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http://c.m.163.com/news/a/BSVPFJBG05159NLE.html?spss=newsapp&spsw=1
美国为什么是世界第一?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没有完整的结论,但是大多同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创造力——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我国一位负责商贸的官员曾经对美国同仁表示,他常常惊讶于美国无穷尽的创造力:微软、雅虎、谷歌、YUTUBE、TWITTER。世界各国具有前瞻性的人士也许在猜测,下一个微软或者谷歌将会是在哪一个领域?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将给投资人士带来怎样的财富创造机会?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公司的产生地,大家几乎没有任何分歧:那就是它一定产生在美国,不在中国,不在欧洲,不在印度。美国的创造性是美国领导全球的主要动力和支柱之一。国内知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岳晓东博士出自于对美国创造精神的感叹,曾专门对此做过调查和研究。他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创造性的认知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具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在思想上和活动上具有独立性,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充满好奇心,愿意冒险等特征。
如果对于创新的认知没有区别的话,我们自然期待我们中国青年同美国年轻人一样具有创造力。但是,现实是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一向被认为低于西方学生,尤其美国学生。为什么?美国人的创造力培养从教育开始。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一个教育强国其本身常常也是强国。多年的全球大学排名表明,美国的大学几乎霸占全球大学排名的前20名。美国的大学享有盛名,不在于其大学生有出色的奥数分数,或者近乎满分的GRE,而是其创造性,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恐怕才是最主要的。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以及约翰·亚当斯当年均为美国的诞生做出实际贡献。但本杰明·富兰克林被美国人认为最突出地代表了美国人勇于创新、充满无穷创造力的民族个性。现实是,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是在聆听富兰克林发明创造的故事中长大的。
富兰克林青少年时曾身无分文,一度离家出走,但后来为改变社会而付出了终生努力。他创立了第一所外借图书馆、一所大学、第一个邮局和一个有影响的学术社团。富兰克林为了证明闪电就是电的理论而在一次暴风雨中放风筝的故事已广为人知。富兰克林给孩子们留下最大的印象不是对革命的贡献,而是他的发明和创造。不要说“不”。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注重孩子的创造性培养。我的一个朋友在美国幼儿园做老师,她说,在幼儿园里,老师不可以对学生说“不”,意思是要避免“负面”教育,要以正面教育、以鼓励为主。比如,如果看见孩子站在课桌上,或者椅子上,学校会建议老师不要对学生说“不要站在椅子上”,而是要说“请站在地板上”。强调多元化。如果你留意,就会常在美国的图书馆里看到这样的幼儿书籍:我和别人不一样,不过这没有关系。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一群人聚集到一起,固然造就了美国文化的多样化。但是,孩子从小就被教育:我和别人不一样,不过这没有关系。敢于与别人不一样,这本身就是在鼓励创造性,而非统一性。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其本身也为创新提供了环境。
鼓励与众不同。这一点在美国的教育制度上有充分的体现。美国的学生作业和考试大多没有标准答案,教育的目的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写出自己的想法,生产出自己的作品。这种教育下的孩子也许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是绝对是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思想,敢于挑战的社会公民。在美国攻读硕士的人知道,一天到晚是写不尽的论文。老师会建议几本书让你阅读,然后选择一点,进行赞成或者批评的论文写作。这显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必须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思想,培养独立见解,即使在研究生阶段依然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有一次,笔者在与美国国务院外国记者中心一个朋友聊天时,提到亚洲学生擅长数理化,国际竞赛时,也是表现不凡。她立即反驳说,但是我们的学生更有创造力。分数高也许能帮助你考上好大学,但是试想一下,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优等生,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少呢。
而一个有创造力的普通大学毕业生,也许就是未来的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将不仅仅是财富和就业,还可能是革命性地改善人类的生活。雅虎、微软等不恰恰是真正地改变了人类工作和学习的模式么?鼓励辩论。真理也许就诞生在辩论之中。美国学生大多善于表达,与从小的教育和培养不无关系。美国的学校里,鼓励学生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我还记得,在大学读书时,一位来自美国的老师教授我们政治学,他的课没有教材,也没有灌输我们各种各样的理论和观点,而是把我们班分成三组:A组和B组就一个观点分别持赞成和反对的意见,进行辩论,C组是裁判组。
每堂课,老师都会布置作业,那就是前两个组要进行充分的阅读,准备充分的论据,进行充分的思考,等待在下堂课进行辩论。裁判组,则要了解两种不同的观点,并对双方提供的论据和辩解进行评判。在准备和辩论的过程中,我们充满兴趣,不觉间已经对辩论主题有了充分了解。老师最后的总结,才是点睛之作,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辩论主题或者不同的思想流派。那是我在大学期间最喜欢的一门课。因为我们要用英语辩论,那些课不仅仅让我们学到知识,培养自己的认知,形成自己的观点,还锻炼了自己的英语。试想一下,谁不想成为辩论的优胜者?为了成为优胜者,你必须充分准备,必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优秀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吧。
在哈佛大学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教育是培养会思考、能创新的人才。记忆和高分不是教育的目的。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xh0102/p/5720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