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参考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77年制定的,这是一个计算机互连的国际标准。
ISO制定这一国际标准的宗旨就是使任何一种计算机系统无论位于世界任何地方,只要符合OSI标准就能和另一个遵守OSI标准的计算机系统实现互联通信。
OSI模型分为7层:从下到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OSI参考模型概念清楚,理论较完整,但它既复杂又不实用。
而TCP/IP体系结构却不同,是目前最流行的商业化网络协议,虽然不是标准化组织提出的正式标准,但它已经被公认为目前的工业标准或 “事实标准” ,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实质上讲,TCP/IP只有最上面就的三层,因为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基本没什么内容。
OSI采用7层体系结构,TCP/IP采用4层体系结构(如下)
但我们再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原理时往往采取折中的方法,综合OSI和TCP/IP的优点,采取一种只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如下)
应用层:
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它直接为用户的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在因特网中应用层的协议很多,如支持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支持电邮的smtp协议,支持文件传输的ftp协议等等。
运输层:它为两个主机中的进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
运输层主要使用以下两种协议:TCP和UDP网络层:
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作用1)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
在TCP/IP体系中,由于网络层使用IP协议,因此分组也叫做IP数据报,简称数据报。
(作用2)网络层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
使源主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通过网络中的路由器找到目的主机。
数据链路层:
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在两个相邻结点之间的链路上透明地传送帧中的数据。控制端在接收数据时,控制信息使接收端能够知道一个帧从哪个比特开始和到哪个比特结束。这样,数据链路层在收到一个帧后,就可从中提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网络层。控制信息还使得接收端能够检测到所收到的帧中有无差错。如果发现有差错,数据链路层就简单地丢弃这个出错的帧,以免传下去白白浪费网络资源。如果需要改正错误,就由运输层的TCP协议来完成。(数据信息的确认交给更高层的网络层或者应用层实现)
物理层:在物理层上所传数据的单位是比特。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本文由Cout_Sev 搜集整理并修改
转载注明出处。
谢谢!
【网络基础】OSI TCP/IP体系结构,布布扣,bubuko.com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cout_sev/article/details/25164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