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软件工程实践导论》这本书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图书,作者为金尊和。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作为本次作业选书,是因为一个学长手上刚好有这本书,而且也向我推荐这本书值得一看。但是书相对较厚,而且内容也并不简单,所以我只能算是浅尝辄止。
这本书前面部分就是软件工程的一些方法概念,以及各工程上的结合,对于代码实际设计和开发过程还是有很大的帮助,感觉很多东西在我们的大作业--《排课系统》里面有都有应用,所以给我的感觉就是和实际应用相互呼应,能用学以致用。
后面部分就是本书具有特色的东西,分为三十六个小部分,与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相呼应。给我的感觉就是作者本人也是相当的有趣,毕竟这两间东西牛头不及马嘴。下面我来具体写一下我的读后感。
1.开始就是软件工程的最基本的思想,也可以说是作为编程人员必须掌握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分而治之。这个思想很简单却是非常好用,可以说软件开发就是不断把问题细化分化的过程。后面便是一些相对的东西,比如软件的复用,以及优化。这些在软件工程中都是有利于提高代码质量的方法和技巧,对于一个软件来说都是比不可少的部分。
就拿我们的大作业来举例吧,我们的程序中很多东西的模块化就体现了分而治之的思想,对于课程表要求的输入,我们有专门的输入模块,对于数据的处理我们有专门的课程表生成模块,对于显示的要求我们有专门的展示模块,可以说每一个模块都是一种分而治之的思想的体现。对于代码重用与优化也自然不用想,代码开发过程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被不同的部分重复使用,这也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
2.后面的就是软件工程的一些设计流程。体系结构设计、模块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等等。良好的软件工程有利于后期代码的开发,但是书上给我最大的感触并对不是软件代码的开发的用处,而是对于后面的更改需求,以及软件维护的作用。完整的设计文档以及详细的模块功能备注对于后期软件的功能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软件工程大作业中,我们开始的设计思路就有很大的偏差。开始我们想要实现的软件是大学的一种选课过程,但是后面发现这种选课过程与我们的选题有很大的出入。所以我们决定实现一种相对固定的课程表生成模式,也就是课程相对固定的课程表排课系统。比如高中的排解系统,这也是我们设计的初衷,对于高中时的排课,我们希望能够用代码来实现这个过程。这时,我们就需要利用开始的思路以及设计过程,所以以前的设计文档就十分重要了。
3。设计的方法。这本书上有很多的软件设计的方法。比如瀑布模型喷泉模型等等。书上具体讲了这些模型的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这对于以后进入工作后参与相对大型的团队设计过程的重要性。
4.这本书后面部分的就是作者作为一个有二十多年编程经验的学者,他在对自己的心得体会。用三十六计的形式写出来,与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相互呼应。分为四个大篇章:方法篇,设计篇,实现篇,管理篇。每个部分包含了其各自的方法。
方法篇:用户为先,管理需求,经济文本,及早集成,控制变化,连续验证,快速原型,规范流程,借鸡下蛋,开放标准。
设计篇:巧用模板,面向对象,内外有别,套用成解,模块封锁,避繁就简,能伸能屈,见好就收,合约接口,因地制宜,变中求静,分层平台。
实现篇:绝不重复,优化性能,通俗易懂,照猫画虎,精益求精,自动流程,严堵漏洞,利器常青,雁过留声。
管理篇:常来产往,分工协作,有张有驰,目标驱动,不断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于《软件工程实践导论》这本书的读后感想,在读的过程中我结合了自己的大作业实现过程,还是有些感悟的和感触的。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zhenghaojie/p/5597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