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GRE简介
GRE(Generic Routing Encapsulation,通用路由封装)协议用来对某种协议(如IP、MPLS、以太网)的数据报文进行封装,使这些被封装的数据报文能够在另一个网络(如IP)中传输。封装前后数据报文的网络层协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封装后的数据报文在网络中传输的路径,称为GRE 隧道。GRE 隧道是一个虚拟的点到点的连接,其两端的设备分别对数据报文进行封装及解封装。
1.1.1 GRE封装后的报文格式
图1-1 GRE封装后的格式
如图1-1所示,GRE封装后的报文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净荷数据(Payload packet):需要封装和传输的数据报文。净荷数据的协议类型,称为乘客协议(Passenger Protocol)。乘客协议可以是任意的网络层协议。
GRE 头(GRE header):采用GRE 协议对净荷数据进行封装所添加的报文头,包括封装层数、版本、乘客协议类型等内容。添加GRE 头后的报文称为GRE 报文。对净荷数据进行封装的GRE 协议,称为封装协议(Encapsulation Protocol)。
传输协议的报文头(Delivery header):在GRE 报文上添加的报文头,以便传输协议对GRE报文进行转发处理。传输协议(Delivery Protocol 或者Transport Protocol)是指负责转发GRE报文的网络层协议。设备支持IPv4 和IPv6 两种传输协议:当传输协议为IPv4 时,GRE 隧道称为GRE over IPv4 隧道;当传输协议为IPv6 时,GRE 隧道称为GRE over IPv6 隧道。
Tips: GRE 收发双方的加封装、解封装处理,以及由于封装造成的数据量增加,会导致使用GRE 后设备的数据转发效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该文档主要描述GRE Tunnel的建立和检测,
适用读者
链路优化开发和业务运维人员
SecureCRT,Xshell
1 确定交换机的版本
2 操作前需要先备份配置文件和启动文件,防止误操作
3 测试版本要求:
H3C交换机:不低于1807P02
华为CE-5800 系列:
参考原因官方文档。
2.1 环境拓扑
2.2 安全配置
2.2.1 SSH Telnet连接限制IP
2.2.2 设置特权密码,密码规则遵从复杂和安全性规则
2.2.3 AAA 验证加密
3.2 命令行配置
3.2.1配置H3C-s5800-1 Tunnel
Interface Tunnel 10
mtu 1500
ip address 10.0.0.1 255.255.255.0
source 1.1.1.1
destionation 4.4.4.4
service-loopback-group 1
tunnel-protocol gre
undo shut
3.2.2 配置CE-5800
Interface Tunnel 10
mtu 1500
ip address 10.0.0.2 255.255.255.0 #Tunnel 互联地址,Tunnel最终通信地址
source 4.4.4.4 #源地址
destionation 1.1.1.1 #目的地址,相对互为源和目的
service-loopback-group 1 # Tunnel 加入回环组 1
tunnel-protocol gre #隧道协议:gre
undo shut
备注:H3C-S5800 配置解释同理,和华为不通的是,H3C需要先把一个普通的端口加入到回环组,这里把普通的g1/0/3加入到回还组1
4.1测试标准:两端的Tunnel建立需要2个up状态,
解释:1个是物理链路,一个是链路协议状态,2边都是up的状态才可以Tunnel建立成功
4.1.1 在H3C-S5800-1上的状态如下:
4.1.2 在CE-5810 上的配置如下:
4.1.3 测试隧道互联地址能否通信:
4.2 QuidWay-CE5800 和 H3C-S5800 的三层交换机,建立Tunnel的限制:
4.2.1 设备限制了建立max Tunnel的最大数目即0-255个
4.2.2 H3C设备出厂默认支持128个Tunnel,CE5800默认出厂不支持GRE特性,需要升级版本,故可以要求厂家或者代理商直接升级最新或者指定版本,升级后支持256个Tunnel。
以下为常用操作命令:
4.2.3交换机登陆:
登陆使用telnet命令:
telnet xxx.xxx.xxx.xxx
现在节点上使用的都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验证:
当看到提示Username: 输入用户名 回车
然后会提示输入密码, Password: 输入密码 回车
如果用户名和密码匹配就会进入交换机
注意:我们的交换机设置了不同权限,初始化登陆的权限是最低的,几乎不支持任何操作,此时需要键入命令;super
提示输入密码后,键入正确密码即可得到超级管理员权限
4.2.4交换机基本操作:
查询命令:
display ip routing-table 查询交换机路由表
display current-configuration 查询交换机当前的配置
display interface Tunnel X 查询隧道信息,X为某条隧道的编号,比如查询tunnel20 X处就应该是20
display acl X 查询ACL配置,x为Acl编号,一般等于 3000 + 当前隧道编号
display snmp-agent community 查询当前交换机snmp的团体名有哪些, community处还可以是其他字段,当不知道是可以在snmp-agent的空格后,输入?来查询
display traffic X 查询当前流量相关的配置,X处可以behavior 或者 classifier, 比如查询流量行为:display traffic behavior user-defined tunnel
交换机查询一般使用 display命令, 交换机大部分命令都可以缩写,比如dis 就可以
配置交换机时首先得进入系统模式,键入system-view 即可
路由配置:
新建隧道:
删除隧道:
新建ACL:
删除ACl:
建立classifier:
新建路由: ip route-static D M H 其中D代表目的地址,M代表下一跳掩码,H代表下一跳地址
删除路由: undo ip route-static D M H 其中D代表目的地址,M代表下一跳掩码,H代表下一跳地址
interface tunnel X 其中X代表隧道编号
mtu N 设置隧道Mtu值,N为值的大小,一般为 1500 或 1480
ip address A 255.255.255.252 设置本端隧道的IP地址,A代表隧道IP地址
tunnel-protocol ipv4-ipv4 设置隧道模式
source S 设置隧道源地址,S为本端交换机loopBack地址
destination D 设置隧道目的地址,D为对端交换机loopBack地址
service-loopback-group 1 设置隧道工作组
undo interface tunnel N 删除比设置隧道容易, N为要删除的隧道编号
acl number N 设置Acl N, N为此条Acl的编号,一般是一个大于3000的数字
rule N permit ip source S 0 destination D 0 设置规则,N为规则编号, S为本端交换机loopBack地址,D为对端交换机loopBack地址
undo acl number N 同样N为要删除的ACL编号
traffic classifier C operator and 建立calssifier,其中C为要建立classifier名称
if-match acl N 给classifier匹配一条Acl N为Acl编号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1/0/N 同上
qos apply policy tunnel outbound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1/0/N 进入流量引入端口配置,N为端口号,我们节点一般是52
undo qos apply policy tunnel outbound
在新建或者删除隧道时,一般需要先关闭,删除其流量统计行为
port link-mode bridge
flow-interval 5
stp disable
undo lldp enable
port service-loopback group 1
service-loopback group N type tunnel 其中N为组编号
traffic behavior N 其中N为自定义的行为名称
accounting byte 设置流量统计模式,byte为字节,package为包
undo traffic classifier C 其中C为要删除的classifier名字
删除classifier:
流量统计行为设置:
loopBack组设置:
流量统计端口设置:
关闭Qos:
打开Qos:
一般交换机中删除或者取消某项操作,都用undo命令当然这里说的是华桑的交换机
要统计隧道流量,需要在acl,tunnel,classifier,behavior 建立好之后,关闭qos 接着执行classifier C behavior B 其中C为classifier的名字,B为behavior的名字,要统计几条就加入几条, 最后打开Qos
display interface tunnel brief 可以查询交换机隧道的联通状况,如果是up 则代表通,down则代表断
注:交换机内的大部分信息都可以通过查询配置信息得到
配置命令:
本文出自 “关注后台设计” 博客,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原文地址:http://xleft.blog.51cto.com/955567/189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