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前言:
超像素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各种方法层出不穷~在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中也被广泛的应用。最近几年,CVPR,ICCV,PAMI,TIP,ICIP等各种期刊、会议关于超像素的论文超多。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超像素的实现其实很简单,所以才蹦出那么多算法的文章来....
其实早在2010年冬天,帮同学下载一篇论文,就是大名鼎鼎的 Turbo Pixel,PAMI上的一篇文章,同学是想把这个跟遥感结合以下,搞来应用一下。论文下载下来一看,我去...这不是很普通嘛,为啥能发PAMI。顺便去下载了作者的代码,那叫一个慢啊......以我这个性,480*320的图一秒钟跑不出来结果我就直接关掉了...
因为我本身是搞遥感图像处理的,对什么分水岭算法、Meanshift算法、多尺度区域合并等等钻研的比较多,各种算法也都自己实现了一遍。转念一想,这玩意儿有啥难啊?我现有的算法加点儿料,就能出同样的效果了....然后就开始动手改我自己写的分水岭算法... 结果当天晚上就搞定了....算法效率比Turbopixel快了不知道多少倍,普通大小481*321的图片一点就开,毫无延迟,顺便就把TurboPixel鄙视了一番。搞遥感的人对计算机视觉的热点一点都不敏感...直到第二年又发现了PAMI上出了SLIC的文章,又是一篇超像素的文章...于是决定动手把这个写个文章。奈何写作水平就那样,原理太简单了,都没啥高深的理论,墨迹了很久终于墨迹出来两页纸,哪儿也投不了。最后终于找到一个收短文的期刊,Electrics Letters, 正合我意,却不想被人家鄙视了,连审稿意见都没有....从此这个文章就沉默了三年半。直到14年底,某师兄说投了个ICIP的论文,有没有材料再搞一个?反正注册一个人可以覆盖3篇论文的费用...于是又重新搞出来,跟师兄一起扩充到了5页。这里不得不说,写作能力很重要,我就只能写2页,被师兄指导着写成了5页...然后..就中了。。
正题:
传统的分水岭,特别是Meyer的标记分水岭算法,是以影像的梯度级作为地形表面,梯度值高的地方地形高。这么一看,就形成了一系列坑坑洼洼的盆地。如果从坑里冒水出来了,那么这些盆地就会蓄水,形成一堆堆的水坑。水一直涨,不同的水坑就会合并,如果强制修筑堤坝,不让这些水坑连在一起,那么一个个的水坑最后就成为匀质的区域。那么在水从底部开始积累的时候,总是会先淹没地形的低洼处(梯度值较小的地方),因此,可以理解为这些低洼处具有较高的优先级。(这里如果不明白,可以参考一下分水岭算法的具体原理,用必应搜索 watershed transform,有个主页讲这个)。
但是,实际中,大家可以发现,荷叶上的水珠,总是呈现出比较规整的外形,为什么呢?其实是 因为水滴的外形不仅受重力作用的影响会流向低处,还会受到内在的张力约束而保持紧凑的外形。因此,如果从微观的角度来重新考虑标记分水岭算法,水坑形成的过程就不仅仅只流向梯度最低处了,还应该有形状上的约束。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考虑怎么加入这个形状约束?
跟传统的超像素类似,首先我们设定一些均匀分布的种子点。假设水只能从这些洞洞中涌出来,然后去形成水坑,使水坑继续膨胀。那么,当水从坑的底部冒出来的时候,其必然使水坑变大,往外扩张。这时候,我们给他一个力,使之往外扩的时候,受到张力的影响而保持紧凑。当然,当水珠越小的时候,张力越大,水珠越大的时候,外围的张力越小。
因此,我们定义这样一个公式:
红框里面表示由梯度决定的优先级,蓝色框里面表示由张力决定的优先级。(水滴膨大过程中,从优先级最高的点开始向外扩张)。
我们定义以上公式来描述张力,即距离越远,优先级越低。同时,为了保护边缘,使得边缘越强,优先级更低。E(x,y)表示边缘的强度。
最后梳理一下这个算法的步骤:
(1) 计算梯度
(2)根据超像素个数,均匀的布设种子点(泉水眼);
(3)模拟泛洪过程,淹没整个地形。跟传统标记分水岭唯一不同的就是在定义像素的处理优先级上,动了一点手脚。
由于分水岭本身超高的效率,使用这个算法的优点也没明显,高效!
最后,给出两张论文图:
有兴趣的同学同学可以参考论文: Watershed Superpixel, IEEE ICIP2015
相关的可执行代码可以去这里下载:
http://download.csdn.net/detail/guzenyel/9197835
有问题欢迎QQ 409978033交流
标签: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guzenyel/article/details/4928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