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它与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普贤、观音菩萨合称“三大士”。五台山被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在四大名山中是唯一见于经典的。五台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圣地之首。它位于五台县东北隅,滹沱河支流清水河上游,东与河北省毗邻。境内有五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其顶皆平坦宽阔,状若垒土之台,故有此得名。这五座巍峨佛山草木葱茏,异卉竞放,秀色可餐,令人神往。按所居方位,它们各有一个充满诗意的“芳名”: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以北台最高,海拔 3058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在五峰环抱之下,以台怀镇为中心,佛寺古刹星罗棋布,古钟白塔,清泉溪流,古木苍翠,芳草如茵,一派人间天堂,佛国风光。
山西之所以成为中国最早的一大佛教圣地,是沾了五台山的光。东汉永平十年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第二年就上了五台山。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共同东来传法。二高僧云游至五台山,见山势雄伟,同释迦牟尼修行的天竺灵鹫山相仿,遂建议汉明帝刘庄兴建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年落成,共为中国最古的佛寺。
北魏时期,因当权者信奉佛教,五台山的寺庙建筑出现第一个高潮,建有寺庙200余所。其中以大孚灵鹫寺为最大,共设十二院,占地近千亩,规模之大冠全山。隋、唐两代佛教进入极盛时期,五台山寺庙也增至300余所。当年香火之盛,可见一斑。此后佛教几经兴衰,五台山寺庙也相应增减。特别是清末至民国年间,因经济贫困,战火频仍,遂致僧尼四散,殿宇荒颓。五台山现存完整的佛寺50处。
五台山崇拜文殊突出文殊信仰。隋唐时期各宗各派的高僧纷纷来五台山经营,形成各宗共建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局面。其中功劳最大的是不空和澄观,文殊信仰已成为中国以至东方各民族佛教徒的共同信仰。东台观日出,西台看月亮,中台数星星,北台观积雪,南台赏花草。在饱览自然风光的同时,可以膜拜五座台顶上的“五方文殊”:狮子文殊、聪明文殊、智慧文殊、无垢文殊、乳童文殊。佛家弟子和善男信女徒步攀登,逐顶朝拜,能够登上五个台顶拜完五座文殊菩萨的,僧侣们称之为大朝台,许多人以此为荣。因为攀登每个台顶都异常艰难,荒无人烟,空气稀薄,气候多变,古往今来被冻死、饿死、摔死在朝圣路上的不乏其例。不过,去黛螺顶小朝台倒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用长途跋涉攀登五个台顶,又可以朝拜各个台顶的文殊菩萨,以慰天南地北的游客千里登台之愿,圆了一睹五方佛颜的梦。
据说文殊为释迦牟尼佛九代之祖,有“佛母’’之名。佛界有个规矩,一佛出世,万佛拥护。释迦成佛后,文殊甘为释迦弟子,居菩萨之位,助佛弘法,或许这是冥冥中的一种默契吧。
从台怀镇出发,顺清水河南下二十里至白云寺,转而入西谷口,穿沟登山五里,就到了“佛母洞”。佛母洞,神奇的洞。全洞深15米,分内外两洞,其间有一孔相连。传说,内洞就是佛母之腹,进去就似投胎于佛母,出来后便可成佛,一进一出,可以脱胎换骨,消灾免难,洗却人生烦恼,获得无上的欢乐。但进出都必须先伸手,后入头,再进身体。否则,就会被洞口卡住。更叫人捉摸不透的是,无论肥壮大汉,还是弱小身躯,都能通过。可随人的大小、胖瘦而调节。身落内洞,洞内阴森幽暗,寒凉彻骨。举灯望去,石髓琼浆,结为钟乳、石笋,千姿百态。洞顶嶙峋万状,脚下怪石突起,洞壁渗出丝丝甘露,聚成颗颗珍珠。以石击壁,声脆悦耳。细细寻觅,便可找到佛母的特征。石肝、石肺、石心、石骨,亦真亦幻。洞壁的精细石纹,仿佛是佛母身上的经络血管。而对这如诗如梦的人间奇观,怎不叫人联想万千。
显通寺是五台山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寺庙,有殿堂楼房四百余间。建筑多带宫廷色彩,堪称明清寺庙建筑的典型。寺内有无量殿,全部砖砌,没有梁柱,又称“无梁殿”。内有一座八角十三层木塔,高约三丈。寺中又有铜殿,宽九尺,深八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内供文殊铜像,四壁铸佛像万尊。铜殿下面,左右两侧,有两上玲珑剔透的铜塔,两丈多高,亭亭玉立,铜锈斑驳,古趣盎然。原有五座铜塔,暗喻五台之意。不知什么时代,有二座到外地云游去了,塔座至今留在原处,等待和盼望主人的归来。西塔下铸有拇指大小的铜庙,内铸土地爷菩萨,康熙到此叹道:“好大的土地!”从此,它便成了山西大土地神。
在它的东侧十字交叉三檐歇山顶式钟楼上,悬挂着一口明代铸造的铜钟,钟的高与下口外围直径为2.65米。据说,重九干九百九十九斤半,钟声可达30里外。显通寺的钟声,今天已经成为五台山佛教的象征了。
与显通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的塔院寺、菩萨顶、殊象寺、罗喉寺,也各有千秋。塔院寺内大白塔,通高达75余米,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制造,状如藻瓶,矗立台怀。瞧那风磨铜宝顶,光华四射,听那覆盘上的252个风铃,声闻四达。菩萨顶殿顶铺覆黄色和孔雀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一片灿烂,下临一百零八级台阶,犹如天梯。按佛家的说法,沿此台阶步步登高,就把世上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黄”与“皇”通,黄琉璃瓦是皇权的象征,只有帝王的居所才能使用。菩萨顶覆盖黄琉璃瓦,在我国佛教寺庙中是绝无仅有的。
菩萨顶的滴水殿,为五台山一大景观。这座殿无论晴天阴天房檐上都会“滴嗒”、“滴嗒”往下滴水,不知者称其为文殊降甘露。实际上,是屋顶覆盖的黄色琉璃瓦上留有隐蔽的小孔,因此滴水常年不断。菩萨顶存有三口大铜锅,一口直径约2米,深1米多;另外两口直径约1米,深l米有余。过去每年6月会期间,僧人增多,就用这些大铜锅做饭。相传还有一口更大的铜锅,做完“万人斋”后,小和尚还得用大黄牛拉着犁在锅底耕锅巴呢。
殊象寺内明代悬塑五百罗汉像,如同倒嵌的镂空大浮雕,手法新颖,文殊阁中供奉的文殊骑狮子像,康熙赞誉为“瑞相天然”。明代创建寺院时,塑像工匠们为文殊菩萨的头形该塑成什么样子犯了难。突然天空飘来一朵祥云,云上出现了文殊骑狮子像,菩萨显圣了。做饭的伙夫正在和荞面,忙按真实的文殊菩萨相貌,捏起头形来。像塑既成,人们称之为“荞面头文殊菩萨”。
罗喉寺后殿内有木莲花一朵,高达丈余,如同水中长出。平时,莲瓣紧合,呈莲苞形状,转动机械时,花瓣徐徐展开,四尊阿弥陀佛慢慢出现,开花而现佛。拜佛敬香的善男信女认为往生净土在有缘份。相传农历六月十四日为文殊菩萨生日,佛子罗喉寺寺僧要穿上奇装异服,戴假面具举行“跳鬼”活动,供游人观赏。
五台山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究其原因,与历代帝王的推崇有关。魏孝文帝在五个台顶各建寺院一处,并设斋度僧,自称佛弟子。唐代,除武宗外,各帝都积极扶持五台山佛教。元、明、清三代,喇嘛教传入五台山。清代,康熙曾五上五台山,乾隆曾六上五台山。
倘若从台怀镇大街上的人流中走过,目光所及,僧人来来往往,可领略到佛教圣地气氛,汉藏两大教体系在此汇合,青庙与黄庙并存,显教与密教共存。青教,就是汉传佛教。无论从寺庙建筑,宗法经书,日常起居,无不折射着佛教精华与汉族文化的清辉。青教弟子们身着青袍,过着布衣素食的生活,在暮鼓晨钟之中祈求平静与安宁。黄教,也叫喇嘛教。在清朝历代帝王的扶持下,五台山的喇嘛教有了空前的发展,有的殿宇上覆满了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几尊纯金的佛象往往是一些黄庙中难见天日的镇寺之宝。黄教弟子身着黄袍,虽入主中原数百年,但仍然保持着大漠高山上那种吃荤食肉的习惯,以此来强健肌体,虔诚求佛。
近年来,五台山开始出现兴旺的景象。五台山香客如云,游人如织。除僧侣、居士外,常有成批成批的朝圣团。这些朝圣团少则二三十人,多则成百上千,来自国内和港澳台地区,还有来自东南亚各国和欧洲、美国、日本。西藏甘孜千余名信徒,万里迢迢来五台山朝化并拜见在此驻留的班禅大师。台怀街上,一眼望去,队伍浩浩荡荡,颇为壮观。每一座黄庙之内,人头攒动,香烟缭绕。当班禅大师出现在僧侣们面前时,整个大地如同下陷了一层,数不清的人匍匐在地,以求得活佛的恩泽。和尚,称之为比丘。尼姑称之为比丘尼。在五台山,遁入空门的女子为数不少。在台怀镇中心有一座供参观朝拜的集福寺,寺内常住尼姑有50多人;另一座是闭门谢客,清心养性的普寿寺,120多尼姑在这里潜心修佛,过着隔绝尘寰的生活。
更为有趣的是,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山西之行,给五台山留下了许多神乎其神的故事。1948年春,毛来到了五台山,在大塔院寺的方丈院里小住了一夜。主席拗不过方丈的热情,抽了三支签,竟然都是上上签。主席笑了笑,不以为然。第二天他就率领党中央机关继续东行……由此解放战争翻开了新的一页。这历史的巧合,往往给一些风水先生平添掌故。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hjlweilong/p/5925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