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转: 罗辑思维:怎么样成为一个高手 文字版

时间:2017-02-16 17:41:43      阅读:2030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实验室   一件事   实验   上网   http   情况   韩国   title   服务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

上一期节目我们隆重地给大家推荐了一个

付费的订阅产品

在我们罗辑思维开发的

得到APP里面 这个产品叫 精英日课

那主持它的是万维刚老师

因为我长期是他的读者和粉丝 所以我心知肚明

他出手开发的这个知识服务产品 品质有多高

所以我在美国专门跑了一趟

敦请他为我们的用户开发这个产品

所以上一期节目其实就是这个产品的广告

相信你也听出来了

特别不好意思

本期节目仍然是这个产品的广告

你看本期节目的题目 叫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高手

说实话 这期节目的策划案早就成型了

但是它因为脱胎于万维刚老师写的一本书

叫《万万没想到》 所以你看

我讲人家原创的思想

怎么好意思不给人家开发的产品做个广告呢

所以你得理解

好 我们回到题目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高手

这题目一出来 很多人心里其实蹭蹭飞答案

因为我们的文化当中不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中国古人说 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们小时候教室后面贴着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最近几年出了一本书 叫《异类》

里面提出一个理论 叫一万小时练习

你听 古今中外所有的答案

归结起来其实就那层意思

就是你得花时间死磕 自虐

你就能成为一个高手

还记得我们上中学语文课

有一篇欧阳修写的文章 叫《卖油翁》吗

就是甭管是射箭还是我老头卖油 这个倒油瓶

本质上四个字 叫唯手熟耳

我手练熟了 自然就是高手

这个理论今天看起来是有重大缺陷的 为啥

因为这是农耕民族的结论 因为农耕民族嘛

他的所有生活就敬畏三个东西

第一勤奋 种豆得豆 种瓜得瓜

第二权力 因为农耕民族 很容易形成庞大的国家

那第三就是 老天爷

所以他相信这种只要勤奋苦练就能得到结果

这很正常 但是你有没有想到

这种理论它其实不符合大量的社会现实

比如说我小的时候中国有一篇报告文学

大江南北 是一纸风行天下

叫《哥德巴赫猜想》 作者是徐迟

写的是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那这篇报告文学没跟你讲任何数学道理

他就强调一条 陈景润这个人非常之勤奋

他打草稿 那个草稿纸好几麻袋

堆得一屋子都是 走路上都撞电线杆子

为啥 脑子里在想数学题嘛

所以人家成名成家

这篇报告文学在80年代的时候

尤其改革开放之初

确实是给中国人民打了一针鸡血

大家觉得靠自己的奋斗可以有出头之日

但是它带来一个附带的结果呢

就是把中国的民科的灵魂给召唤起来了

很多人觉得我只要努力 我也可以成名成家

所以中科院传达室的老大爷可受累了

我们以前节目讲过

成麻袋成麻袋地投稿 论文

哥德巴赫猜想的民间破解版 当然全部都不靠谱

确实 这是农耕民族的想法

而且它会带来另外一个社会后果

就是一旦发现勤学苦练没用

大家就开始胡说八道

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 中国男足

你不能说中国人在中国男足这事上没下功夫吧

这么多年 但是都没用

怎么办呢 大家就插着手在旁边胡乱地解释

什么文化原因 制度原因 中国人的素质原因等等

都来了 不就是赢个球吗?

咱说怎么赢球好不好 扯那些干什么呢

横不能为了赢球去改造我们国家的制度文化

改造我们的素质吧 或者说中国人素质不提高

这玩意儿就赢不了 不是这样

在体育运动史上 经常会有一些国家

甚至是小国 在个别项目上突飞猛进

比如说韩国的那个女子曲棍球

不说她们了 就说我们中国的乒乓球

你能找到什么文化 制度 什么素质的原因吗

没有 原因很简单

只要你有一个起码 咱都不说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的精神

就是因为找到了一套好的训练方法

于是就可以成批的出人

不就是这么回事 咱就事论事好不好

所以我虽然身为文科生

特别反感文科生的思维

我还记得有一个国家领导人去看望一位老科学家

老科学家都已经不行了 躺在那儿

说怎么提高全民族的教育事业啊

老科学家说 我觉得要提高素质教育

应该听音乐 应该艺术修养 应该读哲学

这老科学家说得可能也是真心话

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我看很多见解 我把它分成两类

一类叫评论性的见解

就是你都对 我也拿你没办法

但是你就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不解决问题的

还有一类见解 我称之为叫工程学的见解

就是面对一个具体的目标

我们能不能够拆解为具体的行为

一张一张的图纸 一颗一颗的钉子

我钉上去 能够把这个工程建造出来

我觉得这是对我们的身心

立身处世有用的见解 我喜欢万维刚就在这儿

他提供的从来都是这个路数的见解

当然我下面讲的可是没有一滴心灵鸡汤

全是心灵硫酸 听了要是不舒服我不负责

但是我确保把万维钢老师的原意转述给你听

好 怎样成为一个高手

答案很简单 四个字

刻意练习

刻是雕刻那个刻 意是意思那个意

刻意练习 就这简单的四个字

咱们把它拆解 我们先说练习

大家说这不是废话吗

就是要练习 一万小时练习

不对 练习的基础是基本功

基本功的本质是什么 不是初级入门

而是套路 套路这个词现在被污名化

大家都觉得套路不就是骗术吗

不是 我们首先得理解

人类知识是怎么建构出来的

上一期节目还记得我讲过 有一个词叫科技黑箱

对 现代社会我们面对大量的科技黑箱

每一个人只要在分工中就可以了

我们用手机 不必知道里面具体是怎么造出来的

其实这是人类文明的本质

所有的知识体系全部是这么构架出来的

就是我们把前人的经验封装在一个小的概念当中

然后后人拿来就用 而不是至于临场重新去思考

举个例子 全世界各个民族的早期文明

一个人要想显得自己有水平 有文化

那表现是什么呢

就是他会背大量的谚语 俗语 成语和诗歌

为什么 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前人

或者他人成型的经验的最凝练的表达方式

比如说孔老夫子就讲过一句话

不知诗 无以言

这个诗 指的就是《诗经》

因为《诗经》是那个朝廷的文献最后留下来的

每一首每一句后面都有大量的典故和含义

是一大坨东西最凝练的表达为一句诗

所以孔老夫子才说 不知诗 无以言

你连《诗经》都不会背 你连话都不会说呢

确实 春秋战国时代你去看《左传》

一个上等人在正式场合发言

先是要丢一句诗经出来的 一大坨意思镇在现场

然后再根据特定情境发表自己的谈话

西方人也一样

以色列人那个传说的先祖所罗门王

号称会背三千条谚语

你看 这不是当做一个本事出来炫耀吗

现代文化人类学家到非洲去搞调研

很多原始部落的酋长判案子

他又不懂什么法律 法理 听完事实之后

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引用一句老祖先的谚语

说出来双方都接受

围观群众拍手 说得好

这就叫有水平

所以你看 从最开始的人类文明

一直到今天我们如此复杂的知识

其实都是这玩意儿 叫知识罐头

把前人已经搞明白的东西

抽象为一个非常简洁的东西

然后我们拿来就用 这叫什么

这就叫套路嘛

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是这样

有两种套路是最重要的

第一种套路就是在教科书上找不着

但是一定是这行的前辈给你总结出的

最值钱的经验

所以你去做最普遍的练习其实不重要

关键是跟同行把这些东西要能够学来

所以我们在创业过程中一旦遇到什么事

赶紧找这行的老司机

把老司机的那些套路一定要学到手

我在早上的微信语音当中讲过这么一个例子

比如说当年我当电视采访记者的时候

我对面坐一个采访对象

经常一见电视镜头就磕磕巴巴

紧张得是一句整话说不出来

那怎么办呢 你教他说吗

确实有电视记者这么干

对面写个大字报 你照着念

那对方那个神态 语气 什么都不对

那怎么办呢 有一个老记者就教我一个招

说你这么说 他要是说不出来

你明白他的意思之后 你帮他总结 帮他说

你跟他这么说

王先生 你是不是这个意思啊

你替他总结一下

他说对对对 我就是这个意思

好 那您把您的意思再说一遍

他马上就能接受 而且能顺畅地说出来

不紧张了 你看

这就是老司机教的套路

我在当年当电视采访记者的时候

是积累了大量的这种套路

从怎么邀约采访 怎么做预采访

事后怎么剪辑 处理一大堆矛盾

这都是有套路的 这是一类

还有一类就是概念

这个方面要得益于李笑来

李笑来也是在我们得到APP里开发一个产品

叫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有一次我跟他吃饭 他那个说法特别启发我

他说我上中学的时候成绩向来好

但是我不怎么听课 为啥呢

就是因为上初中的时候他妈跟他讲了一句话

说你看 所有的教科书本质上

一个学期就跟你讲几个概念

物理也好 化学也好

其实那么多章的内容

每一章就讲一个概念

李笑来觉得如梦方醒

所以每个学期教科书发下来

他自己就先把这个概念先磨一遍

他不去做习题 也不去追究那些细节

就想知道这个概念本身是什么 那很好理解

所以后来即使上课的时候三心二意

觉得自己成绩也非常好 这说明什么

说明人类文化就是靠概念堆出来的

你以为一个学科的成长

是一地鸡毛的细碎知识吗

不是 你比如说物理学

在20世纪可能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就是发现了熵 比如说经济学

在20世纪最重要最重要的概念

可能就发现了交易成本

你别看熵就一个字 交易成本就四个字

它其实背后有一大坨非常丰富的含义

而熵这一个字

只要你了解它的清晰的内涵和外延

其实你把整坨的知识全部就拿到手

所以一个人在积累自己的知识的路上

一定要学这些概念 把它打磨清楚

这也是叫学套路

那你说我们在反对什么

我们就反对那种所谓做基础练习

比如说你踢足球 那你就要不断地踢足球

要参加比赛 这叫什么

这叫以赛代练 错了

你以为拉小提琴就是一首曲子拼命拉拼命拉吗

不是 这种练习叫傻练

什么叫真正的练习

是把大的那个知识体系拆碎

成为一个一个小模块

成为一个一个小的知识罐头

然后分头去练 这叫练习

比如说你要是想成为一个吉他演奏家

那你就要回到最细碎

也很枯燥 很无聊的指法训练 叫爬格子

你要是想成为一个钢琴演奏家

那你一生可能要不断回到最具体的指法训练

比如说那个哈农指法训练 小提琴也一样

美国有一个音乐学院就很变态地要求

一首曲子要拆成非常细碎的片断

一点一点地去练 甚至提出一个很极端的看法

叫如果听你练琴的人听得出来你在拉哪首曲子

对不起 你的训练方法已经错了

体育界也是一样 美式的橄榄球

据说他们只有1%的训练量是在实战比赛

那平时都练个啥呢 不是打比赛

而是拆开来 比如说速度训练 特定的队形训练

某个特定球员 身上某个特定的肌肉群的训练

全是拆开的 姚明就讲过一句话

说美国NBA的篮球明星

他们训练平时往往是打拳击

那你说拳击跟篮球有什么关系

但是拳击可以训练一个人下肢的移动速度

和上肢的力量 这反过头来对篮球就特别有用

你看也是一个拆解的思路

我们把这套方法看各个行业的高手

其实都是这样

律师他最主要的基本功训练是看大量的案例

一个围棋手大量的基础训练

不是上网上跟人下围棋 杀得痛快

而是背一个一个的定式

打一张一张的古谱等等 全都是这样

这是顶级高手的成才之路

就是学别人成型的套路

把整座大厦拆成一个一个的砖头去训练

这样精度更高

当然光有套路也不行 最关键还有一条

就是重复 反复地重复

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一个结构

现在的人脑的神经学研究证明

就是人怎么就学会一样东西呢

其实是神经元在物理状态上被改变

比如说学习这一套动作

它大量的神经元同时就开始很激动

在一起激动时间长了 它们就形成一个神经网络

渐渐地就能连在一起 甚至是长在一起

所以你别看我们都顶个肉丸子 其实打开看

每一个人大脑的沟回是不一样的

里面的神经的硬件系统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看很多科幻片 比如说《骇客帝国》

说我不会开直升飞机

但是我现在要开直升飞机

要逃亡 怎么办

下载一个程序到大脑里 然后上飞机就会开

这个好像不大靠谱 为什么

因为大脑是靠改变自己的硬件

来驱动自己的运行的 它不是一个纯软件问题

所以怎么办 必须靠大量地重复训练

我当年在电视台当制片人的时候

就有这么一个感受

因为我天天的工作场地就是审片室

记者做好的片子我得给他审 所以我的练习机会

其实就超过一般的记者大概二三十倍

为什么 因为一个记者大概一个月做一条片子

我是每天看一条片子

在审片室里跟他们一起去琢磨

开头怎么开 结构怎么搭

细节怎么磨 镜头怎么调整等等

所有这些练习我每天在做

所以有的时候我跟记者讲

我说真的不公平 我这样干工作

越干水平比你们越高

这不是自夸 这就是事实 为啥

我干的多嘛 他一个月做一条

我一天看一条

你别说 那个时候我去结构一个

半个小时以上内容的能力

其实给我今天做《罗辑思维》这个节目

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所以刚才我们讲的这叫练习

很简单 七个字

针对性重复练习 这就是练习的本质

你听我说完 可能这就叫心灵硫酸

好像这个学习特别痛苦 对吧

痛苦的事还在后头呢

我们今天节目的主题是讨论有效的学习方法

当然很多人一听学习方法这四个字

马上就想歪了 因为他脑子里出现一堆联想词

什么捷径 省力 轻松 容易

比如说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物理学家

可能水平太次吧 干不下去了

改行当心理学家

然后他声称自己组织了一场实验

声称得出了一个结果

就是一个人听完了莫扎特的音乐之后

智商马上得以提升

你想这种好事 媒体马上就当个宝 四处传扬

后来还真就形成了一个新名词 叫莫扎特效应

你现在到书店里去 还能经常看到

打着莫扎特旗号的所谓的早教音乐

对于妈妈来讲 这种好事当然得得着了

我的孩子身不动膀不摇 甭管干什么

我只要那边一放录音机 这智商就往上蹿

你不想想 天底下有这么便宜的事

后来心理学界反复组织实验

没有一次能够重复这个结果

说明什么 不靠谱嘛

还有减肥 你又不肯像罗胖这样承认胖就胖

又不舍得不吃 又懒去运动

有的商家就给你开发 叫被动运动

什么甩脂机 就是你站上去之后

然后你那个肉就乱颤 你啥也不用干

那就能减肥 你也得信哪

所以学习这件事情

从来不存在什么轻松 省力的捷径

这是一个坏消息

好 还是回到今天我们那个关键词

前面我们讲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其实就是四个字 叫刻意练习

刚才第一part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练习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什么是刻意

重要的话说三遍

所谓的刻意就是 持续地做你不会做的事

持续地做你不会做的事

持续地做你不会做的事

心理学界把人的学习其实分成三个区

第一个区叫舒适区

就是在这待着特别舒服

因为这儿你全会

全拿手 全擅长

而最远的地方叫恐慌区

那个地方所有东西你都不会 一脸懵逼

好 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有一个区

这叫学习区 所以学习区还有另外一个名字

叫脱离舒适区 你看

这就是学习的本质 永远不舒服

你在做你不会做的事情嘛

所以你看 很多人爱下象棋

但是下一辈子象棋也是臭棋篓子

因为他永远图的是那个舒服 而不是刻意练习

打游戏也分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就图个爽

那这不是你在玩游戏 这是游戏在玩你

第二个境界就为了赢

这种人永远不会成为专业的游戏高手

真正在游戏界能够混出名堂的

那就是永远要去做自己不会做的事

比如说一个地图

他要把那个里面所有的细节给抠清楚

再比如说有一些隐藏的数值

这些算法游戏公司对你是保密的

有些人反复还写论文 做大量的测试

一定要把这个算法给拆解出来

我倒要看这个数值是怎么长上去的

这种人他专门的刻意去学习

他就会成为游戏高手

读书也是一样 你天天读一些心灵鸡汤

嗯 说得好 发泄我的情绪

我也就是这么想的 那就叫图个爽

你一辈子阅读再多的字

你也都不是一个读书的高手

当然你天天非要说康德 黑格尔

看一些自己也读不懂的天书 那也叫自找别扭

所以真正一个会读书的人

是永远要找一些对自己来说有挑战的书来看

这种人读书才真正是有效的

所以别听有人说什么提倡读书

在地铁上摊开读书的民族就是好民族

看漫画没有什么用 跟打游戏也没啥区别

当然了 对于一些简单的技能来说

你确实可以通过长久的训练

最后把自己带入舒适区 形成肌肉记忆

也就是所有的动作变成下意识的

也确实可以呈现为高手的状态

比如说你是个搞刀削面的师傅

最后可以练到不看锅在哪儿 都可以把面削进去

但这就是个刀削面 它是个简单技能

可是现代社会很多分工

那个技能是非常综合的

如果你让自己陷入舒适区不能自拔的话

那会害了你 我们举个例子

美国高尔夫球界有一个明星

叫泰格*伍兹 就是著名的老虎

这个人私生活不太检点

但是他在球场上那是神一般的存在

据说很多专业的高尔夫球运动员最佩服他的

就是他在挥杆的半途当中

如果球场上出现意外情况

比如说有人乱跑 有人乱喊

他觉得这个动作已经打不好了

他能中途停下来 生生地停住

然后调整一下重新开始

这对我们这些外行来说

觉得我也能停 这有什么呀

但是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

这个动作意义极其重大 为啥

因为他们专业的 把挥杆早就练成了肌肉记忆

是下意识的动作 看起来是非常熟练

但是这个动作本质上也是失控的

因为你的大脑对它已经不起作用了

可不就失控吗 万一球场上出现意外情况

事实上这个球你就肯定打不好嘛

但是老虎伍兹就不一样

他永远不让自己进入舒适区

他平时训练经常找那些高难度的情形

变着法让自己挑战一些高难度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动作

他都不允许它进入舒适区

进入失控的状态 他都要控制它

我也听一些搞赛车的人讲

赛车手在赛场上比赛的过程当中

每一个动作都是有意识的

绝不会允许他进入下意识的状态

但是你看平时我们开车

就是开着开着已经觉得很熟练了

全部是下意识状态

这就是业余的人和高手的区别

很多搞运动学研究的人就发现

那些普通的运动员

就会拼命练自己已经掌握的动作 舒适区的

而高手就会挑战那些高难度的动作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就是我在

吴伯凡老师的《冬吴相对论》里面听到的

就是菲尔普斯 那个最著名的游泳运动员

他平时训练的时候 他教练怎么训练他

那教练的水平比他差远了

光说游泳的话 教练就干一件事

就是跟他捣乱 除了制订其他的训练计划之外

因为那个教练跟他情同父子

就给他制造各种意外 什么游泳衣破了

水道出现问题等等 这就导致菲尔普斯

对于所有的意外情况从来都不慌

而且后来练出了一个本事

就是一旦遇到意外 反而更加兴奋

2008年北京奥运会

菲尔普斯就有一块金牌

因为那年他得了好多块 就是这样

一下水马上那个泳镜是破掉了还是怎么样

反正进水了 其实他就看不见

那一次比赛他等于是盲游下来的

最后得到了金牌 为啥

他永远在挑战各种各样的意外

永远不会允许自己失控

这当然是体育上的一些例子了

明白了这些道理

你在反过头来看中国教育

你就知道它问题出在哪儿了

因为中国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 考试是什么

是一个确定性的结局 一考定终身嘛

所以它就诱导所有的学生以考试为目的

进行大量的训练 诱导自己进入舒适区

你看 在中国的中学最好的学生是什么样

理论上就应该教材上所有的信息他全部会背

滚瓜烂熟 所有的习题平时都见过

所以上了考场一定出好成绩

可是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就是高考状元反而在事业发展当中

好像不太顺利 为啥

就是实质证明他不是个会学习的人

工作能力就是学习能力

就是因为在舒适区里待久了嘛

他对新知识的强烈挑战的欲望反而没有那么强

这就是根本原因所在 什么叫高分低能

根子就在这儿

所以你看扎克伯格 就是Facebook的那个创始人

他好像没听说他在大学的时候成绩有多好

可是你看他的行为方式 就是不断挑战非舒适区

他每一年都给自己下一个全新的任务

那些任务听着都有点匪夷所思

我应该没记错的话 2010年是学中文

中文这事太难了

我到今天都不敢说自己中文学好 挑战一下

2011年是他只吃自己亲手杀死的动物

不知道为什么要挑战这个

2012年是要自己重新学习编程

因为当老板时间长了嘛 挑战一下

2013年好像是每天认识一个新朋友

2014年是每天写一份小便签感谢一个人

2015年是每两周读一本新书

2016年 就是今年

他给自己设了两项任务

第一项任务是自己要做一个人工智能

来做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助手

还有第二项任务 就是全年要跑365英里

你看 这就是牛人

他们一天不进步 自己浑身都不舒服

那我们普通人可咋整呢

我们达不到扎克伯格那个境界

但是我们又想在某个特定领域成为高手

那有没有方便法门呢 还真就有

那就是让自己进入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被动地被拖离舒适区 进入学习区

那我们就得重新定义什么叫好的学习环境了

它绝对不是指什么窗明几净的教室

提供大量免费学习资料的图书馆

好的学习环境特指能够提供即时反馈的环境

你看 我们中国的教育核心是考试

考试也是一种反馈

但是这种反馈不是即时反馈 它太稀疏了

我们一个学期也就期中 期末两次考试

而即时反馈是指 你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外界环境都会给你一个反馈

告诉你对了还是错了

是已经够了还是得继续练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这玩意儿的重要性了

我小的时候80年代

中国有一群人叫文学青年

他们过得很苦 每天在家埋头写小说

然后第二天天一亮就去到邮局投稿

然后到邮局顺便看有没有给我的信

有没有已经发表的小说或者是退稿信

这种人活得很可怜

说他可怜不是因为他稿子发不了

而是他每天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觉得自己小说写得挺好啊

都是北京 上海那些老编辑们有眼无珠

但是这种人为什么后来没有了呢

因为现在有网络了嘛

你不是觉得写得好吗 放到网上去

你写得好自然有人会跟踪 点赞 追更

如果读者很多 出版社自然拿着合同来追你

这个反馈就变得即时 所以你看

一个反馈如果变得很稀疏

人马上就会觉得我是对的 你们都错了

你们给我的反馈 对我的否定

都是对我的迫害 所以你看

中国的很多文人就这样

比如孟老夫子 王小波嘲笑他的那句话

就是天天在家 养吾浩然之气

然后出门看谁都不顺眼

觉得谁干得都错了

对呀 没有人给他即使反馈嘛

这是中国式的文化的那个系统本身的问题

好 我们来看几乎所有好的学习环境

都带有这个特征

万维刚的那本书里就举了几个例子

比如说美国有一个非常棒的大学篮球的教练

叫约翰*伍登 那这个人好

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好的体育教练吗

天天私下跟运动员谈心

在战前擅于做各种演说和战前动员

平时安排训练计划 他不是这样的人

这个人其实看起来情商挺低的

有一些心理学家就密切跟踪

他在训练场上的那些行为

发现他只有5%和6%的话是在表扬和批评

说白了很少关心你们是好还是坏

那他关心什么呢 就是发不同的指示

他有75%的话都是在非常具体地给你反馈

这个动作做得怎么样 改

下一个动作去做什么

这个人在训练场上的话永远很短

从来没有一句话

心理学家在旁边掐表 没有一句话超过20秒

所以你看 这反而是最好的教练

他不是在给你鼓劲 打鸡血

给你做长远的安排

而是不断地对你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提供反馈

再举一个例子 贝尔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在科学界那是一个不得了的存在

那贡献大了去了

从早期的什么激光器 电子计算机

上天的通信卫星

包括我们用的计算机的C语言

都是来自于这个实验室

那成果丰硕得不得了

这个实验室培养了七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那它为什么这么优秀呢

就是因为有人才梯度

贝尔实验室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就是在这里面 甭管你多牛

你是教授 你是大师

你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你有一项义务

就是这个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问你问题

你不能回避 你必须给予回答

你看 这就是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

去建立一个即时的反馈系统

说到这儿 我们说一个小问题

你看我们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角色叫导师

导师这个词在英文里就叫adviser

那你会发现它还有另外一个含义 叫什么

叫顾问 对呀 其实在研究生期间

我们真的是需要一个导师吗 你听导师这个词

是领着我们往前走 有师道尊严的

可是adviser的另外一个意思是顾问

顾问就是不断地给我们做的事情

提供一些即时的反馈

所以在西方的研究室或者是大学学府里面

导师这个角色其实本质上是顾问的角色

这就牵扯到一个话题

很多人觉得教育这个东西

将来是不是都可以上互联网 老师录一个视频

然后全国人民 全世界人民

都可以在网上听他的课

对不起 这种课堂是无效的

真正有效的互联网课堂不仅有网上的学习资料

关键要有线下的反馈

所以真正前瞻人类大学未来的演变

大家都会觉得会进入私塾状态

就是师徒制 师徒之间那个关系

它就不是一个老师往堂上一站

下面有一百多个学生

都抱着一个笔记本电脑在那儿听课

不是 是我们互相之间去切磋学问

你的任何一点增长 任何一点疑问

都能获得我的即使反馈

所以师徒制的复兴大家现在有共识

是未来人类学习的一个总方向

我在这儿还想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说我也是在网上看到的 说美国有一个大学

它的历史学系 有一年这个老师上堂之后

说这个学期我们学西方的近代史

那我们学什么呢 这样吧

我们来干一件事

哥伦布当年发现美洲的那艘船

那个船也不大 这样

我们这个学期全班同学

我们就再造一艘这个船 好不好

学生一听这当然好啊 就跟导师一起

用了一个学期 真就在学校的校园里

把这个船给造出来了 就这种教学方法

你让中国的教授听起来 这不是有点匪夷所思吗

这不是耽误学生功夫吗

好像你在搞什么素质教育 兴趣教育

但是学生的知识面到哪里去了呢

但是站在我们刚才讲的即时反馈系统的角度

你再来理解这件事 你发现不一样了

因为造一艘船 按照我以前讲的那个词

是一个工程学 它有特定的目的

工程倒拆回来到每一个细节

都能给你即使反馈 因为我们得研究

哥伦布当年那船到底多大

那个时代的造船工艺是什么样的

那个木头它从采伐下来

他要做什么样的处理才能去造船

那个船上的船帆是怎么升上去的

绳结有多少种打法

那个船舱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得带多少食物 多少水

那个时代保存食物的技术到了什么程度

你一旦回到特别具体的事

造这艘船 无时无刻

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会给你大量的即时反馈

而应对这种即时反馈的过程

其实不就是学历史的过程吗

如果能够一个班同学把那艘船造出来

你说这个人研究历史的功底是不是就不愁了

如果老师上堂 一个学期所有的课时

都在大量地灌历史知识

我们在中国接受过教育的人心里都心知肚明

我们真能记住多少呢 等考试一结束

还不就立即把自己的硬盘清空了吗

好 我这一part讲的内容

其实核心就是一个意思

就是想学习没有舒服的事

学习的本质就是脱离舒服

所以很多人讲 这个时代

小孩嘛 学习就要寓教于乐

那长大了呢 长大了就要享受生活

因为物质时代越来越丰富了

对 可以 这种生活方式允许

但是你心里要清楚 这个世界上

在这个时代是清晰的分成两种人

一种人甭管他摆出的架式是不是在学习

只要他在舒适区 这就不叫学习

这叫什么 享受生活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在学习 是在进步

那对不起 永远没有什么乐子

你永远是在进步的路上品尝那份艰难

节目的最后一段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

再来看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这几年市面上流传着一本书 叫《浅薄》

它的作者是美国人尼古拉斯*卡尔

这本书的主体的结论其实我不太同意

为啥 我回头再讲

但这本书陈述的主要事实 那可叫斑斑俱在

什么事实 就是互联网的出现

其实对人类的学习构建了一种障碍

它甚至是在一点一点地摧毁

我们这一代人深度思考的能力

这说得好像有点危言耸听

因为我们对于互联网的直观认知

就是它把海量的信息

人类所有的知识推到每一个人面前

这当然对学霸来说是个好事

那为啥说它反而在摧毁我们的学习呢

你就得理解互联网的信息结构

原来我们捧读一本书 信息结构是什么

信息结构就是作者愿意写给你看的那个结构

可是互联网不是 互联网有无穷丰富的层次

它叫超文本链接 无论是原来的PC互联网

还是现在的手机移动互联网 任何一个信息

你会发现它都可以有无数的路径可以连出去

跳到第二站 到第二站之后又有无数的链接

你可以再往下跳 这叫超文本链接

这当然是个好事

让知识和信息变得越来越丰富

可是对于一个学习者 阅读者来说

它带来另外一种负担

就是你不断地要做选择

不断地要做选什么的决策

所以让谁上网有好处

就是老年人 因为他的大脑正在衰老

你让他每天上网不断地做决策

其实对大脑活跃是有好处的

但是选择这件事情 你真以为是你在选吗

那些聪明人都是吃素的

他们做的大量工作就是去影响你的选择

你看 今天我带来一本书 叫《细节》

它的副标题说 怎样轻松地影响他人

这只是这一类书当中的一本

大量的聪明人天天就在干这个事

你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

说 不转不是中国人 你就转了

看到这个文章的标题

上面只要加一个括号 深度干货

你马上就要把它打开

真的 大量的互联网上的技术

营销技巧 都是针对我们的决策

你还真以为这些决策是你自己做的

我们想想我们平时在使用微信时候的状态

那就是说白了 被鬼牵着嘛

他想让你往哪儿走你就往哪儿走

什么十万+的文章 百万+的文章

那都是有套路的 我们都是被套路的人

所以决策并不是我们做出来的

而且商业力量还在推动互联网往一个方向去走

就是不断地让你的决策变快

举个例子说 谷歌公司

谷歌公司的道德水准不低

他们号称自己从来不作恶

但是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它90%左右的收入都来自于广告

而广告 你说我就找几篇文章

在互联网上打开阅读 它哪有钱可赚

所以谷歌的所有核心战略就是一件事

就是不断地让你快进快出

在所有的页面打开 关掉

进入下一个 再打开 再关掉

因为每个页面旁边有广告嘛

这话不是我说的

是谷歌的用户体验设计师自己说的

就是让用户快进快出 是他们的核心战略

他们的广告才卖得出去

所以你看 我们会进入一种非常沉重的决策负担

可是决策这件事情

在我们大脑里是由哪部分做出来的

是由前额叶 可前额叶不负责学习

它只负责理性地选择

学习是由记忆 视觉那部分大脑区域来做出来的

所以你看 选择的时候其实我们没在学习

而真正要学习的那部分大脑

其实是在做一件什么工作

就是不断把新的信息

和我原来的信息结构做一种缝接

它是在编一个密不可分的网

你看 所有的高手的特点是什么

就是他看到任何新的东西

马上就和自己脑子当中

已经长期存储的那些记忆

它是一个群 能够迅速同时激活

所以高手眼里的世界和你不是一回事

比如说围棋高手他可以同时和很多业余棋手下棋

你看他面前可以摆一排

然后他一边走一边落子 落得又快

基本上还都能赢

当然赢是水平高这咱服

但是你会觉得奇怪

这个人的记忆力怎么这么好

每一盘棋他都记得

大家记忆的方式不一样

我们这些外行记的是一个一个子的位置

可是他作为专业棋手

他看到的是一片一片的形

而且他脑子里是知道每一个形

在历史上有多少种变化

目前这个形他应该怎么样去处理 有利于他赢

所以你看 这就是高手的记忆方法

他有一个知识库存

但是请注意 存这个词用错了

不是一个空间 逮东西就往里扔

高手的记忆库存是长出来的一个活体结构

此话怎讲 什么叫信息

信息就是比特 是一堆碎的东西

可什么是知识 必须是信息形成结构

互相之间形成关联之后

再进入我们的库存 那才叫知识

所以它是一个生长出来 带结构的东西

举个例子说 渔民看鱼

和我们外行只会吃鱼的人就不一样

我们眼里的鱼只能分形状

扁的 圆的 专业渔民看到每一条鱼

他的分类方式是巡游习惯

在哪儿出没和市场价值

因为他要打鱼 所以每一个鱼的信息

在他脑子里是活的且有关联的

而且和他的实践操作是有关系的

比如说一个专业的油漆工 他能分辨十几种白色

我们觉得这很神奇

因为我们是从颜色上来记忆

可是油漆工他要知道每一种不同的白色

它是怎样实现 怎么样调配出来的

再比如说科学家 你以为科学家脑子里

是一堆习题 知识 公式 答案

不是 他脑子里的那个结构

是这个学科各个分支上都有哪些人

这些人各自的江湖地位怎么样

参加过哪些学术会议 得过哪些奖

发表过哪篇论文 在他的领域里面

那些人已经推动这个研究到了哪一步

所以任何新东西再出现

你让这个领域的科学家来看

他都会对接到原来的研究成果上

来判断它靠谱还是不靠谱

是不是需要亲手去验证

所以你看 这都是高手的结构

学习的过程是什么

就是把新东西和自己原来的结构缝在一起

所以你看 真正会看书的人其实是不藏书的

像罗胖家里藏那么多书 其实说实话不大看

有的时候仅仅是占有了 就觉得它已经学习了

其实跟真正学习不是一回事

真正学习的高手往往家里没书

但是有什么 有笔记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家里据说就没什么藏书

虽然他学问大成那个样子

他那个时候在社科院

每个星期到社科院的图书馆借一大摞书出来

然后第二个星期再还回去

大家就觉得你是背下来的吗

怎么那么倒背如流 滚瓜烂熟

其实秘密就在于他的笔记本

按照他的夫人杨绛的回忆

他一生大概英文材料的笔记178本

中文的也差不多 那真是堆得跟山一样

你想想看 那是一个多么大的量

那笔记本是什么 这是他年轻的时候

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

是把书里面看到的那些信息

跟自己记忆结构当中

那个正在生长的结构对接出来的产物

所以笔记本其实是一个人大脑的外挂

你作为一个陌生人 就给你看

你也看不懂那是怎么回事

你看 本期我们要推的那个(知识产品)

就是万维刚的 精英日课

我当时跟他商量的时候

我说你能不能做到日播

其实我在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是没把握的

因为每天生产一篇文章

你想想看那个负担 万维刚说我算算啊

然后他就翻了翻他的笔记本

他说可以 他说我的存货至少就可以干两年

为什么 因为他读书就是这样

每天读大量的书 遇到好东西马上就摘下来

然后批注一些自己的心得

你看我学习也有这个特点

虽然我没有那么厚的笔记本

但是我有印象笔记 网易云笔记

我一旦看到网上的文章之后怎么办

我觉得挺好 立即把它存入

但是光这个动作是不行的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吧

往往收藏的文章永远不会去看

我给自己下的一个标准

就是我存的一篇文章

我哪怕写一个字 我都得写一个心得

这个心得不是为了出版将来是什么样

是为了跟这个知识形成一次互动

说白了就是把这个新东西

缝接到我原来的知识结构上

就是这个东西我抱回家

在我的货架上它搁几排几号 这才完成了学习

我们说一个题外话 很多人说学英语太苦

我们能不能看美剧学英语啊

你看美剧的字幕组通常都是一句英文字幕

下面还有中文字幕 这样我不就天天在学英语吗

你放心 你学不会的

因为你是在一个很爽的流程当中

你没有进入非舒适区 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是什么 你没有跟这个知识互动

当然你说 我就抱个笔记本 在这儿看美剧

每看到一个生词我都记下来

每看到一个句法我都记下来 那就叫学英语

所以如果你仅仅简单地判断

说看美剧学英语靠谱不靠谱 这东西很难讲

关键看你的主动方式

再比如说我们开发的得到APP

那里面有很多非常精彩的高手

给你打造的知识服务

但是我们从来不敢夸口说这就是互联网大学

为啥 因为那种知识服务

有的时候你会非常轻易地把它消耗掉

挂上耳机 听罗胖怎么讲

听王煜全怎么讲 看李笑来怎么讲

这不叫学习 你只是把自己当个靶子

在知识的枪林弹雨当中承受知识的冲击而已

知识的学习是你要不断地跟它互动的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

那人家尼古拉斯*卡尔写的那本书

《浅薄》结论就是对的

互联网正在让人类变得越来越浅薄

可是你罗胖为啥刚才说你不同意他这个结论呢

对 我不同意

我不同意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语

不是互联网让人类变得越来越浅薄

而是我们人类当中的一部分人 甚至是大部分人

在面对互联网这个新工具的时候

让自己堕落得更浅薄

听出这个区别了吧 关键的责任在谁

不在互联网 在我们自己

这就牵扯到一句名言

人类不仅创造了工具 工具反过来也在塑造人类

此话怎讲 你看

在人类的所有文明史上 但凡出现一个新工具

它一定连接产生两个结果

第一个结果呢 就是这个工具产生的便利性

那第二个结果呢

就是这个工具一定把原来的人类分成两大拨

第一拨人是躺在工具产生的便利性上

睡大觉 去享受

第二拨人是带着这个工具产生的新可能

去探索文明的新边疆

举个例子说 最古老的发明之一就是轮子

有了轮子之后 搬东西立即变得轻松了

所以一部分人欢呼雀跃 终于轻松了

更多的时间可以休息了

可是一定还有一部分人觉得

这个搬东西越来越轻松

那我为什么还要跟这帮懒蛋在一起混呢

我为什么不装上我的全部家当走向远方

去开拓我自己的土地 家园和帝国呢

你看 人就是分成这两种

可是人类是由哪部分人推动他的进步的

当然是后一种

我再举一个例子 你比如说就在此刻

人类的人工智能技术

正在把这个自动翻译技术推向成熟

可能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大规模地适用

那它一定就把我们中国人分成两类

一部分人说自动翻译都来了 我还用学英语吗

那玩意儿多苦啊 对吧

我就拿个自动翻译机 我说一句中文

给老外一放 马上放出来的就是英文

我交流无障碍 这部分人再也不会学英文了

他躺在工具产生的便利性上睡大觉嘛

可是还有一部分人呢

自动翻译技术出来了

我跟老外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所以我要踏着这个技术

去跟他们抠那些交流的细节

进入他们的主流社会 这就是后一种人

他去开拓新边疆 而后一种人呢

是永远不得闲 永远非常辛苦

你看 几十年前就有一些经济学家在预测

说你看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变得如此之大

所以他们就预测

将来人类的休闲时间会越变越多

好像确实是这样

你看2016年网上崛起了一个新的业务模式

叫直播 动不动一个网红直播

几万人 几十万人 上百万人在那儿看

我其实有点不理解

就是我觉得互联网创新挺好的

可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有闲工夫呢

那确实 就是因为互联网

让一大部分人觉得什么都很便利

买东西也送回家

然后大量时间可以打游戏 看直播 看影视剧

但是对不起 这是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他们的时间确实因为新工具变得越来越多

可是你真到那些主流人群当中

尤其是有钱的 在事业上发展得比较好的

按说最该享受文明成果的是他们

但是恰恰越是有钱人越忙 越没时间休息

你到北上广深那些大城市好公司里面

就是业务发展的非常好的公司

恰恰是彻夜加班的公司

你看 新工具正在把人类又分成两大拨

大部分人躺在那个越来越开阔的舒适区里面去享受

可是总有一小部分人带着满身的伤痛

牙咧嘴 痛苦不堪地向那个非舒适区

也就是学习区进发

说到这儿你再看一眼我们今天节目的标题

叫《怎样成为一个高手》

这我承认有点标题党 是虚晃一枪

因为表面上谈的是学习方法

但是说到这儿你该明白了

其实我谈的是学习的真相

所谓的方法嘛 那总结出来每个人都能用

而真相是 不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

真正在学习的其实仅仅是一小部分人

说到这儿 就该回到我们今天节目

要做的那个广告

万维刚开的 精英日课

付费订阅产品

在他写的那个发刊词当中有一段话

我觉得写得真是好

他说人类原来的区别仅仅体现为智商

可是智商这个东西在人群当中是正态分布的

就是橄榄型 中部永远很大 两头很小

智商高和智商极低的人其实都非常少

大家差不了哪儿去

可是认知这个东西就不一样

它是幂律分布 什么意思

就是只有极少的人能够达到认知的高层

为什么 因为认知是学习得来的

你通过不断地练习 不断获得正确的反馈

然后你的认知是不断地蹿高

而把绝大部分人留在身后 而在认知上

高手和低手的差别那就是判若云泥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

那这个世界是不是变得越来越不公平

我觉得这话说得也不对

为啥 因为世界确实分成了两种

一部分人幸福地在生活

你越来越休闲 你越来越舒服

而一部分人呢 可能他的财富越来越大

影响力越来越大 但是他付的代价也很大

所以二者之间你自己选了   【完】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a82500102wne8.html

转: 罗辑思维:怎么样成为一个高手 文字版

标签:实验室   一件事   实验   上网   http   情况   韩国   title   服务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gujf2016/p/6406743.html

(1)
(1)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