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夏炎炎,炽热如火,唯心安于静,方能有绿荫,自凉于一隅。赋闲多时,早已适于独静,习惯于一盏茶一本书的光阴中。于这大热天里,泡一盏醇香馥郁的铁观音,捧东坡诗集于手,独自边喝茶边看书,也不乏自是闲逸清凉。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字子瞻)回复兄弟苏辙(字子由)《怀渑池寄子瞻兄》的诗。
这首诗译成散文就是:“人生在世,来到这里,又走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鸟儿,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或者那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属于极偶然的事儿,因为鸟儿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固定的路径可循。我和你一起去过渑池,曾一起在县中僧舍的墙壁上题诗。现在,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而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前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苏轼的诗词,行文自然,自由舒展,意境恣逸,感情真挚。《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的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思想。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显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追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夏日沁凉。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一边喝茶润燥,一边读苏轼诗养心。一会儿端起茶杯又放下,一会儿拿起书本又放下,忽然之间,心里一震,有所感悟。喝茶与读书,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何必纠缠不清?很多时候,看淡一些,看轻一些,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与读书一样,不过拿起和放下罢了。
人生总会有迷茫的时候,有那么一段寂寞的时光,有那么一程寂静的路途,没有人陪伴,一个人默默度过,一个人独自孤独,就像一只孤鸿一样,飞到这里,停落那里,偶然在雪地上落一落脚,又不知飞往东飞往西。
走过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经历过层层叠叠的磨难与波折,人生一段短暂的寂寞孤独时光又算得了什么?不妨平心静气,就做一个安静的孤单人,于酷夏中寻一处绿荫,一边凉快去。暑热终要退去,迷茫也像“飞鸿踏雪泥”一样,注定要成为过去,这一段孤独寂寞的时光,也会成为一段悲喜交加的回忆。
既然如此,有什么理由放不下呢?一切过去了都是雪泥鸿爪,待到春暖雪化,那或浓或淡的印迹,亦随之消逝不见。能留下的,只有人心海里、头脑中的斑驳记忆。没有什么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也没有什么藕断丝连难以割舍的。一切都会过去的,就像喝茶看书,拿得起,还需放得下。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dushu123/p/6128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