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有害也有利,重点是如何看待压力,从而做到趋利避害,化压力为动力。对于当前的我来说,压力利大于弊。形成这一想法,我经历了好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学时代,那会整天就知道玩,也没什么压力可言,那会上课还是很积极的。第二阶段是初中到高二,在初一那会,有几次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没答上。那会以后,我再也不会积极的回答问题,也害怕被老师点名回答。在这一阶段,自己慢慢的变得少言,没有担任过任何学生干部。该状态持续到高二结束,步入第三阶段。高三时,老师逼着我们每个人每星期到讲台上给同学讲课,一开始,我们紧张得思维混乱,言语不清晰。直到无意中看到一本书,隐约记得是《心灵的重建》,总之是心灵鸡汤。里面着重讲了如何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书中教导将所有人都看成三岁小孩子。我也就那样想了,虽然一开始还是会紧张,但是压力慢慢的驱使我提前做各种准备,反复陈述等。经历一年的锻炼后,我开始对压力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每次有压力的时候,我都想着,这是身体叫我要去准备了,没什么大不了。
就这样,我进入了第四阶段的大学生活,我积极的去接受各种挑战,包括班长、部长、会长等职务,每个人物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但最终在压力的作用下,我愈战愈勇,也胜利的锻炼了自己,重点是我改变了对压力的看法,把压力看成了东西。
在现代社会,合作生存之基。在我看来,和别人合作最终要的是沟通。著名人类社会学著作《乌合之众》里面讲了有群体就必然有冲突,有冲突就必然要去协调,而这个群里里面的人数越多,协调的难度也就越高。两个人的沟通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我们只要接受对方的想法或者说让对方同意我们的意见,也就达成了一致意见,继续推进整体进程。重点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要用理性的思维,有理的逻辑去说服合作者。美国著名批判性思维领域学者尼尔·布朗,在其批判性思维著作《学会提问》中,提出人类在说服他人时,很多时候是使用情感的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而没有经过缜密的思考,称为诉诸情感谬论。因此,在合作的过程中,尽量通过理性的沟通,从而达成一致的意见,切勿感情用事。
第一章-第十五题(谈谈你对压力的看法,以及怎么和别人合作, 帮助别人,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在互相帮助的环境中成长。)--By林培文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ghll/p/5858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