路。美国制造的核心能力主要在“实验室”,和一流大学的知识外溢、政府大型采购的驱动、复杂系统公司(如GE、IBM、波音)的知识创造、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等等高度相关,它是一种Know-why的技术原创能力;日本制造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一体化架构产品领域的“车间现场”,是一种know-how和know-who的精益制造能力;德国的制造能力与日本类似,但企业组织和宏观制度具有更高开放性,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欧洲发达的科学、技术网络优势,因而在复杂系统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制造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复杂架构,并且拥有像西门子、博世、SAP等具备综合集成解决问题能力的企业;韩国制造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为高强度技术学习基础上的投资能力,在半导体领域优势明显。

精深的东西和对卓越与完美的独特追求相关。但人活着是要追求极致,并分享给同类的,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学会欣赏更美的东西。”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这是一种文化,是日本产品的精致、精细所离不开的文化。

3.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中国人在造富敛财、出人头地方面的驱动,远远超过研发好产品、改变世界的兴趣与热爱的驱动。

从中国文化惯性的角度展开思考。以儒家为代表,中国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而在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家开始,对于天文、气象、几何、物理和数学等知识就有了浓厚兴趣,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哲理的探索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目的”,是为了“摆脱愚蠢”。西哲大师中擅长自然科学的,从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儿、莱布尼兹、洛克、康德、罗素、马赫、皮亚杰等等,比比皆是。中国注重政治伦理,擅长直觉体悟、意象归纳与整体综合,所以凡事大而化之的多,不够精确。在垂直探索、形成逻辑与模型、一边温故一边更新知识的精深道路上,中国人往往浅尝辄止。而西方注重探索自然、追求知识和理性,以分析和实证的手段获得对于认知对象的精确认识,并不断向前推导出新的科学体系,所以精深化的程度更高。

4.精深国家需要精深企业

一个在价值观上不坚持严格标准、随随便便的民族,不配享有精深的生活。经济转型升级依赖每一个企业的努力。如果要造出精品,往往要花更多的心思,向纵深处挖掘、专注、聚焦。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只会离高价值的产品与服务越来越远。而那,绝不是中国经济未来的选项。

文章素材:中国经济为何博大而不精深

中国经济学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hanqing/p/5581302.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