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本篇来讨论几个基本的计数问题,这些问题虽然都有各自的模型,但本质上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我们先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现在有元素集\(E,F\),它们的元素都有内在的结构,建立映射\(E\to F\),问题是这样的映射有多少个?满射和单射有多少个?
所谓有内在的结构,就是元素间的拓扑结构,我们所说的映射个数,严格讲是在拓扑同构意义下的等价类的个数。拓扑结构种类繁多,无法一一研究,本篇只探讨两个基本的拓扑结构,下一篇会做更一般性的讨论。这个模型虽然对本章作用有限,但可以从更高的视角思考看待问题的本质,而且各个问题间联系也一目了然。
两个基本拓扑结构分别是:无序结构和有向链表。无序结构中的元素是离散的、无差别的,在拓扑同构下可以互相替换。有向链表中的元素是完全区分的,它的拓扑同构只有自身,当然只有自身的拓扑结构不止这一个,这里只要强调完全区分性,所谓有向链表可以当做是给每个元素编了号。以下设\(E,F\)都是有限集,且记\(|E|=m,|F|=n\)。
可完全区分的结构比较简单,先来看\(E,F\)都是有向链表的情况,\(E,F\)分别纵向排列,\(E\to F\)就是一般的函数定义。对\(E\)的每个元素都有\(n\)个值可以映射,由乘法原理便知映射一共有\(n^m\)种。这个结构有一个更常用、更直观的模型,考察由\(n\)个字母组成的集合\(S\),用这些字母组成长度为\(m\)的单词\(x_1x_2\cdots x_m\)。这个单词也被称\(S\)上的\(m\)元可重复排列,或\(m\)元字。不难证明它和模型1的等价性,故\(S\)上的\(m\)元字有\(n^m\)个。
现在对映射添加一些限制,比如假设\(E\)的第\(k\)个元只能取某\(n_k\)个值,由乘法定理知可以有\(n_1n_2\cdots n_m\)个\(m\)元字。再限制每个元素的映射不能相同,或者说字中没有重复字母,第\(k\)个元素只能取\(n-k+1\)个值。这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n\)个元素中选\(m\)个元素的排列数\(P(n,m)\)(式(1)),其中表达式\(x(x-1)\cdots(x-k+1)\)简记为\((x)_k\),也叫做\(x\)的降\(k\)阶乘(\(x\)不要求是自然数)。类似地记表达式\(x(x+1)\cdots(x+k-1)\)简记为\((x)^k\),也叫做\(x\)的升\(k\)阶乘。
\[P(n,m)=(n)_m=n(n-1)\cdots(n-m+1)=\dfrac{n!}{(n-m)!}\tag{1}\]
排列数要求每个函数值最多被映射一次,继续推广,我们假定\(F\)中第\(k\)个数被映射\(m_k\)次。这样的字称为是\(a_1^{m_1}a_2^{m_2}\cdots a_n^{m_n}\)型字,其中\(m_1+m_2+\cdots+m_n=m\)。先将\(m_k\)个字母\(a_k\)看成互异的字母\(a_{k1},\cdots,a_{km_k}\),这样的字有\(m!\)个,而原来的每个字对应到\(m_1!m_2!\cdots m_n!\)个这样的字,故有式(2)成立。
\[N(a_1^{m_1}a_2^{m_2}\cdots a_n^{m_n})=\dfrac{m!}{m_1!m_2!\cdots m_n!}\tag{2}\]
• 求\(S\)上的相邻字母不相同的\(m\)元字的个数。
现在假定\(E\)是无序的,而\(F\)是有向链表,由于原像不可区分,要关注的便是像的组合情况。它的一个等价模型我们也很熟悉:从\(n\)种颜色的球里选出\(m\)个球。如果要求每种颜色只能选一个,相当于映射为单射,选取个数称为\(n\)的\(m\)元不重复组合数,记作\(\binom{n}{m}\),一般也简称为组合数。它其实就是排列在\(E\)无序下的等价类的个数,具体说就是\(m!\)个排列属于同一个等价类,故有公式(3)。
\[\binom{n}{m}=\dfrac{(n)_m}{m!}=\dfrac{n!}{m!(n-m)!}\tag{3}\]
如果颜色可以重复选,选取个数称为\(n\)的\(m\)元可重复组合数,记作\(\left(\binom{n}{m}\right)\)。设每个像被映射的次数为\(x_k\),可重复组合数等价于方程(4)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对这个问题,有两个比较巧妙的方法,它们都把可重复组合问题转化为了不重复组合问题,其中的对应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是直接理解方程(4),它相当于把\(m\)个相同的元素分割为可区分的\(n\)份。将\(m\)个元素一字排开,在其中插入\(n-1\)个隔板即可,隔板和元素共\(m+n-1\)个位子,我们就是要选择其中的\(n-1\)个位置,这就有式(5)成立。
\[x_1+x_2+\cdots+x_n=m\tag{4}\]
\[\left(\binom{n}{m}\right)=\binom{m+n-1}{m}=\dfrac{(n)^m}{m!}\tag{5}\]
另一种解释式(4)的方法也非常经典,考察\(s_k=x_1+\cdots+x_k\)组成的单调递增序列(式(6)左),\(s_k\)在\([n]\)中取值,但可能存在重复值。为了消除等号,再令\(t_k=s_k+k-1\),这时有式(6)成立,其中\(t_k\)在\([m+n-1]\)中取互异值,同样得到公式(5)。利用这个思想,更容易得到不等式(7)的非负整数解为\(\binom{m+n}{m}\),它也相当于左式分别取\(0\sim m\)时的解数和,故有式(8)成立。
\[0\leqslant s_1\leqslant\cdots\leqslant s_n=m\;\Leftrightarrow\;0\leqslant t_1<\cdots<t_n=m+n-1,\;t_k=s_k+k-1\tag{6}\]
\[x_1+x_2+\cdots+x_n\leqslant m\tag{7}\]
\[\sum_{k=0}^m\binom{n+k-1}{k}=\binom{n+m}{m}\tag{8}\]
• \([n]\)中取\(m\)个互不相邻的数,求取法个数。
像不可区分,就好比\(n\)个相同的篮子,把可区分的原像看做是\(m\)个不同的球,问题等价于:\(m\)个不同的球放进\(n\)个篮子的方法。根据有球的篮子数\(k\),问题被分为\(n\)种情况,每一种情况都是相同的问题:\(m\)个球分成\(k\)堆的分法。我们就集中研究这个问题,而\(m\)个元素分成\(k\)部分的个数被称为第二类Stirling数,记作\(S(m,k)\)。
Stirling数并没有简单的表达式,我们先从它的递推关系入手,这也是组数计算问题的常用方法。考察某个元素\(a_1\),分割后有两种情况:它单独分为一堆,或和其它元素在一堆。所以很容易有递推关系(9)。使用递推关系归纳,可以得到比较漂亮的公式(10),如果你觉得正向证明不明显,可以试试反向证明。
\[S(m,k)=S(m-1,k-1)+kS(m-1,k)\tag{9}\]
\[S(k+r,k)=\sum_{1\leqslant k_1\leqslant k_2\leqslant\cdots\leqslant k_r\leqslant k}k_1k_2\cdots k_r\tag{10}\]
考虑模型3和模型1的关系,模型3中的1个分割是模型1中的一个等价类:被映射的像的个数为\(k\)。这个等价类中有\(\binom{n}{k}k!=(n)_k\)个元素(先选\(k\)个像再排列),从而我们有重要的关系式(11)(\(S(m,0)=0\))。\(m\)个元素的总分割数被称为Bell数,记作\(B_m\),它显然是式(12)左。以某个元素所在堆的大小分类讨论,容易有递推关系式(12)右。
\[n^m=\sum_{k=0}^nS(m,k)(n)_k\tag{11}\]
\[B_m=\sum_{k=0}^mS(m,k)\;\Rightarrow\;B_{m+1}=\sum_{k=0}^m\binom{m}{k}B_{m-k}\tag{12}\]
当原像和像都不可区分时,只需关心分割的堆数和每堆的个数,等价的模型就是整数\(m\)的分拆数\(p(n)\)。对应地分拆为\(k\)部分的个数记作\(p(m,k)\),它表示不定方程(13)正整数解的个数,注意它和方程(4)的区别在于不考虑分拆的顺序。既然不考虑各部分的顺序,每个分拆其实还对应方程(14)的一组非负整数解。
\[x_1+x_2+\cdots+x_k=m,\;\;(x_1\geqslant x_2\geqslant\cdots\geqslant x_k)\tag{13}\]
\[x_1+2x_2+3x_3+\cdots+mx_m=m\tag{14}\]
分拆数同样没有简单的表达式,我们还是先来建立一些递推关系式。根据\(x_k\)是否为\(1\)可得到递推关系(15),持续使用该式便得到式(16),它也有显然的组合意义。
\[p(m,k)=p(m-1,k-1)+p(m-k,k)\tag{15}\]
\[p(k+r,k)=p(r,1)+p(r,2)+\cdots+p(r,k)\tag{16}\]
关于\(m\)的某个分拆结果\(x_1,x_2,\cdots,x_k\),有个直观的表示方法,以点表示不可区分的元素,在第\(i\)行排列\(x_i\)个点。比如\((5,5,3,2)\)画成下图,这样的图称为菲勒(Ferrers)示意图,利用其直观性可以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结论。菲勒图纵横翻转后仍然是菲勒图,它对应的分拆称为原分拆的共轭分拆,对于分拆\(\pi\),其共轭分拆一般记作\(\pi^*\)。从菲勒图中容易得到:(1)\(p(m,k)\)等于\(m\)最大分部为\(k\)的分拆数;(2)\(m\)最多\(k\)个部分的分拆数,等于\(m\)最大分部不大于\(k\)的分拆数。
满足\(\pi=\pi^*\)的分拆称为自共轭分拆,它的菲勒图沿对角线对称。将其菲勒图按如图所示分割,便知\(m\)的自共轭分拆数等于各部分是不同奇数的分拆数。再看各部分都不同的分拆,每个部分\(x_k\)都可以唯一地表示为\(i\cdot 2^j\),其中\(i\)为奇数。把该部分拆分为\(2^j\)个\(i\),最终得到所有部分为奇数的分拆。反之对各部分为奇数的分拆,因为大小为\(i\)的部分的个数可以唯一表示为\(2\)的幂次之和,故这个对应关系是双向的。这就是说,各部分不相等的分拆数等于各部分为奇数的分拆数。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组合数\(\binom{n}{m}\)是\((1+x)^n\)展开式中\(x^m\)项的系数,当然也二项式(17)中\(x^my^{n-m}\)项的系数,故它也称为二项式系数。组合数的定义式(3)中,\(\dfrac{n!}{m!(n-m)!}\)要求\(m,n\)都是非负整数,但\(\dfrac{(n)_m}{m!}\)中\(n\)可以为任何实数,以后形式\(\binom{x}{m}\)也可以用来表示多项式\(\dfrac{(x)_m}{m!}\)。这个推广其实是合理的,而在微积分中我们知道\((1+x)^{\alpha}\)的幂级数展开式如式(18)所示(牛顿二项式定理),它正是\((1+x)^n\)的推广。另外易知,可重复组合数还可以写成式(19)。
\[(x+y)^n=\sum_{k=0}^n\binom{n}{k}x^ky^{n-k}\tag{17}\]
\[(1+x)^{\alpha}=1+\sum_{k=1}^{\infty}\binom{\alpha}{k}x^k\tag{18}\]
\[\left(\binom{n}{m}\right)=(-1)^m\binom{-n}{m}\tag{19}\]
在中学我们就知道一些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证明都不难,这里仅仅列举。式(20)中分别是对称性和递推性,其中递推性有显然的组合意义。式(21)是随\(m\)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单峰性。\((1+x)^n\)中令\(x=\pm 1\)可得式(22)和(23),另外利用\((1+x)^m(1+x)^n=(1+x)^{m+n}\)可得范德蒙恒等式(Vandermonde)(24)。
\[\binom{n}{m}=\binom{n}{n-m};\;\;\binom{n}{m}=\binom{n-1}{m-1}+\binom{n-1}{m}\tag{20}\]
\[\binom{n}{0}<\binom{n}{1}<\cdots<\binom{n}{\lfloor\frac{n}{2}\rfloor}=\binom{n}{\lceil\frac{n}{2}\rceil}>\cdots>\binom{n}{n}\tag{21}\]
\[\binom{n}{0}+\binom{n}{1}+\cdots+\binom{n}{n}=2^n\tag{22}\]
\[\binom{n}{0}+\binom{n}{2}+\binom{n}{4}+\cdots=\binom{n}{1}+\binom{n}{3}+\binom{n}{5}+\cdots=2^{n-1}\tag{23}\]
\[\sum_{k=0}^r\binom{m}{k}\binom{n}{r-k}=\binom{m+n}{r}\tag{24}\]
二项式系数很早就被研究,最著名的当然就是杨辉三角(帕斯卡三角),它正是利用了公式(20)右。在反演公式那一章我们已经知道,矩阵\(\{a_{ij}=\binom{i}{j}\}\)的逆矩阵是\(\{b_{ij}=(-1)^{i-j}\binom{i}{j}\}\),故有式(25)成立,当然你也可以直接证明它。
\[\sum_{k=0}^n(-1)^{k+m}\binom{n}{k}\binom{k}{m}=\delta_{mn}=\left\{\begin{matrix}1,&\text{if}\;m=n\\0,&\text{if}\;m\ne n\end{matrix}\right.\tag{25}\]
• 证明:\(\sum\limits_{k=0}^n\binom{n}{k}^2=\binom{2n}{n}\);
• 证明:\(\binom{n}{1}+2\binom{n}{2}+\cdots+n\binom{n}{n}=n\cdot 2^{n-1}\);
• 写出\((x_1+x_2+\cdots+x_p)^n\)的展开式。
现在继续讨论第二类Stirling数,从名字就知道它是个有故事的数。公式(10)并不能让人满意,它甚至只是另一个计数问题的描述而已,能使用的就只有公式(11)了。该式显然满足单链\(L_m\)的反演公式的形式,把它整理为式(25)左式(为了得到关联函数\(\binom{n}{k}\)),由反演公式得到了式(25)右,从而有\(S(n,k)\)的另一个显式表达式(26)。
\[n^m=\sum_{k=0}^n\binom{n}{k}k!S(m,k)\;\Leftrightarrow\;n!S(m,n)=\sum_{k=0}^n(-1)^{n-k}\binom{n}{k}k^m\tag{25}\]
\[S(m,k)=\dfrac{1}{k!}\sum_{i=0}^k(-1)^{k-i}\binom{k}{i}k^m\tag{26}\]
由于公式(11)对任意\(n\leqslant m\)成立,故有等式(27)左成立,从而\(S(m,k)\)给出了多项式组\(\{x^m\}\)和\(\{(x)_m\}\)的线性表出关系。这样的线性表出必定有逆关系(式(27)右),其中的\(s(m,k)\)就被称为第一类Stirling数,它和第一类Stirling数有关系式(28)。
\[x^m=\sum_{k=0}^mS(m,k)(x)_k\;\Leftrightarrow\;(x)_m=\sum_{k=0}^ms(m,k)x^k\tag{27}\]
\[\sum_{k=0}^mS(m,k)s(k,n)=\delta_{nm}=\left\{\begin{matrix}1,&\text{if}\;m=n\\0,&\text{if}\;m\ne n\end{matrix}\right.\tag{28}\]
另一方面,考察式(27)右,不难知道\(s(m,k)\)有递推式(29),类似地有表达式(30)。\(s(m,k)\)正负项交叉出现,为了寻找其组合意义,考察表达式(31)中的\(c(m,k)\)。它显然是\(s(m,k)\)的绝对值,并且满足式(32)。容易验证,含有\(k\)个轮换的\(m\)元置换数,也满足式(32)的递推关系,这便是它的组合意义。
\[s(m,k)=s(m-1,k-1)-(m-1)s(m-1,k)\tag{29}\]
\[s(k+r,k)=(-1)^r\sum_{1\leqslant k_1\leqslant k_2\leqslant\cdots\leqslant k_r\leqslant k+r}k_1k_2\cdots k_r\tag{30}\]
\[(x)^m=\sum\limits_{k=0}^mc(m,k)x^k\tag{31}\]
\[c(m,k)=c(m-1,k-1)+(m-1)c(m-1,k)\tag{32}\]
• 求\(1^{\lambda_1}2^{\lambda_2}\cdots m^{\lambda_m}\)型置换的个数。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edward-bian/p/5630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