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问题博客地址:http://www.cnblogs.com/R-81/p/5873996.html
Bug的定义根据开发者与使用者的分析角度不同,有着很大的区别,如何使开发者能够有效的感受使用者的角度,使软件更具人性化?
其实在团队项目和试用必应词典作业实践考察中,我逐渐觉得开发者几乎是不可能预知到使用者角度所认同的bug,开发者眼中的
bug是指对代码负责,代码的正确性要有保证,代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上不会出现问题,经过单元测试、白盒测试都不会出现问题,那么
开发者就会认为自己的程序上已经没有bug了,而且就像尹宝林老师说的一样,程序员是“自负”的,出现任何问题第一时间也不会认为是
自己的程序有问题,至于使用者角度的bug,就更难发觉到了。所以我认为,使开发者有效感受使用者的角度这个工作,并不是开发者的
任务,而是测试人员的工作,负责测试的人需要选取没有参加过开发,对于程序内部实现了解的越少越好的人来进行使用测试,依据其使
用后的感受,反馈给开发人员进行程序上的修正,这个过程并不是开发人员甩锅,把工作丢出去,而是类似于旁观者清的理论将工作分离
开,得到不会被自己认知蒙蔽的想法和感受。
面对代码量比较大的工程,如何做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我觉得通过整个团队项目的过程,这个我问题我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首先团队需要一个专门的项目经理来负责整个项目进度的规划
和任务的分配,在项目的最开始需要把整个项目的工作量进行一个列表,把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小块,分配到每个人身上,根据项目的截
止日期规划时间安排,留出一定的时间富裕来应对特殊情况。在项目进行中,每个人要分工明确,将功能划分到各个模块,每天每个人完
成任务后需要进行一定的反馈工作,比如上交到git上,和项目经理也要有一定的通知反馈,报告完成进度,如果没有完成,需要说明问题
出在了哪里,调用一些富余时间迅速解决掉。总之就是有专门的管理进度的人,其他人根据分配到的任务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及时反馈。
在开发流程中,如何从“写了再改的模式”的模式中脱离出来?
这个就像大泥球里面说的差不多,首先开始的时候需要进行一定的设计,在代码实现阶段根据之前的计划逐步完成,在代码实现的过
程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情况,需要加入一些修改修正来弥补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问题在于这样的行为是有增无减还是有所修正,如果是有
增无减,那么就是无限的重复写了再改的过程,最终还是落得大泥球的效果。所以除了需要最开始的设计,在实现过程中还要尽量避免一次
性代码的出现。
在构建软件工程的过程中,从何时开始考虑用户体验的问题?
用户体验这块可能在项目的前期就需要考虑,原因有二,其一用户体验是前端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前端界面用户体验不好的问题导致
的用户流失,这部分的流失掉的用户很难再争取回来,而且非常可惜;其二,用户体验的优劣有时候也会影响到后端功能的实现,有些功能
可能后端认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功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完成,但是发现用户体验并不够好,这样的话这部分的投入就是一种浪费,
如果将这些所花费的时间用于用户体验良好的功能,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问题(1)(3)问的好像有点偏,对于当初自己问什么问出这样的问题感觉不可思议。
因为在我们的项目中就发生了完全没有想到的突发问题,在解决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导致进度有一段时间的卡顿,我们也预留出了一些时间
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我想知道在实际工程化项目中,一般都是预留多少的时间呢?
这一点我觉得真的是挺想知道的,虽然看起来有点搞笑,但是在项目实现的阶段,我真的好怕项目经理啊,每次要是项目经理找我我交不出来
东西都觉得特别尴尬,项目经理也挺辛苦的,又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管理整个团队,但我还是好怕他……
在项目开始之前要做好用户需求的调查,统计分析用户需求,根据结果分配各个功能在实现上的重要程度。
充分考虑需求分析,设计应该先于动手实现,好的设计可以节约之后的实践,草率的设计可能会使实现阶段发现更多的问题。设计从整
体到局部,从结构到细节,确定每个人负责部分。
减少新技术的使用,每一项新技术的使用都有可能引发新的问题,这也可能会占用更多的时间。按照设计文档构建代码,出现新的问题
之后,有影响到其他人的改动需要及时通知队友。
每完成一个部分,就对这个部分函数进行单元测试,这样可以快速的定位问题出现的位置,不要等到把所有的代码都完成之后,再来测试,这
样需要这股排除问题出现的位置。
发布的版本应该是最稳定的版本,开发者需要告诉团队各自的bug有什么、可能的危害是什么、是否能够修复,选取最稳定的版本,之后
的功能添加和优化可以在后续补上。
发布并不是项目的终结,维护是一个团队对于项目负责的表现,维护阶段应该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出现问题和故障应该定期进行修复和
纠正。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R-81/p/6281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