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school strong 位置 mil 字符串 struct 修改 冒号 nbsp
啥是XML?
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的标记语言,顾名思义,XML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XML可以看作是HTML的一个超集,但是,两者设计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HTML的设计目的是显示信息,而XML的设计目的是传输信息.
XML干啥使
XML现有版本
XML目前有1.0 和1.1 两个版本,但是1.1不向后兼容1.0,所以大家基本还是在用1.0
XML文件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
<?xml version="1.0" encoding="UFT-8" ?>
乱码问题,要保证保存和打开的编码方式一致(我一直的解决方案就是永远UTF-8…)
元素指的是XML文件中出现的标签,标签分为起始和结束.
<abc>文本</abc>
<abc/>
元素的命名规范:
一个元素可以有多个属性,属性应该有自己的名字和值.比如<mytag name="value">
XML中的属性很多时候是可以被转换成元素的. 比如
<person sex="male">
<name>Brady</name>
</person>
完全可以写成
<person>
<sex>male</sex>
<name>Brady</name>
</person>
那么,什么时候使用属性,什么时候使用标签呢? W3Cschool上那大哥说,尽量把看起来像数据的都用标签表示.为什么呢?
看一个例子,比如要修改下面这个XML,使它更合理,那么有三种写法
<note date="08/08/2008">
<to>George</to>
<from>John</from>
<heading>Reminder</heading>
<body>Don‘t forget the meeting!</body>
</note>
普通写法:
<note>
<date>08/08/2008</date>
<to>George</to>
<from>John</from>
<heading>Reminder</heading>
<body>Don‘t forget the meeting!</body>
</note>
文艺写法:
<note>
<date>
<day>08</day>
<month>08</month>
<year>2008</year>
</date>
<to>George</to>
<from>John</from>
<heading>Reminder</heading>
<body>Don‘t forget the meeting!</body>
</note>
二逼写法:
<note day="08" month="08" year="2008"
to="George" from="John" heading="Reminder"
body="Don‘t forget the meeting!">
</note>
上面说把所有看起来像数据的都用标签,那我看起来所有玩意儿都像数据咋整…
看下面这个例子:
<messages>
<note id="501">
<to>George</to>
<from>John</from>
<heading>Reminder</heading>
<body>Don‘t forget the meeting!</body>
</note>
<note id="502">
<to>John</to>
<from>George</from>
<heading>Re: Reminder</heading>
<body>I will not</body>
</note>
</messages>
这里就是用了id来作为属性. 所以这么说,元数据(用于修饰数据的数据)应当作为属性来使用,而数据本身应该存储为元素.
<!-- -->
<
>
&
quot;
'
PCDATA区域值的是被解析的字符数据,(Parsed Character Data)
CDATA区域中的文本会被解析器忽略,也就是说CDATA区域的字符串仅仅就是个字符串不会被作为XML解析.
<![CDATA[
内容会被看作字符串
]]>
CDATA区域的作用:
在XML中的< 和&是非法的,可以通过转义字符来解决,但是如果一个文本区域出现大量的类似字符,转义字符就很麻烦.
这时候可以使用CDATA区域来解决这个问题.
处理指令,简称PI(Processing Instruction),是用来指挥软件如何解析XML文档的.被<? ?>
包裹起来的就是PI,比如前面说到的XML文档声明其实就是一个PI.
这个貌似用处不是很大…不想看了
标签:school strong 位置 mil 字符串 struct 修改 冒号 nbsp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thecatcher/p/6220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