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https table github str 不同 ... poi lin turn
仍然是torch-rnn/LanguageModel.lua文件中的一些问题,仍然是这个狗血的LM:encode_string函数:
function LM:encode_string(s) local encoded = torch.LongTensor(#s) for i = 1, #s do local token = s:sub(i, i) local idx = self.token_to_idx[token] assert(idx ~= nil, ‘Got invalid idx‘) encoded[i] = idx end return encoded end
上篇文章Torch-RNN运行过程中的坑 [1](读取Lua非空table,size为0)就在这部分测试table是不是空,填了个坑。
在填坑过程中,发现for...in pair table打印出的字典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上述encode_string函数的token竟然是乱码,每次从字典table中命中不了,每次返回的都是nil。
查了console编码,是没有问题的(UTF-8)。这是咋回事哩?
我们捋一下整个工程,
第一步使用preprocess.py对文本文件转为json和hdf5文件,值得一提的是,json中使用Unicode存储字典文件;
第二步train.lua中对json和hdf5文件进行训练;
第三步sample.lua中对checkpoint和start_text进行抽样。
由于是对start_text进行character拆分时乱码,我们肯定首先对encode_string函数中的s:sub(i, i)函数进行debug。
这个sub函数首先在lua console中看看它到底返回的是啥:
> s1=‘a1b2c3‘ > print(s1:sub(1,1)) a --lua中从1开始计数,和java substring和python slice不同的是,start/end index它都包含 > print(s1:sub(1,2)) a1 > print(s1:sub(3,6)) b2c3 > print(s1:sub(3,7)) b2c3 --lua还是比较智能,越界也没有报错,比java更脚本化一些 > print(s1:sub(0,7)) a1b2c3 > print(s1:sub(-1,7)) 3 --脚本语言都有的负数下标
大概有个了解,就是java中的substring嘛,有些细节不一样。真的是这样吗?见下:
> s2=‘1a新华‘ > print(s2:sub(1,2)) 1a --前俩字母,正常 > print(s2:sub(1,3)) 1a --WTF?这就尴尬了,我的汉字呢 > print(s2:sub(1,4)) 1a --??? > print(s2:sub(1,5)) 1a新 --???一个“新”字占了3个字节 > print(s2:sub(3,5)) 新 > print(s2:sub(3,6)) 新 > print(s2:sub(3,7)) 新 > print(s2:sub(3,8)) 新华 --???“华”字也是占了三个字节 > print(s2:sub(3,9)) 新华 > print(string.len(s2)) 8 --这。。。正常length 4的是8?
这“1a新华”四个字的length Lua给我输出个8,让我这个java选手情何以堪。。。。
好奇害死猫,尝试在python console下,也输出的是8,看来此处必有蹊跷。嗯。
一个汉字占了3个字符,学过计组的同学醒醒了,当年老师敲黑板的重点就是这个。。。
这里首先抛出ruanyf十年前写的一篇的浅显易懂的文章 《字符编码笔记:ASCII,Unicode和UTF-8》。太通俗易懂了,我这里简要搬运下。。。
总结一下考点:
首先,ASCII码是1byte,8bit,最多可以表示2^8=256种字符,表示英文字符绰绰有余。
但是,以中文为代表的各国优秀博大精深语言(文中说汉字有10W+),渐渐走进了国际化道路,当年定制ASCII码的同志们发现1byte根本表示不了这么多字符。
于是,我国1980年推出了简体中文GB2312(1995年推出的GBK的前身),两个字节byte表示一个汉字。
再后来,1990年,各国都开发了各自的编码,这时候一个伟大的联盟组织、非营利机构统一码联盟承担了Unicode(万国码、国际码、统一码、单一码)的标准制定,该机构致力于让Unicode方案替换既有的字符编码方案。每个国家的字符都有对应的编码区间,终于实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套编码。。。
但是Unicode还是有些小瑕疵,没有大量推广使用,这时候UTF-8左右Unicode的一种实现方式,闪亮登场。
文中还有一些大小端、BIG-5、UTF-8 BOM方面的考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链接。
如果单纯的string全都是中文,那还好办了,直接三个三个切分就成,如果混合字符串呢?例如“1a新华”这样的。
这时候就要对编码区间进行判断了。
function LM:encode_string(s) local encoded = torch.LongTensor(#s) local i = 1 -- cause 中文在UTF8中存储占位3个字节,而英文仍然是1个字节[ascii] for token in s.gmatch(s, "[%z\1-\127\194-\244][\128-\191]*") do local idx = self.token_to_idx[token] assert(idx ~= nil, ‘Got invalid idx‘) encoded[i] = idx i = i+1 end return encoded end
按照博文 lua 含中文的字符串处理--分离字符、计算字符数、截取指定长度 中对regex的解释是:
- --[[
- UTF8的编码规则:
- 1. 字符的第一个字节范围: 0x00—0x7F(0-127),或者 0xC2—0xF4(194-244); UTF8 是兼容 ascii 的,所以 0~127 就和 ascii 完全一致
- 2. 0xC0, 0xC1,0xF5—0xFF(192, 193 和 245-255)不会出现在UTF8编码中
- 3. 0x80—0xBF(128-191)只会出现在第二个及随后的编码中(针对多字节编码,如汉字)
- ]]
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Torch-RNN运行过程中的坑 [2](Lua的string sub函数,读取中文失败,乱码?)
标签:https table github str 不同 ... poi lin turn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zklidd/p/6106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