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HashSet、HashMap

时间:2016-08-29 18:01:05      阅读:223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HashSet:

很多开发者,初学者都知道HashSet无序,不可重复,线程非同步。底层是哈希表结构。
但它是怎么做到的?什么是散列表数据结构(哈希表)?有什么特性?都清楚吗?不清楚继续往下看。

它是这样做到的:

先来看HashSet的源码,首先看默认构造器:

public HashSet() {  
    map = new HashMap<E,Object>();  
}  
// ok,我们看到构造器中new了一个HashMap。key使用了泛型,value使用Object。  
再来看add方法源码:
private static final Object PRESENT = new Object();  
public boolean add(E e) {  
    return map.put(e, PRESENT)==null;  
}  
// PRESENT是一个Object类型的常量,用来当做map的value. 也就是说,你以后在HashSet中存储的元素都是HashMap中key,value全部使用Object。  
HashMap的key是不可以重复的,保证元素唯一的依据是对象的hashCode跟equals方法。
而HashSet不就是用HashMap的key来存储元素嘛,也就保证了元素的唯一性。包括迭代器也是HashMap中keySet方法取得的iterator。
public Iterator<E> iterator() {  
    return map.keySet().iterator();  
}
通过上面的介绍,已经对HashSet比较了解了,我们知道HashSet底层是用了HashMap。
要想知道怎么做到存取速度快的,我们直接看HashMap就好了。

散列表数据结构(哈希表)

散列表(Hash table,也叫哈希表),是根据关键字(Key value)而直接进行访问的数据结构。
也就是说,它通过把关键码值映射到表中一个位置来访问记录,以加快查找的速度。这个映射函数叫做散列函数,存放记录的数组叫做散列表。

HashMap底层就是散列表数据结构,即数组和链表的结合体,
底层是一个数组结构,数组中的每一项又是一个链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数组能够提供对元素的快速访问但不易于扩展(如果不知道元素脚标,还得进行遍历查找),链表易于扩展但不能对其元素进行快速访问。
怎样做到两全其美,就是散列表数据结构。

我们来看看HashMap中元素存跟取的实现方式:

首先明白,HashMap根据key的hashCode计算出元素在Entry数组中的位置,然后再Entry内部链表中存放key,value。

先看构造方法源码: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6; // 默认初始化容量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final float loadFactor; // 用于计算扩容阀值  
 /* The next size value at which to resize (capacity * load factor) */  
int threshold; // Entry扩容阀值  
// The table, resized as necessary. Length MUST Always be a power of two.  
transient Entry[] table;// 存放键值对的Entry数组  
public HashMap()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threshold = (int)(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DEFAULT_LOAD_FACTOR); // 计算扩容阀值  
    table = new Entry[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初始化Entry<K,V>数组  
    init();  
}  
/* 在默认构造方法中,初始化了一个容量为16的HashMap(Entry数组),当元素超过75%(16*0.75f=12个)的时候开始自动扩容*/
put方法源码: eg: map.put("a","abc");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 获取key的hash值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h & (length-1); 通过hashcode取模数组长度, 定位hash值在table数组中的索引  
    // 如果table数组中i索引所在位置有元素,循环遍历该链表中的下一个元素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 遍历到了hash值相同并且equals也相同的key,把value用新值替换掉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 table中i索引所在位置没有元素,添加key、value到指定索引处。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addEntry()方法源码: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 下面两行代码将entry保存进了table数组中Entry内部链表的第一个位置。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K,V>(hash, key, value, e);  
    if (size++ >= threshold) // 需要扩容了  
        resize(2 * table.length); // 重新计算数组大小  
}  

由于元素的位置是通过hashcode取模数组长度而得, 现在由于需要扩容,数组长度会发生变化,
所以会在resize方法跟transfer方法中进行元素位置的重新分配。

resize()方法源码: // 重新计算数组长度
void resize(int newCapacity) {  
    Entry[] oldTable = table;  
    int oldCapacity = oldTable.length;  
    if (old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  
  
  
    Entry[] newTable = new Entry[newCapacity];  
    transfer(newTable);  
    table = newTable;  
    threshold = (int)(newCapacity * loadFactor); // 新的扩容阀值  
}  
transfer()方法源码:// 重新分配
void transfer(Entry[] newTable) {  
    Entry[] src = table;  
    int newCapacity = newTable.length;  
    for (int j = 0; j < src.length; j++) {  
        Entry<K,V> e = src[j];  
        if (e != null) {  
            src[j] = null;  
            do {  
                Entry<K,V> next = e.next;  
                int i = indexFor(e.hash, newCapacity);  
                e.next = newTable[i];  
                newTable[i] = e;  
                e = next;  
            } while (e != null);  
        }  
    }  
}  
上面是HashMap存元素的实现方式,再来看看取元素的方式:

// get方法源码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if (key == null)  
        return getForNullKey();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 还是计算key的hashcode,  
    // 定位hash值在table数组中的索引,并通过equals方法定位元素在链表中的位置。  
    for (Entry<K,V> e = table[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return e.value;  
    }  
    return null;  
}  
我们来对HashMap存取元素的过程来做一个小的总结:

元素(key,value)在HashMap中被封装进Entry数组。
put元素的时候,根据key的hash值定位元素在Entry数组中的索引,如果当前索引有元素,就通过equals方法进行比较,将元素存进当前Entry的链表中适当的位置。
get元素的时候,根据key的hash值定位元素在Entry数组中的索引,然后通过equals方法定位元素在链表中的位置,取出该元素。

性能分析:

因为元素的存取是通过hash算法进行的,所以速度都没的说。
在查找操作中,唯一影响性能的是在链表中,但实际只要优化好了key对象hashCode跟equals方法,就会避免链表中的数据过多而导致查找性能变慢。

再一个非常影响性能的是数组扩容操作,当使用默认的DEFAULT_INITIAL_CAPACITY对HashMap进行初始化的时候,
如果元素个数非常多,会导致扩容次数增加,每次扩容都会进行元素位置的重新分配,这是相当耗费性能的。
如果能预算好元素个数,就应该避免使用默认的DEFAULT_INITIAL_CAPACITY,可在HashMap的构造函数中为其指定一个初始值。

问题解决:

hashCode必须和equals保持兼容(equals方法的判断依据和计算hashCode的依据相同),这样做是为了避免链表中的数据过多。

举例:  
public class Person {    
       public int id;    
       public String name="";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id;    
       }    
       // equals必须比较id    
       public boolean equals(Person p) {    
            if(this.id == p.id)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  
}  

如果元素很多,应该使用这个构造函数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对HashMap进行初始化。
举例:HashMap map = new HashMap(1024);

了解了HashMap的存储原理之后,自然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说HashSet的存取效率高了。

















HashSet、HashMap

标签: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lisulong1/article/details/52350024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