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类简史》笔记:
第一周: 什么是历史?
历史的几大分期: 7万年前开始的认知革命,12000年前开始的农业革命,500年前开始的科学革命。 划分物种的重要依据及命名: 两个个体间能否通过交配诞下有繁殖能力的后代。为什么只有人类的大脑不断扩大仍旧是个迷题。 为什么要直立行走? 提供更宽阔的视野,空出双手做其他用途。缺点:脊椎和腿部肌肉承受巨大重量.. .. ..
第二周: 7万年前智人进步: 逐渐遍布亚非欧大陆,4.5-5万年前抵达澳大利亚,1.5万年前左右抵达美洲;(Gossip)的重要性——在较大的社会团体中保证获得有用的关于其他成员的信息,从而维持团体的运转,但自然形成的以流言为获取成员信息的团体其最多只能容纳约150人;语言构建想象世界的能力(Fictive Language)——形成更大的社会群体、增强面对新问题时的灵活性,搭建共同的想象性叙述(关于宗教信仰、社会等级、现代国家、经济体系的想象)使得智人能够建立城市、王国、帝国、现代民族国家。 现代社会是不是建立在人类共同想象的基础之上的?(想象现实 Imagined Reality) 以标志汽车公司为例,更换汽车产品、设备、员工、领导层和股东都无法令”标志“消失,而法官的一纸命令却可以做到,因为”标志“属于一个基于当代人类共同想象的概念——责任有限公司。 人类社会的凝聚和进步: 人类不完全依靠传递基因的方式来传承文化,而是靠创造一套想象现实的规则和故事(例如天主教牧师).
第三周: 进化心理学(Evolutinary Phycology): 精神同身体一样受到进化的压力。2万年前石器时代,人类每天生活情况,劳作,男人女人关系,阶层等级,以及是否有斗争。
第四周: 智人是迁移 智人改变了澳洲的生态系统明显体现在几乎灭绝陆地上的大型动物(24种只剩一种-红袋鼠。影响因素:大型动物孕期长,不熟悉人类的猎捕习性,人类的大规模杀害,人类使用火烧树林的方式寻食破坏了它们的栖居环境,当时澳洲正经历一次大的气候变化)。 智人对美洲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样吗? 智人的到来同样伴随着大型陆地动物的迅速灭绝(北美34 out of 47,南美50 out of 60),整个地球200种大型陆地动物到农业革命发生前夕只剩下100种(第一次大灭绝)。1500年前,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农业时代的智人抵达的各大陆周边岛屿上(例子是马达加斯加岛)(第二次大灭绝)。工业社会时直到今天是第三次大灭绝时期,灭绝大型海洋动物。
第五周: 为什么“农业革命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是人类智力进步、社会形态进步的体现”是谎言? 从物种进化成功与失败的依据来说明。如果保证某一物种的遗传基因得以传播和延续视为进化成功,那么农业革命是以令大多数人过上不如从前的生活水平为代价换取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就是遗传基因个体的数量的增多),来“保证”智人群体不被灭绝。 为什么农业社会疾病突然增多? 疾病多来源于增加的驯化家畜,聚集人口的增多、部落的扩张使传染更容易,食用种植的单一食物无法保障营养需求使免疫力下降,不用母乳喂养婴儿体质下降、死亡率高,体力劳动繁重。 农业革命带来更差的生活水平,为什么人类还会为此做出努力? 人类希望寻找到更轻松有效的生活方式的愿景,却因为一系列琐碎的、偶然的决定,令生活水平相较以前更艰难。另一种解释:文化或宗教信仰原因导致农业革命,人类早已意识到农业生活可能带来的难处,却愿意“献身”于此。(土耳其Gobecli Tepe的考古发现:人口因为某种信仰聚集在一处宗教中心,使得获取食物的方式开始发生转变) 动物驯化来源: 来自于狩猎(屠杀激烈抵抗、好奇乱跑的一批作为食用,剩下柔顺的留下,逐渐形成圈养),来自于收养野生幼崽(从单个的逐渐到大批的)。 作为一个个群体,鸡、牛、羊等是被完美驯化的典型,依据不带感情的进化成功标准来看也是遗传基因传播和延续最为广泛的典型;但作为个体,人类的农业革命给它们带来的是极大的灾难(通过现代畜牧加工业中母牛与小牛的处境说明)。人类的个体也同此理。
第六周: 人类聚落、争斗形成的原因: 食物的缺乏是必要的原因,但更充分的原因是为了维持越来越大规模群体的合作,创作出更多的想象性现实(Imagined Reality),而这些想象性现实(宗教、政治等等)之间有出入和冲突。 聚落规模的演变: 8500BC,最多一百人左右的Jericho——3000BC人口成千上万的王国——1000BC帝国的出现。想象性现实——想象性秩序(Imagined Order) 想象性秩序是如何有效运转的? 两个例子:1776BC巴比伦帝国的汉谟拉比法典(Code of Hammeurabi),依靠等级划分的故事进行统治维持社会秩序(两种性别,三个等级);1776AD美国的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依靠反对等级划分、强调平等自由的故事维持社会秩序。故事不同却同样奏效,不同时期的关于“社会正义”的“神话”/ 想象性结构的变化。 哪些要素令我们沉溺在想象性现实中而并不意识到如此? 想象性现实不是只囿于精神世界,而是实实在在地塑造着我们的物质世界(例子是当代的个人主义思想以及中世纪的家族观念各自对房屋结构的影响,这种房屋结构反过来更让我们相信各自时代的那些想象性现实);想象性现实塑造我们的愿望和需求(例子是当代人的浪漫消费主义倾向RomanticConsumerism,异国旅游能扩大我们的视野——旅游是我最想要的休闲方式);想象性现实能影响无数人的愿望和需求(主观Subjective、客观Objective、主体间Intersubjective,想象性现实具有主体间性,是人类默契达成的共识)。 书写及数据系统的出现对于人类大规模聚居有什么影响? 农业社会之前,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光由人脑进行,农业社会大规模聚居后书写系统出现(3500BC苏美尔人)。当代数字系统成为真正的世界语言,传播并维护着当代想象性秩序。
第七周: 人类历史中长期存在的等级制度是否与想象性秩序有关? 关于等级制度(Hierarchy)起源的说辞往往与远古神话有关(例子是印度种姓与梵天、中国人与女娲造人);当代等级制度源自当代经济秩序的神话。然而,作为想象性秩序的等级制度却成为了人类组成大规模群体、维持群体交流协作的重要方式。 等级制度源自? 历史事件记忆(例子是印度种姓制度可能源自3000多年前中亚雅利安人入侵后长时期实行的等级划分;美国的种族歧视源自早期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运来黑奴——为什么是非洲?相对离北美近、早已存在的奴隶贸易体系、北美种植作物及疾病与非洲有相似之处——废奴后白人对黑人的固化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黑人的教育、工作机会缺乏等等因素循环往复、形成了黑人低于白人的实际状况)。 世界范围内的男女等级制度: 女性作为男性世界的财产(《圣经》中关于强奸罪判决的阐述-财产问题)。男女差异存在着生理上的区别,但反映在人类社会的男女等级制度更多关乎文化-想象性秩序(何者被定义为自然的natural,何者是不自然的unnatural)。人类社会中的自然不自然并不关乎自然界-生物层面,而是神学层面的;对于男女的界定也与社会性别(Gender)而非生物性别(Sex)更有关,男性-XY染色体NO-男子气概(Masculinity)YES。父权社会(Patriarchy Society)男性必须拥有男性气质,女性反之,回报却是不平等的,男性拥有财产、社会地位上的优先权。 男女等级制度普世的生物性基础的几种推论: 男性相比女性拥有更大的身体力量,男性从事农业活动导致其获得对食物、进而经济、进而政治力量的掌控权(质疑:女性在耐力、自制力方面普遍比男性强大,身体力量与社会权力之间的联系缺乏有效证据证明-底层民众与体力劳动);经过上万年的进化,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参与暴力活动与战争,由此掌控权力(质疑:战争决策者与战争参与者的性别相同一定相关联吗?-黑人与白人主子);女性为诞育、抚养孩子不得不求助于男性,由此产生女性依附、男性统治(质疑:动物界的这种现象往往引出母系社会,雌性往往寻求其他雌性而非雄性的帮助)。
第八周: 历史是否存在一个单一的向度? 以一个不过几百年的眼光来看,很难确定人类是在走向统一(Unity)还是多样化(Diversity)(例子是天主教的分裂、蒙古帝国的崩溃、拉丁语的分划);如果以更长远的眼界看,人类历史的总趋势是走向统一的:从无数座文明孤岛向统一的全球文明(无数小文明群体——大型文明体系如占全球90%人口的亚非欧大陆文明体系,其他的如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澳洲文明、环太平洋文明——当代全球文明体系共享政治、经济、文化理念)。许多民族的传统文化表征实际上得益于文明体系不断扩大的过程(例子是意大利、印度的传统食物食材皆源自美洲)。 智人最早产生潜在的建立全球文明体系的理念(不区分我们/他们)是在何时? 约在公元前一千年间,智人逐步发展出可以统一全球文明的三大力量:经济体系(货币)、政治体系(帝国)、宗教体系(普世宗教),商人、征服者、布道士成为了最早的拥有潜在的全球视野的人群。 货币为何产生? 随着智人聚落的不断增大、需求不断增多,专业化(Specialization)成为可能,但在存在大量“专业户”的社会中传统的物物交易(Barter)已太难实现——需要大量换算过程(例子是修鞋服务需要计算出无数种交换等式来对应其他物品)、需要双方同意——于是大部分文明都发明出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金钱的想象性现实。 硬币是最普遍通用的货币吗? 硬币成为货币的历史十分短暂,早期的货币是一些特定的粮食或贝壳,即便在当代,硬币/纸币也不过占货币全球总量的一小部分,当代货币更多以比特形式存在在虚拟网络中(例子是2013年全球货币总量约为500万亿美元,其中以实体货币形式存在的只有50万亿)。 人类为什么相信货币体系? 货币的存在以共同信任(Mutual Trust)为基础(例子是美元前面书写In God We Trust,背面是美联储秘书长签名,代表上帝与世俗政府的共同授权)。货币共同信任的演变史:苏美尔人的谷物货币(本身能食用,具有最基础的使用价值)——美索不达米亚人的银块Silvershekel(已无法食用,但本身能制作极具文化性的器具诸如珠宝、王冠等)——公元前640年Lydia王国的Elliotus国王创造出第一批硬币(已无使用价值,是政治权力对其价值的担保确定了它的地位)。政治权力的强大开始与货币的有效性/共同信任的稳固正相关(例子是罗马帝国金币不仅在国内通行,甚至影响了印度诸王国的硬币制作,而帝国瓦解后,各种不同货币开始在原国境内流通)。经济体系(货币)成为了超乎于政治体系与宗教体系的全球性力量,政治与宗教要求人类相信某一特定事物(某君主、某神),经济只要求人们相信其他人也相信的一种秩序。 货币的普世特性(Universal Principles): 普遍的可兑换性(Universal Convertibility),普遍的信任(Universal Trust)。
第九周: 什么是帝国? 两个主要特征:统治的地域内居住着众多不同族裔、文化背景的民众;不断变动的疆域,扩张的欲望,在不改变基本政治结构的前提下能吸纳无限多的领土(例子是加拿大不是帝国)。帝国不是什么:帝国不是用来形容国家政治制度的(许多帝国都不是君主专制体制,如英国、美国),帝国领土不一定巨大(雅典国、阿兹特克可称帝国,当代希腊、墨西哥则不是)。 帝国在当代政治话语中为什么有坏名声? 帝国被认为是效率低下的管理方式,注定要崩溃(质疑:在过去的2500年间,大部分人类居住在某个帝国之中,与其他管理形式相比,帝国更稳定,帝国崩溃往往源自外族入侵或领导层内杠而非人民起义,帝国崩溃后由另一帝国取代,例子是中东地区永远处于帝国统治,亚述-巴比伦-波斯-亚历山大-奥斯曼等);帝国被认为是邪恶而腐败的(质疑:帝国在穷兵黩武同时,也会将税收用于哲学研究、财政公平、法律、慈善等等;大规模敛财才有可能进行大型建设;形成帝国语言,影响深远)。 帝国思想的发展: 已知的第一个帝国是2250BC征服者萨尔贡建立的阿卡德帝国,为此后美索不达米亚-中东地区兴起的国家树立了“征服(已知)世界”的榜样;550BC波斯的居鲁士Kyros大帝声称征服世界是为了所有民族的福祉而非本族,帝国思想的发端(某一种统治方式、原则应适用于所有的已知世界);罗马帝国对周边民族的吸引力,导致其灭亡后仍影响着一些地区(例子是当代西班牙深受罗马影响),阿拉伯帝国的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对美索不达米亚-中东-北非的持续深重影响;现代殖民地独立运动正是利用西方殖民者传播过来的理念(人权、自由意志、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作为理由反抗殖民,以帝国生产出来的武器反抗帝国。 帝国对当代民族国家的影响: 几乎当代所有国家都或多或少受惠于某一帝国(例子是当代印度在政权统一、身份认同、政治体制、基础设施、语言、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深受大英帝国影响);各个不同时期的帝国的影响重叠在一起交织成了许多当代国家的政经文形态。 帝国对未来的影响: 20世纪主要的政治意识形态是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主张主权在民,形成单一民族的国家。21世纪人们更愿意相信全体人类同属一个群体,共享一种理念;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也呼吁单一的全球性政府的出现;某一国家越来越难以单独做出政经上的决定。新的全球帝国更像罗马帝国,由全球精英(Globle Caste)统治而非某单一文化背景下的精英阶层(阶层不由地域确定),全球精英内部间差异越来越小,但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差别会越来愈大(从国籍划分确定身份到以社会阶层确定身份)。
第十周: 什么是宗教? 两个主要特征:超乎人类之上的规则秩序(Super Human Order)(例子是足球为什么不是宗教);从这种秩序中得到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例子是相对论为何不是宗教经典)。 有神宗教发展历史: 早期宗教大多基于万物有灵论(Animism)和多神论(Polytheism)。多神论宗教并不排斥某种至高力量、秩序(Supreme Power、Supreme Order)的存在(例如古希腊人信仰的多神教中,诸神均受制于“命运”Fate;印度教中“宇宙灵魂”Atman是最高秩序);诸神配享香火和祈祷,至高力量却永不改变;多神论宗教极其开放,军事征服后往往并不强求宗教传播,反而可以吸纳新的信仰神进入多神体系内;多神论宗教没有一神论(Monotheism)宗教嗜杀。在一神论宗教中,独一之神即是至高力量,然而他也关心人民疾苦(1315BC古埃及阿肯那顿法老将阿顿Ahten定位至高之神,并将之信仰定为国教——犹太教中的至高之神只是犹太人的神——公元初年的基督教则将耶稣为世人而死之事迹视作全人类都应了解的神迹——700AD阿拉伯人的伊斯兰教容忍度更低),两千年来,一神论宗教发展为全球占极大多数的宗教,但一神宗教中仍包含了多神论思想(例子是基督教中的各种圣人专管各个地区、领域)。多神论还孕育出二元神教(Dualistic Religion)(如古波斯祆教),其对善恶两元的处理与一神论不同(二元教对善恶对立有较好的解释,但对宇宙秩序则不然),但最终也融入一元教中(十字军、圣战等善恶意识分明的战争,“天堂”与“地狱”)。 自然法则宗教(Natural Law Religion): 公元第一个千年发家。印度的佛教(Buddhism)、耆那教(Jainism),中国的儒教(Confucianism)、道教(Daoism),地中海的斯多葛派(Stoicism),犬儒主义(Cynicism)、伊壁鸠鲁派(Epicurianism)等。佛教以释迦牟尼(俗名Siddhartha Gautama)为尊,围绕人类对于悲喜感受的不满足为议题(熄灭欲望之火 Nirvana),一神论强调神的在场,而自然法则宗教则强调挣扎与无望受苦的在场,过去的300年间,有神宗教权威一落千丈,自然法则宗教则不然,其新形态为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Ideology)(例子是共产主义Communism强调公有、无产、无神的自然、社会法则,先知式的读本马克思的资本论Das Kapital)。 人道主义信仰(Humanist Religion): 即所谓人道主义意识形态,近300年来大发展。崇拜智人本身,人类的存在、利益是最重要的,至善乃是智人之善,其他物种、事物的存在应为人类的利益服务。分类:自由人道主义(Liberal Humanism)强调智人的价值就是智人个体在人个人性上的价值,世界至高价值是个体的自由,直接承袭自基督教中个体灵魂的自由与永恒;社会主义人道主义(Socialist Humanism),崇尚智人的群体人格,强调个体间的平等,也承袭自基督教中上帝面前众灵魂平等的理念;进化论人道主义(Evolutionary Humanism),纳粹主义(Nazism)时期,认为人性并非普世和不可更改的,有优秀种族与劣等种族之分,改善人性是最重要的任务,让人(Men)进化成超人(Supermen),当代,人们又开始热衷于超人研究,但闭口不谈种族清洗,而且当代生命科学研究越来越挑战人道主义信仰的根本及其承袭的理念(灵魂不存在,人类与其他物种无区别)。
第十一周: 现代科技革命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带来急剧变化? 前现代时期,研究资助者(君主、教会)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既定的社会秩序,而不是带来经济增长、发明武器等,不是授权;现代科学研究形成了反馈环(Feedback Loop),投资者对科研的资金投入可以带来可观的收入,而这些收入又可再次投入到科研中,得到更为可观的收入,形成产业,产生效益(例子是美国投资核子物理研究,投资带来核电厂、核武等,而这些大巨头企业缴纳大量税款)。科学不再仅仅是研究,而是处理一套科学、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的显著之处: 承认无知(Admit Ignorance);基于经验观察(Empirical Observation),以数理为研究工具;获得力量(power)的欲望不止。 人类如何承认无知的? 古代认为的无知:个体的无知,可以通过询问“智者”摆脱(例如中世纪农民询问人类起源只需问牧师);整体性的无知,被归为不重要的问题(例如该农民想知道蜘蛛如何织网,牧师不会告知,因为圣经中并无记载)。传统社会中,他们认为人类已经知道了自身应该知道的所有知识,而现代科学则往往强调“不知道”。 经验观察、数理工具的重要性: 传统社会强调智者或经典的话语,及以寓言故事形态表达出来的知识(例子是祆教关于正邪的寓言式阐述),而现代科学则强调经验观察及由此基础上总结推论的数理理论(例子是牛顿的经典力学定理);数理基本上成为了所有学科的基石(例子是心理学学生的核心课程是统计)。 科学带来力量? 传统社会中,研究与技术进步无太大关联(例如马车的产生与升级完全依赖于个人的观察与思考),科学与科技的紧密联系其实只不过起于19世纪。科学研究带来科技发展,从而带来力量,使人们开始相信进步(Progress)的可能(例如贫穷从不可避免的现实变成技术性问题,可以解决;死亡从各种宗教话语中的人类不可更改的命运变成了另一个技术性难题,在各种意识形态话语中也是技术性的了;现代医学更多在解决儿童疾病而非老年生命维护);现代科学与政治、经济体系的密不可分,以有限的资源资助科研,会产生何议题为重、何议题为轻的问题,而这更关乎伦理(Ethical)而非科学自身(在现代生活中与经济效益有关的议题显然更受欢迎,议题轻重由政经体系决定);科研成果也难由科研者掌握,而是由政经利益左右、由政经领袖决定(两种关键的意识:欧洲帝国主义、资本主义)。
第十二周: 欧洲帝国的成长: 15c以前,西欧从未作为任何一个帝国的中心(即便罗马帝国也是以北非中北省份为重);18c欧洲已四处殖民,但仍无法与亚洲诸强权相比较;1750-1850间欧洲开始侵蚀亚洲;到1950年创建了全球性的政治经济体系。 欧洲帝国为何能形成? 动力并非科技成果本身,而是形成这些成果的价值观念——司法机构(Judicial Apparatus)和社会政治结构(Social political structure),欧美诸国能迅速跟上英国工业革命步伐,因为他们早已共享相同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神话,这些价值理念带来了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承认自身无知是最重要的开始,探索求知与帝国扩张联系在了一起(例子是哥伦布的远航为了获得更多的地理情况,实际上也使欧洲人开始逐渐掌握大洋洲、美洲的土地权;英国的詹姆斯库克一位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海军军官,他的远航不仅是地理发现的开始,也是种族大屠杀的开始;达尔文与小猎犬号)。 承认无知的过程: 从中世纪详细的地图到地理大发现后开始留有空白的地图。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却拒绝相信-中世纪思维;亚美瑞格.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认为哥伦布发现的是圣经也不曾记载的新大陆-承认无知,沃尔德塞姆勒(Waldsee muller)绘制全新地图,将亚美瑞格的名字写在了新大陆上。欧洲征服者将无数民族的历史进程拉入到一个单一体系的历史中,而过去的所有文明都只是忙于处理当地事务(例子是罗马的扩张过程是不断征服近处敌人的过程),欧洲文明所拥有的是征服的野心(与中国郑和下西洋的情况相比)。地理学首先成为对于欧洲帝国主义最重要的、最能直接获益的学科,引出其他科学学科的大发展(例如研究北美部落医药的人类学家意外发现了治疗疟疾的药)。 科学与帝国的互相滋养: 欧洲征服者向殖民地输出科学研究者(英国殖民印度后,派出各学科的专业人士研究印度方方面面,例如古印度的Indus Valley文明是英国学者发现的;欧洲学者研究埃及象形文字Hieroglyphic Script,使其文字的使用两千年后失而复得),各种科学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全球性欧洲帝国的确立。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学、人类学、生物学等学科反过来对欧洲帝国的发展和维持有重要帮助,因此受到格外重视。科学发展重视帝国的支持,同时也将帝国主义视作人类进步的引擎,但事实上,帝国主义也带来了种族灭绝。
第十三周: 生产物资的急剧增加: 1500年全球物资总值约为2500亿美元,每人每年产值约为550美元;2013年则已达到600000亿美元,每人每年8800美元。目前全球超过90%的银行存款是不实际存在的(举了建筑工存款、餐馆主贷款,银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的例子),人们接受资本运转逻辑的原因在于人们相信未来(Trust in the Future),所以其中信誉(Credit)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资本主义的逻辑: 贪婪(Creed)是善的,利己主义是无私的(Egoism isaltruism)。对亚当斯密思想的解读:(经济上来看)基于个体对私有财产的占有欲才形成了整个社会的财富;(文化上看)富有不仅意味着自我改善,也意味帮助了其他个体,因为富有意味着整体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不是劫走他人财产。这种逻辑产生了新的伦理法典(Ethical Code),即利润一定要用于再投资以获取更多利润。小到个体以如何再投资为生活动力,大到政府以如何投资获得更多税收为基础。经济发展成为了获取其他生活要素(比如民主政治、自由生活方式)的基本条件。 资本主义与科技有什么关系? 经济的“增长”依赖于科技进步(例子是当代金融体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且经济的不崩溃(虚拟货币的消失)源于新的科技成果的持续出现。 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有什么关系? 中古非欧洲国家的统治阶层一般都拒绝了商人阶层及其带来的资本主义方式,欧洲君主们接受了甚至逐渐被经济精英们取代,投资(Investment)取代税收(taxing)成为主要获利方式;当时的西欧国家实际上由私有商务(privatebusiness)系统管理,而非名义上的国家政府(State government)(例子有殖民时代责任有限公司的诞生,荷兰帝国建立在私人公司VOC的扩展而非强势政府的基础上,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保有比英国政府更强盛的军事力量,鸦片战争的起源中有一点是由于英国议会中大多数议员拥有东印度公司股份,于是令战争的发起变得十分简单)。在当代,信誉排名(Credit Rating)对一个国家而言比资源更重要。资本主义者一般认为资本和经济体系可以对政治施加影响,但反过来政治权力不应该妨碍资本市场的运转。 完全自由市场的神话: 极端资本主义者所赞扬的完全自由市场很难存在。完全自由市场会导致行业垄断(monopoly),由此可能将工人变为奴隶(例子是殖民时代早期大西洋黑奴交易的兴起)。完全自由市场的缺陷在于无法确定其收益来源是否正义,当资本交易成为至善(supreme good),它将不受到任何道德或政治上的监督限制。资本主义也杀人千万,但不同于基督教或纳粹主义是出于仇恨(Hatred),它是出于漠然(Indifference)。 为什么还选择资本主义? 对于习惯的依恋(习惯了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当代唯一相异的共产主义已被证明十分可怕,害怕改变);对未来的信任(经济总量会增长,我们会吸取教训,在生活水平、婴儿死亡率、人均卡路里摄入量等方面与过去相比较以获得关于进步的自信)。
第十四周: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是什么? 举例看运输产业的极剧发展引来人们对原材料枯竭的担忧。18世纪的运输工具制作材料全依赖于木料与钢铁,动力来源于人力或动物,而现代运输工具制作材料更多样化(塑料、其他金属),动力源自石油燃料(petroleum combustion )或核动力,材料和能源的多样化发生在各个领域,这是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工业革命不是某些科学发现或科技发明,而是令人察觉自己为各式各样的能源和材料所围绕。工业革命的第一个发明蒸汽机正是基于对煤矿能源的发现和利用,之后才传播至其他领域,1825年用至交通领域。 对原料(Raw Material )和能源的关注: 对能量转化可能性的发现是工业革命的中心内容(早期的蒸汽机即是将蒸汽带来的能量转化为动能)。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是对能量运用的进一步表述;石油燃料机器(Eternal combustion machine)的发明使石油从毫无战略地位的资源变成了关乎生死存亡的这略资源;电力的发现……能源无处不在,唯一遮蔽住我们双眼的是人类的无知(Ignorance)。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获取能量唯独源自植物的情况。 原料和能源会用尽吗? 乐观。能源形式大量存在于原矿物之外,一旦新的能源大量普及,原本热门的原材料能源形式便会被抛弃;科学研究带来了更多的能源形式的选择(例如塑料的发明或者发现早已存在的原材料如硅Silicon)。 工业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二次农业革命): 各种农用机器替代人力完成了产量的大提升;食物存储和运输技术的进步解开了食物在距离和时间上的受限条件;农场动物成为机器中的一环(它们不再被视作活生生的动物,而是生产流水线产品,例子是原本需要生存空间、拥有生物行为的母鸡、奶牛被囿于狭窄的笼子与围栏之中,逐渐丧失了生产“农产品”以外的生活能力特别是学习与社交能力)。动物的被机械化/农场的工业化(富余食物的产生)是现代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石,同时,消费(Consumption)富余生活品也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主要支柱。 消费主义伦理(Ethic of Consumption)的诞生: 在生活品匮乏(Scarcity)年代,不必要的消费是特定阶层才能享有的权利(建造宫殿、穿着豪华),普通民众的伦理观念是必须节俭(Frugality)。在资本主义的语境下,消费主义被无限宣传与放大,放纵(Ingulging)是应该的,节俭是没必要的,商品被生产商家故意缩短更新换代时长,以求每年维持乃至增长消费量。肥胖问题正是消费主义完胜的证据:肥胖存在两次消费过程,第一次是购买食品,第二次是实行减肥过程中的花费,依次循环。 消费主义伦理与再投资伦理相违背吗? 这正是资本精英与普通大众之间的伦理区别。与中世纪铺张贵族与节俭平民正相反,当代的平民阶层乐于大量消费,反而精英阶层善于小心经营自己的资产。两种伦理观念互补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秩序的格局。宗教责怪人们做不到节俭、禁欲的原则,消费主义同样责怪人们,但是是因为他们做不到更多的消费。
第十五周: 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问题? 人类与驯化动物的总量(300 billion+700 billion)远远大于野生动物数目(Less than 100 million),形成生态系统的缺陷;人为形成的灾害频繁出现,人为改造自然却产生副作用(人类无法摧毁destroy自然,但能很大程度上改造change自然);人口数量膨胀,导致对人类生产活动越来越关注,对自然秩序的无视(例子是农业社会中自然时间Natural Circle的重要性,工业社会中人工时间表Time Table却更重要,由于生产流水线成了最基础的工作方式)。 核心问题与变化:家庭与社群(IntimateCommunity)的解体,其作用被国家与市场取代: 认知革命和农业革命都未能改变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反而使其更显重要(前工业时代,生产活动和社会地位都以家庭为纽带。例如中世纪的农民在处理商业买卖、建房、嫁娶等问题时是以家庭为主导的,其与贵族的关系只体现在于税收、安保等宏观方面的权利与义务,贵族也无法顾及臣民的具体生活问题,无法也不愿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由此社群的存在十分重要); 现代国家(State)和市场形成并强大以来,对家庭社群的关系网实行“夺权”,依靠个体(Individual)化解家庭,以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劝说个体离开家庭体系,承诺由国家或市场提供的工作机会、教育、医疗体系、社保体系、雇佣体系、保险及养老体系(国家与市场是个人主义的温床!)离开家庭和社群庇佑的个体在国家和市场面前是十分脆弱的; 曾被认为只有家庭和社群能提供的浪漫关系、性生活也被市场作用所取代(例子是前工业时代婚姻是家族间利益协商的结果,“钱从一位父亲传到另一位父亲的手上”——工业时代,恋爱与婚姻体现着个体与市场间的利益关系,“钱从恋人手中传到咖啡馆服务员手中”);家庭亲子关系已受到国家的监督,政府有权力将两者隔离开,也受到市场的干扰(各种电视节目和网络的影响,使孩子逃离其父母的“独裁”); 家庭与部落归属感并不会平白无故完全消失,而是被国家主义(Nationalism)和市场取代;群体(Community)仍旧存在,只是他们不再关乎生死存亡(不再Intimate),只关乎身份认同;消费者群落(Consumer Tribe)的产生,以市场消费内容来确定自己的群体归属。 由此可见,对于现代人来说,社会结构是能够被改造和设计(engineer)的。 暴力越来越少了吗? 是的。2000年有830000人死于暴力行为,仅占总死亡人数的1.5%,与自杀者人数基本一致,而其中因战争死亡的人数又明显少于因暴力犯罪而死亡的人数,这与前工业时代相比已是大为改善。国家与市场取代家庭的核心地位从内在层面(Internal Lever)减少了暴力(强有力的政府不希望为其尽税收和军事义务的臣民/公民被无端杀害,采取相关措施);另一方面,帝国政府对待独立叛乱的宽容度大为提高(1945之后十几年间,欧洲诸帝国的解体十分迅速并相对以和平交权的方式完成,并马上承认新国家的地位;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相比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同等的大型帝国崩溃的后果,其称得上是独一无二地迅速与有序,苏联帝国的解体同时还意味着沙皇俄国的解体-自动放弃对东欧和中亚诸国几世纪以来的控制权) 从国家层面来看战争减少: 入侵性质(Invading)的战争大量减少:自1945年以来,战争仍旧发生,但在被联合国承认的国家里没有一个曾经完全被外族征服和消灭过。丛林法则(Law of Jungle)不再适用:战争不再是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和平的概念的转变:前工业时代的和平-战争的缺席(Absence of war),工业时代的和平-战争的不合理(Implausibility of war)。 战争为什么减少了? 战争的预算太高、代价太大;战争的动机减少(古时战争的收获多在于财富掠夺,但在当代,以物质形式存在的财富正大量减少,存在在银行金融体系内的虚拟货币以及科学知识是财富的常态);和平状态更具价值(经济秩序最能令各国受益);当代精英阶层(商业精英、知识分子、科学家、艺术家等等)不再视战争为不可避免之事,而是邪恶和可避免的;当代许多国家不再”独立“(在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中不再独立),无法支持战争开销。
第十六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是否更加幸福?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力量(Human Power)的整体性进步,但就个体的生活幸福与否而言则是不一定的。例如,相较于捕食者(Gatherer),农民(Farmer)承受了更为繁重的体力劳动,接触更多的病菌;欧洲帝国的兴起对全球商业和科技发展有决定作用,但对数百万的非洲人与美洲土著而言却并非好事。 人类力量与幸福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不少人认为人类力量与幸福度之间是呈反比(Inverse Correlation)的,科技社会所带来的不自然的生活方式(Unnatural Lives)与智人群体的真正需求是背道而驰的;另一些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不一定都是坏处,例如现代医学的进步使婴儿存活率大为改善;还有人持中立态度,认为在科技革命之前,两者间不存在绝对的关联,直到近一个世纪科技大发展,人类力量的整体性进步才从各个方面增加了人类的幸福程度。(事实上,科技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真正奏效基本始于1945年后,这不过几十年的黄金时代相较于人类文明历程显得太短暂了;还有这几十年黄金期很可能是另一次大倒退的前奏-战争、气候;另外,计算幸福程度时,是否只需将智人群体划入考量范围?若将其他物种也计算入内,那现代农业体系对幸福度的摧毁是灾难性的;计算幸福度是否只需关注物质方面?社会、伦理、精神方面的因素也应纳入范围。) 幸福到底是什么?如何测量? 一般定义:主观上的安乐(Subjective Well-being)。这包括个体的自省自持(I feel it inside myself),以及一时的愉悦(Immediate Pleasure)或长期的满足(Long-termcontentment with the way my life is going)。研究者要进行测量时,一般选择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多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幸福与客观条件(具体的财富、健康、社会问题)无甚相关,而是与期望(Expectations)和条件(Conditions)的关系相关(条件是否满足期待)。当条件渐好时,人们的期望愈高;当条件渐差时,人们的期望缩水,所以中世纪农民与现代人相比不一定是不幸福的。生命科学从另一种途径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幸福与否是由复杂的、内在的大脑神经突触(Neurons and Synapses)系统决定的,由Pleasant Bodily Sensation带来,进化促令生化机制(Internal Biochemical System)对快乐与悲苦的察觉不会太过头,由此可知历史对于人们对幸福的感受几乎没有影响,因为历史只能改造外部条件,而无法改变人类的内在生化机制。 当代社会让人们的条件永及不上期望的两大因素: 大众传媒(Mess Media)和广告产业(Advertising Industry),两者都在不断提高当代人对幸福生活的期望值,由此降低了人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例子是石器时代的青少年对自我形象会感觉良好,因为他只需要与自己部落的其他男性比较,而当代青少年对自己形象很难满足,因为他不仅要与周围同龄人比较,还需要与各种传媒中的“明星”较量;第三世界国家除了要与自身经济政治困境较量,还受制于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标准) 有意义(Meaningful)与幸福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者为什么会对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丽新世界》中那个“快乐”的世界感到恐惧? 经济学者Denial Conman的实验(让实验对象-女性每五分钟写下自己做的事和感受,结果与孩子相关的事务最令实验对象厌恶,然而她们却声称孩子能带来幸福感):不容易完成的、对人而言“有意义的”事务很可能给人带来幸福感;令人感到舒适,但行动者无法从中寻获意义的事务很可能让人无法感到幸福。当代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为生活赋予有意义的词项,然而从历史的长度上来看,意义皆是虚幻(Delusion)(如同我们认为中世纪人参加十字军、建造教堂、捐献等行为是无意义的,我们成功的商业活动、保家卫国的军事行动等也未必有意义),如果有意义的生活能令人幸福,那我们所需要做的是更有效地欺骗(Deluse)自己。佛教的无欲无
ausust
十七周: 未来的智人会如何升级(Upgrade)自身成为另一种物种(Being)? 生物工程(BiologicalEngineering);赛博格工程(Cyborg Engineering,即人机系统工程);建构无机生命形式(EngineeringInorganic Life)。 生物工程的历程: 对生物进行改造的历史由来已久,例如阉割法(Castrating),将Bulls阉割为Oxen,令其更容易驯化、用于农耕,将男童阉割以培养歌喉姣好的音乐家;而当代的生物技术已大大进步,不再依靠单纯的外科手术,而是伸及内部,可令人完全变性,更有甚者能通过基因改造让物种结合(Combination)产生新的物种形态(例子是1996年科学家将从牛身上提取的基因与老鼠的身体结合,形成人耳的形态;通过基因改造为实验对象带来认知革命,可以是白鼠,也可以是智人本身,如果少了伦理、政治上的限制,”超人“的诞生是可能的)。 赛博格工程的历程: 赛博格改造其实已存在于普通生活中,如眼睛、起搏器、电脑等,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直接将人脑与无机组织连接,从而改变我们的能力、欲望(例子是仿生耳Bionic Ear通过对外耳植入设备,令其能接收正常耳朵无法接收的声波;仿生臂的使用;远程操控仿生肢体),乃至身份认同(例子是人机交互,当数个大脑与计算机联系起来形成人脑交互网络InterbrainNet,存在重构人类记忆、意识的可能)。 构建无机生命形式的可能: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令电脑程序存在发展出独立学习能力的可能(最有可能发展出此能力的是计算机病毒),人类可以将记忆存于计算机或模仿人脑构造制作出类人计算机系统,令其认为(Feel like)自身是人类(例子是Blue Brain Project)。 未来伦理、社会、政治上可能面临的难题: 基因歧视(Genetic Discrimination,可能出现求职出示DNA而非CV的情况),永生及超人问题(谁有权决定哪些人可或不可享有这些改造权利);基于智人本位的对未来的想象可能偏颇(智人群体完全存在被自身所创作出来的新生命形式取代的可能);奇点(Singularity)的到来(“超人”生命形式的诞生带来智人生命形式的消亡)。 面对科技进步,我们不仅需要问“What do we need?”,更需要问如下难题(TroublingQuestions)“What do we want to become?“"What do we want to want?"
(完) 他说自己的研究受到贾雷德·戴蒙德一些观点的影响,所以《第三种黑猩猩》、《枪炮、病菌和钢铁》和这门课的一些内容应该是有相近的地方的。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worklog/p/5606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