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直视骄阳】遗愿清单

时间:2016-06-29 10:06:44      阅读:440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个人成长

 作者:范军 (Frank Fan)新浪微博:@frankfan7   微信:GetToCloud

技术分享

在那最后时刻

 

西方对于死亡的一个俚语是“kickthe bucket “,   生命的小桶被一下子踢翻在地,和中国人说的“人死灯灭”是一个意思。那么BucketList就是指在死之前希望经历的事,否则心有不甘。

《遗愿清单》这部电影我看过几遍,说的是两个被医生判了死刑的老头儿,在临终前的6个月疯狂了一把,把人生憾事一件件完成的故事。故事感人,但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故事。

试想有多少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能有心力和体力去作认为是有价值的事情?他们的亲属会支持他们这么做?医生会同意?

当然有个别人有勇气这样做,因为死都要死了,这是唯一的机会了,否则似乎都不好意思死了。黑泽明的《生之欲》虽是拍摄于50年代,可对人死前的心态描述入骨三分。主人公一生都在为保住自己的职位而无所作为,在最后的日子里,终于焕发出生命的激情,上下奔走呼吁为民请命。事成后安然离去。

十多年前我曾看过陆幼青《生命的留言》,近年也有于娟《生命未完成》出版。人之将死,来日无多。所以面具可以卸下,真诚不用害怕被伤害。因为别人的眼光和所谓的伤害在死亡之前,显得那么无关紧要。我死都死啦,还怕你说三道四么?他们生命中最后的文字是有力量的,那时一种绝望中流出的坦诚,无需粉饰,直指人心。他们为自己的亲属和别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唏嘘的是,为什么人们总是留在最后时刻,才能迸发出这种不管不顾的力量,为什么总是在最后才敢于袒露内心的真实想法。也许是因为他们知道,当下的时刻就是最后的机会,发出生命的呐喊,证明他们曾经来过。

那么,我们过去的日子里,都是为谁而活?是谁在主宰自己的一思一动?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才有机会翻身做主人? 

 

小我和真我

我对此的感悟是,在人体内其实有两个小人,一个是EGO(小我),一个是真我。二者从生命的开始就共生共存。Ego需要被人注意和肯定,需要存在感,需要自身重要感,需要很多来自外界的认可。真我是不依赖于外界的。当你脑子里想,我真受够自己了,那么“我”和“自己”其是分别代表着“真我”和Ego

两者此消彼涨,我们人生中的很多重大决定,其实是由Ego来一直操纵的。我们渴望别人认可,渴望他人目光中所谓的成功。有的观点认为Ego是完全负面的。需要压制甚至消除Ego.  我个人并不完全接受。  Ego和真我就像两个孪生兄弟,他们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Ego帮助我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避免危险,从他人的认可中获得温暖。完全不依赖外界的自身价值实现,对我而言,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关键是,怎么把握这个度。  我希望真我醒来的时候多一些,能和Ego好好的商量:“哥们你这么长时间折腾累了吧,要不我替你一会儿”。因为Ego是非常有力量的,只有完全接受他,才能有机会握手言和。咱们各干各的,也许互相欣赏也说不定呢。

回顾我上面说的几个例子,故事的主人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Ego自知生命终止后Ego也会消亡,自然让位给真我。从而真我才能领个风骚数十天。可惜留下的时间太短,太短了。

 

遗愿清单

也就是你认为,死前希望要完成的事情。我一口气列了47条,兴高采烈的让老友看。Ego心里想“我很酷吧,你没想过吧这些事情吧”。心里感觉好的不得了,被自己感动了。似乎他们都已经完成了似得。

其中一条去西藏旅行”, 老友大喝一声,“是不是不去都不好意思死了?同去同去!”,酒杯一干,好不痛快!  现在仔细想想我为什么把这条加上,我真正希望从中得到的是什么?

西藏在我眼里代表着天生美白无瑕疵,没有被物欲污染的人间圣土。这是我脑子里赋予西藏的意义。另外,我自诩也曾经去过不少地方啊,周围那么多人都去过了,我没去过,不太好意思在天堂跟人打招呼吧?

这条清单是Ego做主加上的,我意识到这一点,我也完全接受他。不过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清单中,是否也给真我留够了足够的空间。

比如“写一本个人成长的书”,出书本身代表着一种被认可的观点,个人价值的体现。以后我的个人介绍中可以说“某某畅销书的作者”(其实该书只有我妈会买,然后会送给我姨几本)。但书中的内容,如果是有价值的,对我的子女和他人有帮助的,那就是真我的体现。所以这一条是需要Ego和真我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缺一不可。

写着写着,我把自己绕沟里去了。也许在遗愿清单中,不用太计较Ego还是真我,什么事情都不能太教条主义,人性是复杂的,非要把自己框到别人发明的概念中去,累不累啊。别整出个精神分裂来。

也许在执行清单的过程中,价值自现。

 

Being  & Doing

在死亡体验工作坊中我们兴高采烈的讨论遗愿清单时,一个幽幽的声音说道:“我觉得做什么固然重要,关键的是怎么做?  这是Being Doing 的关系。  我们总觉得要完成什么事儿才行,其实我在乎的是怎么以更好的自我觉察来全心意的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的事。所谓一粥一饭仅在道中”  我当时就灵光一闪,妈呀,这不是我的精神导师Eckhart  Tolle他老人家所说的么。同时禅宗对此也有公案:

修行前,小和尚挑水砍柴  (无自我觉察)

修行中,小和尚挑水砍柴    (有意识的锻炼自我觉察)

成道后,小和尚挑水砍柴    (有自我觉察而不需用力,一切归于自然)

我对此同学有清醒的感悟很钦佩。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为了完成清单的完成,还不如不做。

比如我刚刚完成的清单中的一条:“和朋友畅所欲言,大醉而归”

我偶尔喝一点啤酒,很有自我控制。印象中只有高中时醉过一次。每次回京,老友总把我当外地人要带我玩儿,我心想,京城我去过的地方不比你多。事实证明我真的错了。这不是我从小体验的北京胡同,南锣鼓巷的真真假假让我产生一种荒诞却又极为真实的感觉。这就是社会在激烈变革中真实反映。身着迷彩的跨子在胡同中器宇轩昂,膀爷持圆号奏起了国际歌。我们在青砖灰瓦下看着弗拉明戈舞蹈,大口喝着大都会和青岛纯生,谈着十多年前的局促往事。我醉了。不知是酒醉人,还是人自醉。

反正我醉了,完成一条,大功告成~~

 

电影中的生死学

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醒来吧,宝贝

遗愿清单

生之欲

 

 

 

 

 


本文出自 “范军的博客”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frankfan.blog.51cto.com/6402282/1793843

【直视骄阳】遗愿清单

标签:个人成长

原文地址:http://frankfan.blog.51cto.com/6402282/1793843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