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在hadoop中使用lzo的压缩算法可以减小数据的大小和数据的磁盘读写时间,不仅如此,lzo是基于block分块的,这样他就允许数据被分解成chunk,并行的被hadoop处理。这样的特点,就可以让lzo在hadoop上成为一种非常好用的压缩格式。
lzo本身不是splitable的,所以当数据为text格式时,用lzo压缩出来的数据当做job的输入是一个文件作为一个map。但是sequencefile本身是分块的,所以sequencefile格式的文件,再配上lzo的压缩格式,就可实现lzo文件方式的splitable。
由于压缩的数据通常只有原始数据的1/4,在HDFS中存储压缩数据,可以使集群能保存更多的数据,延长集群的使用寿命。不仅如此,由于mapreduce作业通常瓶颈都在IO上,存储压缩数据就意味这更少的IO操作,job运行更加的高效。但是,在hadoop上使用压缩也有两个比较麻烦的地方:第一,有些压缩格式不能被分块,并行的处理,比如gzip。第二,另外的一些压缩格式虽然支持分块处理,但是解压的过程非常的缓慢,使job的瓶颈转移到了cpu上,例如bzip2。比如我们有一个1.1GB的gzip文件,该文件 被分成128MB/chunk存储在hdfs上,那么它就会被分成9块。为了能够在mapreduce中并行的处理各个chunk,那么各个mapper之间就有了依赖。而第二个mapper就会在文件的某个随机的byte出进行处理。那么gzip解压时要用到的上下文字典就会为空,这就意味这gzip的压缩文件无法在hadoop上进行正确的并行处理。也就因此在hadoop上大的gzip压缩文件只能被一个mapper来单个的处理,这样就很不高效,跟不用mapreduce没有什么区别了。而另一种bzip2压缩格式,虽然bzip2的压缩非常的快,并且甚至可以被分块,但是其解压过程非常非常的缓慢,并且不能被用streaming来读取,这样也无法在hadoop中高效的使用这种压缩。即使使用,由于其解压的低效,也会使得job的瓶颈转移到cpu上去。
如果能够拥有一种压缩算法,即能够被分块,并行的处理,速度也非常的快,那就非常的理想。这种方式就是lzo。lzo的压缩文件是由许多的小的blocks组成(约256K),使的hadoop的job可以根据block的划分来splitjob。不仅如此,lzo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效率问题,它的解压速度是gzip的两倍,这就让它能够节省很多的磁盘读写,它的压缩比的不如gzip,大约压缩出来的文件比gzip压缩的大一半,但是这样仍然比没有经过压缩的文件要节省20%-50%的存储空间,这样就可以在效率上大大的提高job执行的速度。以下是一组压缩对比数据,使用一个8.0GB的未经过压缩的数据来进行对比:
压缩格式 | 文件 | 大小(GB) | 压缩时间 | 解压时间 |
None | some_logs | 8.0 | - | - |
Gzip | some_logs.gz | 1.3 | 241 | 72 |
LZO | some_logs.lzo | 2.0 | 55 | 35 |
可以看出,lzo压缩文件会比gzip压缩文件稍微大一些,但是仍然比原始文件要小很多倍,并且lzo文件压缩的速度几乎相当于gzip的5倍,而解压的速度相当于gzip的两倍。lzo文件可以根据blockboundaries来进行分块,比如一个1.1G的lzo压缩文件,那么处理第二个128MBblock的mapper就必须能够确认下一个block的boundary,以便进行解压操作。lzo并没有写什么数据头来做到这一点,而是实现了一个lzoindex文件,将这个文件(foo.lzo.index)写在每个foo.lzo文件中。这个index文件只是简单的包含了每个block在数据中的offset,这样由于offset已知的缘故,对数据的读写就变得非常的快。通常能达到90-100MB/秒,也就是10-12秒就能读完一个GB的文件。一旦该index文件被创建,任何基于lzo的压缩文件就能通过load该index文件而进行相应的分块,并且一个block接一个block的被读取。也因此,各个mapper都能够得到正确的block,这就是说,可以只需要进行一个LzopInputStream的封装,就可以在hadoop的mapreduce中并行高效的使用lzo。如果现在有一个job的InputFormat是TextInputFormat,那么就可以用lzop来压缩文件,确保它正确的创建了index,将TextInputFormat换成LzoTextInputFormat,然后job就能像以前一样正确的运行,并且更加的快。有时候,一个大的文件被lzo压缩过之后,甚至都不用分块就能被单个mapper高效的处理了。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uanec/p/5866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