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样新事物的发展大抵都是由这样三个因素组成:最单纯的需求、最有利的条件和最恰当的时间。金融市场如此,
P2P亦是如此。
从行业发展之初的“作坊式”平台到如今趋之若鹜的信息科技金融产业,P2P无所不用其极地进行着适应和升级,不论是在用户习惯还是产品设计上,再多的“花样”轮番上阵也不觉得意外。不过,近日的一纸规定却把某个新产品推到了“不受待见”的对立方。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类活期理财产品,在08年美国经济危机引发的全球性
流动性紧张的背景之下,凭借高出银行理财不少的收益,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全民理财的风暴。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与流动性的缓慢恢复,基于信托、
票据以及银行隔夜拆借等资产的“宝宝类”活期产品收益日趋下滑,而异军突起的
网贷行业则以更高的收益几乎在一夜之间抢得用户的关注。
直至2015年初,这种主打流动性、高收益的产品开始“全面开花”。以2015年部分活期产品为例,
陆金所“
零活宝”,年化收益为4.24%;
有利网“无忧宝”,年化收益为6.52%,而
小牛在线和
理财范的相关活期理财产品,甚至可以达到8%的高额年化收益。
投资人的偏爱,让早期的活期理财产品为
网贷平台减少了70%的
获客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为平台担负起了盈利的角色,这也致使活期理财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到了行业总体余额的20%以上。
不过,这种植根于用户习惯而存在“新品种”,显然无法在“国字号”部门里得到同样的宽容。
应运而生,因运而退
如果说,活期理财产品的“进”是因为顺应用户习惯,那么,它的“退”也同样因为过分依赖用户市场而造成。为了使产品更贴近用户理财方式,活期产品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产品本质的正统性。而这也成为了产品不断被抓“小辫子”的最根本原因。
由于产品优势点集中在高流动性和高收益的用户习惯上,对于活期理财的资产端组成,很多
网贷平台便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实际上,虽同为“活期”性质,但与余额宝类货币基金以信托、票据以及银行隔夜拆借等资产为主不同,网贷平台活期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可谓是五花八门,既有以固定
借款期限的抵押类资产为主的活期理财产品,也有以
商业保理应收账款为主的活期理财产品,更有平台将基金、信托、P2P等资产打包的活期理财产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活期理财产品的存在实际上违背了P2P“点对点”的特性,即
资金端直接对应资产端的最基本原则。
活期产品的属性决定了“每天都有用户申购,也有用户赎回”的行为表现,虽然理论上需要T+N的模式才能实现
债权匹配的最基本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达成所谓的“T+0”承诺,很多平台会先用自有资金获得赎回用户的债权,再把这部分债权转匹配给新的申购用户。那么这样一来,平台资金池现象就很难避免。而如果完全靠单纯的
债权人进出来进行新的资产衔接,那么对平台后端流动性管理能力又提出了极高要求,而上述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流动性问题。甚至出现期限拆分等违规行为。
活期理财产品的众多疑问点,让这个产品的未来显得扑朔迷离。在新规锁喉下,活期理财产品的“活”路究竟在哪?
玩“活”P2P本质,方有一线生机
实际上,活期理财并非“死路一条”,但想要重归曾经的地位,也绝非易事。活期理财的用户市场并没有问题,如果能够通过合规路径加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