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学会提问(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

时间:2017-03-01 20:58:35      阅读:370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制造   查找   替换   展现自己   升级   查表   之间   科研   img   

Day1

1、批判性思维
作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有三个方面: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意识;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2、两种思维方式
被动式思维和主动式思维,也可以称为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被动式思维——就像海绵,照单全收,主要运用记忆能力,狂抄狂背狂记,并且对脑海里的东西深信不疑
主动式思维——就像淘金,不仅动用记忆里,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不断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效的信息。
前者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展开积极互动。
例如面对同样一篇鼓励禁枪的报道,如果是海绵式思维,读者只会关心作者列举了哪些数据,数据之间什么关系,提出了哪些论据。而如果是淘金式思维,则会关心,数据可靠吗?记者所说的不同群体样本是否充足?有没有遵循随机抽样原则?有没有一些观点相左的调查结果?
 
3、强势/弱势批判性思维
根据使用价值的不同,作者区分了强势批判性思维和弱势批判性思维。
强势批判性思维(偏开放)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理,寻找真相,质疑包括自己的观点在内的各种主张,有种海纳百川,兼听则明的大气感。
弱势批判性思维(偏封闭)的工具意义较弱,主要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抵制反驳甚至狡辩抵赖。主要是利用对手的逻辑漏洞来凸显自己的正确,对能否接近真理和发扬美德并不十分关心。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一有问题立即提出来,这并非好习惯。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对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提问
那么我们要提什么问题呢?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维的问题体系,也是本书随后的各个章节名称:
  •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 理由是什么
  •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 证据的效果如何
  • 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
  •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 关键是什么时间,怎样有效提出以上问题
 
4、价值观决定互动
价值观就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认知工具,我们的价值观属性决定了它的底色。相似性原则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规律,价值观相近的人,社会交往更频繁。
合格的批判性思维者,需要有意识克服这一倾向,应该具备以下人格特质:
(1)主动性:主动发问,主动接触,金子不会自然发光,总会要淘出来;
(2)好奇心:一切认知的源泉
(3)谦恭有礼: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4)以理服人者缝之必敬
每个人的观点背后,都附加了个人价值观、情感取向甚至自己的自由意志,遇到别人的质疑时,心理防御机制多少会被激活,一不小心就容易感情用事,启动弱势批判性思维。观点被质疑时,依然要保持理智,要看对方的质疑有没有充足的证据和逻辑推理。
 
5、如何让对话进行下去
作者给出了一些建议:
(1)及时反馈:表明你在听,如“嗯...噢…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个”
(2)问一问对方,为什么你的证据不足以支撑你的结论
(3)讨论过程中适当停顿,抓紧时间寻找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支撑证据
(4)寻找共同价值观或其他一致认同的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产生分歧的原点
(5)注意非言语线索,声音不要太高等
 
6、找到论题和结论
行文上,作者按照“了解论点、剖析论证、检验论据”的顺序,系统破解批判性思维的密码。
“了解论点”部分包括了“论题和结论是什么(第二章)”“理由是什么(第三章)”“哪些语句有歧义(第四章)”。
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找到批判的对象,找准论点。为了避免不经意间被洗脑,我们必须又意识地找到对方仕途推销的点是什么、在哪里。
 

归纳法是一种有效的认知方法,如果对各种论点/论题做一个初步归类,可以分为:

(1)描述性问题(descriptive issues):是指有关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的一类问题,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例如,同性恋的起源是什么?【“是什么”问题】

(2)规定性问题(prescriptive issues):是指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是针对该不该,对不对,好不好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同性恋在我国应该合法化吗?【“应不应该”问题】

一种思维法宝——用问题来寻找结论:

(1).“他想证明的是什么?”

(2).“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基本能找到你想要的结论。

结论一定是观点,但是观点不一定是结论。所谓结论,是经由推理产生的,必须要有原因,要有一定的推理过程。而观点,是一些缺少论据支撑的说法。同样是吃,“下雨天和巧克力更配哦”是一种观点;“情人节到了,我们去吃烛光晚餐吧”是结论。

  • 找到结论有线索可循

如果还觉得抽象,可以参照作者给出的几个技巧:

(1)问问问题是什么:看看标题,首段首句,如果有,最好,如果没有,使用2;

(2)寻找指示词:因此,表明,由此可知/得出,可以断定,我要说的重点是,问题的实质是,也就是说……如果还没有,使用3;

(3)在可能的位置看一下:类似做阅读理解,开头和结尾,作者出现前后呼应的频率最高;

(4)排除不可能是结论的素材:例句、数据、定义、资料……

(5)了解一下作者的利益立场:屁股决定脑袋、受人恩惠、为人代言;

(6)问一问“所以呢”:替作者总结前面的证据,得出结论(某些品牌的软文广告)。

 
 
 Day2
1、什么是理由
所谓理由,就是“用来支持和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以及其他陈述”,即“说服我们相信某个结论的逻辑依据”。
找到结论背后的理由和论证过程,是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一步。作者总结了论证的几个特点:
(1)论证=理由+结论: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该结论的一个或多个理由组成;
(2)反正论证必有其目的:人的逻辑思维具有指向性,对方的论证,多数是为了增强自己的说服力,目的就是把他的思想装进我们的大脑;
(3)论证的质量参差不齐:需要动用批判性思维来甄别筛选。
 
2、找到理由
  • 利用提示词寻找理由:
主要的提示词有:
(1)首先/其次/再次 或者第一/第二/第三;
(2)由于/原因是/是因为......事实
(3)鉴于/研究显示/调查表明
(4)证据是
(5)毕竟/说到底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技巧,让理由和结论更加清晰可见:
(1)圈出指示词
(2)用不同颜色标注理由和结论
(3)在页面空白处给理由和结论编上序号
(4)读完长篇大论后,在文章结尾处按顺序列出所有理由
 
3、理由是模具,结论是成品
理由有很多种,事实、调查报告、生活常识、统计数据、专家或者权威意见、“公知”言论以及逻辑类比等,但结论本身不是理由,而是由一个和多个理由支撑起来的陈述。
描述性问题和规定性问题的论证过程也不相同。
 

举个例子,如果对方为了证明一个描述性的结论,回答“是什么”的事实性问题,那么,列举事实性的“为什么”证据就可以了。作者给出的例子是:

“美国非法移民的人数正在急剧下降。研究显示,2008~2009年非法移民的人数下降了近100万”

但对于规定性问题,就比较复杂了,作者的例子如下:

  1. 今天的社会有各种各样施加给媒体的控制,比如说电视节目分级制。
  2. 这些分级制有没有考虑过让我们自己理性的选择看什么和不看什么节目?
  3. 这些分级制是不是怂恿了某些人去观看某个节目,即使他们明知道自己不应该去看?
  4. 有多少父母事实上根据分级制来限制他们的子女观看某个节目?
  5. 电视分级制往往并没有有效阻止孩子们观看社会上认为他们年纪还小不宜观看的节目。
  6. 电视分级制只是不可强制执行的指导意见。
  7. 如果有人信奉为未成年人建立的这套媒体节目审查制度,那就应该使用诸如频道锁码功能这样的条款来达到目的,而不是简单地在电视屏幕上标出一个分级限制符号。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两种不同的论证方式。

先看结论,很明显是第7句。

理由呢?

  • 可以看到第2、3句构成一个理由,描述性的看法:分级制可能激起“逆反心理”,分级制的警告意味并不强,起不到恐吓作用。
  • 第4、5句提供了第二个理由,分级制没有影响人们的节目选择。
  • 第6句提供了第三个理由,分级制无法强制执行。

后两个理由都是一般性看法,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

为了保证论证质量,让结论更有说服力,作者给出了几点建议:
(1)先探讨可能存在的各种理由,再做结论:避免逻辑漏洞和理由陈旧
(2)寻找围绕你的论点的专业杂志和刊物:看看其他人做了什么研究,有什么结论
(3)心系读者,公开列举自己的理由,让读者一目了然
 
4、第四章导读
在准备评价一个论证的理由是否合理地支持其论点/结论之前,必须先确定对方的表述和你理解的是同一个意思,避免歧义。
 

先阅读一段作者给定的材料:

钢铁工业现在已经处于失控状态。钢铁工业可能对经济发展大有裨益,但是它也会给地区环境和当地居民带来危害。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来调控钢铁工业。如果我们任由这些企业不加限制地发展下去,当地居民必定要深受其害。

请问:如何评价上述材料的论证过程?

第一感觉是无从下手,“调控措施”作为论证的关键理由,究竟指什么?就地关停和技术升级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如果不能确定调控措施的具体所指,很难确定上述论证是否科学合理。贸然评价,很容易出现逻辑错误。

 
5、避免歧义
  • 找准关键词

寻找那些意思有歧义的词或者短语(“对方有必要进一步解释的词语或者词组”),也有一些小技巧。要找到:

(1). 检查论点/题看有没有关键词,比如:

  • 高收入能否带来幸福感?(高收入是指多少?幸福感是自评还是他评?)
  • 真人秀节目里展示的画面是不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歪曲?(“歪曲”是指?)
 

(2). 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能够影响你接受对方结论的词或者短语。这些词多数都在结论和理由中呈现。比如:

  • 我依然爱你,XX矿泉水

(3). 留意抽象的词或短语(容易产生歧义)比如:

  • 优秀的男生注定要享受孤独(什么是“孤独”?)

(4). 通过角色反串(reverse role-playing)来判断对方如何定义特定的词或短语。比如:

  • 为什么日本表示投降,裕仁只宣读了《终战诏书》而非《投降诏书》?
 
  • 检查有没有歧义

凡是对方提出的问题,都应该自问“我知不知道它的意思”。简言之,就是要有意识地避免“心灵感应”,不停地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想当然“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意思”。

  • 判定歧义

要不断问自己“作者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在作者解释清楚之前,贸然接受其结论,略显盲目。关键词语需要作者明确的定义。

例如:“大家牌”安眠药:30分钟见效。

论题:你应该购买什么样的安眠药。

结论:购买“大家牌”安眠药。

理由:30分钟见效。

这个例子中,购买“大家牌”“安眠药”“30分钟”的意思非常明确,但是“见效”的意思,却可以有多重解读。只能睡5分钟和一觉睡到明天早上,都是见效。不少广告商都深谙此道。“一晚只需一度电”,“一晚”是指“运行一晚”,还是“一晚启动一次”?

除了在结论中存在歧义,在很多情况下,分析推理过程中也会存在歧义。

我们绝对有必要控制晒皮肤(的程度)。晒皮肤会对健康构成实际的威胁,也会带来很多严重的后果。研究表明,那些晒皮肤的人罹患皮肤疾病的危险大大增加,这些都是暴晒的结果。

先看论点/题,“晒皮肤”?自然曝晒还是人工器具晒?

再看结论和理由,“健康威胁”“严重后果”“研究表明”这些论据和理由来源在哪里?有没有经过科学实验?有没有数据支持? 疼痛感和皮肤癌都可以算作是“严重后果”,到底是指哪一个?

 

  • 看看上下文,这才是它的真实含义

说到定义,除了基本的字典定义外,关键词语所在的语境也是很重要的线索。同样是“意思”,麦兜和领导表达的却是不同的意思。看看书中的例子:

游乐园给多数游客带来了欢乐。受调查的人中,超过半数以上游客都认为游乐园的游乐项目应有尽有,七成游客认为设施种类多样,他们不久还会再来游乐园。

很显然,“带来极大的满足”在语境中的意思就是“游戏项目应有尽有,骑乘设施多种多样”,但事实上“应有尽有”“多种多样”,不一定代表符合大众口味,过时陈旧也不一定。语境是非常重要的线索。

  • 定义规则

坚持批判性思维,需要不断地思考关键词语可能有的含义,一般而言每个词的解释,大概遵循3种方式:同义替换、举例说明以及“具体标准定义(definition by specific criteria)”举个例子,“给力”这个词:

  1. 给力就是给自己加油(同义替换);
  2. 给力就是听到励志歌曲和旋律时的心情(举例说明);
  3. 给力是一种主观的感受,用以形容心情亢奋,情绪高涨的感觉(具体标准定义)。

了解了这三个定义规则,对关键词语的把握会更具体,更明确。

  • 字典定义≠情景含义
我们需注意的是,不能单从词语固有的含义出发,还需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例如:

这所大学教育质量并没有出现滑坡。我在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说他们在这儿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教育质量滑坡的现象。

“教育质量”是什么意思?如果查询词典,“质量”有物理学方面的定义,也有工程学方面的定义。现在,都不合适,如果联系语境,更容易确定是“杰出度、优越性”的含义。但是杰出度,优越程度仍然比较抽象,可以理解为GPA、博导数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数量等不同的标准,歧义顿生。

我们公司聚集了众多优秀能干的员工,还有很多额外的福利。我希望你能在选择就业的时候综合考虑公司提供的便利。如果你能加入我们,那你立刻能享受刚才谈到的工资级别,当然还有好多额外的福利。我希望你在选择就业的时候考虑一下所有这些因素。

以上是较常见的招聘用语。“额外福利”难免让人想入非非,但是“独立办公室”和“过节巧克力”都是额外福利哟。

  • 让人思维短路的感情色彩词

除了要避免心电感应,坚持思考关键词的含义外,为了避免歧义,还需要警惕被“激发情感”,情感上头,理性下线。例如“牺牲”“公平”“自由”这些词,都被各国政客玩坏了,就像某火炬国,以“民主”之名,行专制之实。

此外,一些媒体报道,也会对人产生很大的误导。比如“恶意讨薪”,一个“恶意”把欠债不还钱的开发商包装成了弱势群体。此种例子还有很多。培养批判性思维,要对能引发感情偏好的词语保持警惕。

6、练习题

练习要求:

  • 首先浏览文章,找出结论并作标记。
  • 然后问一下“为什么”,再找出理由。
  • 利用提示词来获得帮助。
  • 结论和理由要分开,尽量用自己的话复述理由,这样有助于阐明这些理由的含义和作用。

第一篇:

公共游泳池有可能成为威胁健康的公害。很多公共游泳池并不能严格遵守卫生法,因此为水生细菌的感染提供了空间。研究表明60%的公共泳池都不能保证水里的氯含量达到正常水平,任由游泳者感染疾病。很多游泳者在使用公共泳池以后就开始患病。

第二篇:

全国的学校都在构建社区服务项目。到底该不该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社区服务?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社区服务有很多缺点。

学生被强迫参加慈善活动献爱心,他们就难以理解慈善和爱心的真正含义。强迫的慈善行为显得有违背慈善活动的真正含义。如果因为社区服务并非他们的自愿选择而导致慈善活动对他们而言失去价值,他们就对社区服务这个想法产生怨恨,等他们走上社会后就不会主动参加社区服务。

另外,由于这些社区服务是强制的,学生不情不愿,做起事来自然而就马马虎虎。他们也许会觉得只要自己达到最低要求的劳动量就万事大吉。学生还有可能对他们的帮助对象心怀不满或态度粗鲁,这样也会妨碍社区服务的正常进行。由上可知,强制的社区服务对学校而言可能并不是最佳的备选项目。

 

建议格式整理:

论点/题:

结论:

理由:

第一篇:

论题:公共泳池是不是一个健康的隐患?

结论:是的,确实如此。

理由:很多公共游泳池都不能遵守卫生法。

支撑理由:

(1)60%公共游泳池的水不能维持正常的含氯水平。

(2)很多人使用公共游泳池以后生病了。

请回想一下,我们是在寻找结论的支撑系统。我们要问自己:为什么作者宣称公共游泳池存在健康隐患?这一描述性的结论有两个理由来证明:一个调查结论和一个很多人使用游泳池之后开始生病的断言。引出支撑理由的提示词是“研究显示”。

 

第二篇:

论题:学校该不该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社区服务?

结论:学校不该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社区服务。

理由:强制的慈善活动没有什么意义。

支撑理由:

(1)规定的社区服务本身就自相矛盾,可能会引起学生今后对自发参与慈善活动的憎恶和抵制。

(2)因为强制的关系,学生参加社区活动不会尽心尽力。

1)学生只会做满足最低要求的劳动量,而不考虑什么对帮扶对象最有利。

2)学生有可能对帮扶对象态度恶劣。

 

为什么有人会告诉我们学校不应该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社区服务?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作者的理由。第一条理由是由一系列事例和断言来支撑的,所有事例和断言都显示强迫的社区服务是自相矛盾的。“另外”是指示词,引起我们对第二个支撑理由的注意。注意我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复述(或用自己的话说出)了主要的理由。你会发现一个理由越长越复杂,复述一下就越有助于你准确找到这个理由。

 
Day3
1、导读
剖析论证部分包括了“什么是价值观(规定性)假设和描述性假设”(第5章)、“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第6章)
  • 定义假设

所谓假设,就是对方的一种看法,

  1. 在多数的论证过程中,没有明言:例如,《穹顶之下》纪录片,制作方的一个潜在假设就是,个人健康要比经济发展更重要;
  2. 对方认为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如果经济发展损害了个人健康,工业就应该为环保让路;
  3. 影响对结论(说服力)的判断:把个人健康放在首位,能够激发多数人的认同;
  4. 具有潜在的欺骗性:世界的真相是,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普遍较好,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控制污染,维护个人健康。
 
2、到哪儿去找假设
  • 寻找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假设,是指在多数论证中,那些对方认同但却没有清楚表达的看法,这些看法维系着整个论证体系。以价值观假设为例,如何寻找价值观假设,作者认为结论和理由是两个明显的线索: 

  1. 寻找能够证明结论的潜在看法;
  2. 寻找能够让理由成立的潜在看法。
此外,还有一些线索有助于寻找价值观假设:
  1. 对方的背景立场:日本右翼自然而然要篡改历史,美化侵略;
  2. 判断可能发生的结果,循果求因:地产商为了成功给自己洗白,会默默抛出房价推手是“丈母娘”的假设,掩盖商业炒作这一真正罪魁;
  3. 总结类似的社会辩论,发现同类的价值观假设:支持计划生育或者放开二胎,都有成熟的论证体系;
  4. 换位思考,采取与作者相同或相反的立场,看看那些价值观假设对整个论证过程是否重要;
  5. 总结一些常见的价值观冲突,快速识别对方的潜在看法。

为此,作者总结了一些常见的价值观假设:

技术分享

通过以上的线索,能够快速找准对方的价值观假设,为批判性思考找到突破口。

需要说明一下,任何价值观都需要一定的正当理由,也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批判性思考既要注意假设的合理性,还需要结合情景来分析假设的科学性。

3、寻找描述性假设以及一些可行的线索
  • 寻找描述性假设

如果说价值观假设表明了对方的一种期望,那么描述性假设则反映了对世界和社会本质从古至今的看法。作者在书中举了很好的例子:

这辆车一定会将你送往目的地,不论目的地在哪里,我在各种情况下都驾驶过这种型号的汽车。

简要分析上述推理结构可知:

结论:有了这辆汽车你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理由:这种型号的汽车在各种情况下都功能良好。

但在外显的结论和理由之下,还潜藏着一些假设,猜猜看是什么?

主要有两个描述性假设:

假设1:如果一辆汽车的质量在过去很稳定,那么在将来也会很稳定,其物理特性具有相对稳定性;

假设2:“我驾驶”≈“你驾驶”,驾驶行为高度相似,我不会以飙车的方式测试车辆,你选购车辆也不是参加越野拉力赛。

看完这个例子,作者同样为我们提供了寻找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1. 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的逻辑断层:即使理由成立,要想得出结论,还需要哪些观点成立才行?弘扬国学,需要研习四书五经,可儒家经典不能够完全代表中华文明,还需要研读诸子百家。
  2. 寻找潜在的支撑理由的看法:政府决策应该听从网民意见,理由是民主执政需要考虑各利益群体的需求。但还需要一些假设来支撑理由,(1)网络民意代表了多数网民的意见,(2)多数网民是全体公民的代表性抽样。
  3. 换位思考:站在与对方一致或相反的立场,寻找其潜在逻辑。
  4. 思考是否有其他可替代的方法,能更好地替代理由所论证的好处:高房价有助于调节住房需求,但是保障性住房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多数人群的住房需求。
  5. 不完全成立的理由不能成为假设。
 
  • 对个人的启示

本章以较大篇幅介绍寻找假设的线索和技巧,其实最大的启示就是,在自己表达观点的时候,要注意尽可能明显地展示自己的潜在假设,把逻辑推理过程完整再现,方便受众全面、深入了解你的逻辑线条。

 
4、推理中的主要谬误

所谓谬误(fallacies),就是作者在推理过程中,有意识使用的一些逻辑技巧,用以增强其说服力,促使我们接受其结论。看穿谬误,才能不被忽悠。

从理论上来讲,谬误主要有三种类型:

  1. 需要反科学或明显错误的假设来支持:“信法轮,得永生(假设:人可以长生不老)”。
  2. 混淆视听,把与结论无关的信息与结论强行联系:“我觉得张艺谋特拽,所以我不看他的电影”。
  3. 看似为结论找证据,但证据是以结论成立为前提的:“她能入职肯定是被潜规则了,因为潜规则无处不在”。
 
5、主要的谬误集锦

作者同样列举了13种常见的推理谬误。一大波谬误来袭,小心被戳中:

1.人身攻击谬误:不解释原因,不反驳对方的理由,而是直接人身攻击或侮辱对方。

“王X就是一个富二代,说话不过脑子”

“他就是一个愤青,你怎么能听他的”

2.滑坡推理谬误:如果某事情发生,那么与之相关(即使没有因果联系)的很多事情也会发生。

“如果政府着力下调房价,那么实体经济就会受到重创,社会动荡就会爆发”

“如果近代不抵抗外国侵略,中国再做300年殖民地,就能实现真正的历史变革”

“来的时候还好好的,为什么到了医院就不行了”

3.苛求完美谬误:如果某种措施不能彻底解决一个问题,那么这种方法就不可取。

“即使下调房价,还是有很多人买不起房子,所以下调房价的措施根本没必要”

“建造航母不能解决南海争端,所以没必要劳民伤财”

4.移花接木谬误:也就是偷换概念,利用词语的歧义,瞒天过海。

民主自由是普世价值,我们应该实行多党制和直选制(有没有普世价值?民主自由≠多党、直选)

“此轮的股市波动符合国际惯例,并非对散户割韭菜”(国际惯例是什么?)

“房价上涨是与国际接轨”(哪个国际?)

5.诉诸公众谬误:主观假设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这件事情就是对的。

“调查显示,学生都希望食堂饭菜降价,所以我们应该下调食堂的饭菜价格”

“我认为经理太没眼光,我们团队个个都是功臣,为什么不涨薪?”(自认是功臣≠实际做贡献)

6.诉诸假权威谬误:过分夸大权威人士的全能性,利用A领域的专家来确证B领域的观点。

“专家表示,高房价的推手是丈母娘,地产商是无辜的”(专家,还是砖家?)

“教授认为,高额学费要比减免学费更能帮助贫困学生,所以学费应该上涨”

7.诉诸情感谬误:通过有意识操控听众的感情(代替理性论证)来增加认同,减少说服难度。

“爱国主义是洗脑教育,会让人失去自由意志”(洗脑,引发恐惧情绪,其实子虚乌有)

“如果你不相信神的全知全能,你将坠入地狱受尽折磨”

8.砍稻草人谬误:故意曲解对方的观点,制造并批判对方并不支持的观点。

“你这么替朝鲜说话,为什么不移民去朝鲜?去帮助朝鲜人民”

“我将来不准备要孩子”

“你怎么能这么自私呢,只顾着自己享受”

9.两难困境谬误:故意制造逻辑上的两难境地,不管现实的可能性。

“你们这个年纪啊,就是爱乱花钱,就算给你们每月五千你们也攒不下钱来,所以每月二千五就够了”(假设:年轻人只知道领工资和花钱,所以……)

 “这里这么多人,为什么他不欺负别人,非要欺负你?”(逻辑假设是:只能被欺负,不是他就是你)

10.乱贴标签谬误:如果能发明一个名词来命名,约等于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个事件。

“他为什么总是关心时事政治?——他就是一个‘愤青’”

“她为什么总是闷闷不乐?肯定是得了抑郁症”

11.光环效应谬误:通过积极词汇,促使听众将论证与积极情感产生联系,降低心理防御,增加接受结论的概率。

“微博大V们有这么多的粉丝和拥趸,监督政府,宣扬公平民主,我们应该支持他们”

12.转移话题谬误:提出一个逻辑上不相关的话题,偷梁换柱,转移对话的焦点。

——“你怎么又迟到了?” 

——“为什么你总是针对我”

13.循环论证谬误:把论点/题转换表述方式,作为论证的理由再次登场。

 “我喜欢《奇葩说》这档节目,因为他们的辩论和论证都很特别“

 
6、练习题

试着找出作者所做的重要假设。

记住,首先要确定结论和理由。

(习题来源于《学会提问》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

 

美国大学生联谊会因为以大欺小和胡乱聚会而变得声名狼藉,但是加入这类组织还是有很多好处的,会让你认真考虑宣誓入会的必要性。比如,其中一个好处就是让你有机会和真正的好兄弟好姐妹建立联系,结交到一生的至交好友。还有个相当的好处就是建立社交网络。毕业后找工作,大多数人都发现前途并不是由自己知道些什么来决定,而是由自己认识些什么人来决定的。加入女生联谊会或者兄弟会,你就有机会融入专业人士的庞大网络。还有个好处就是锻炼自己胜任领导角色的能力,这样你今后在工作中就有能力与别人竞争,因为兄弟会和女生联谊会经常组织各种活动,例如晚餐会或其他聚会。最后,加入联谊会让你有很多机会一边寻欢作乐,一边进行社交,成为无数人的好朋友。你的大学年华应该丰富多彩,而不仅仅是上课和学习,它应该是你一生光阴中的金色时光。

 

 

结论:大学生应该考虑加入联谊会。

支撑理由:

(1)学生可以建立自己和他人间的坚强联系纽带。

(2)与他人交往有助于建立人际关系网,对今后求职有帮助。

(3)联谊会活动锻炼了人的领导才能。

(4)联谊会促进了社交活动,同时还能让人寻欢作乐。

是什么将这些理由和结论联系起来?有没有可能它们都正确,但是并不能证实这个结论?价值取向是必需的联系,一个假设的价值取向是归属感和找乐子比自律和学业成绩优异更重要,因此将理由和结论联系起来。另一个有争议的描述性假设也将理由与结论联系在一起:联谊会的好处并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例如学校社团和组织。有没有什么想法是想当然的,但对我们接受任何一个理由的真相都非常有必要?第一个理由只有未来的老板把大学生联谊会当成个人履历的一部分时才可以成立。例如,也有可能很多老板把这种经历看成缺少独立性、严肃性和积极性的一个标志。


 

 
Day4
1、为什么相信证据
“检验证据部分”包括了“证据的可信度多大”(第七章、第八章)、“有没有替代性原因”(第九章),“数据有没有欺骗性”(第十章)、“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第十一章)
 
证据是指“对方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者捍卫某一事实断言(包括描述性结论、用来证实结论的理由、描述性假设)的可靠性”。
 
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如何判断证据的真实性是批判性思维必须面对的问题。
 
2、证据的效力如何
(1)8种证据的效力
  • 事实断言可靠吗
        事实断言就是我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观点(比如俯卧撑能够锻炼肌肉),需要一定的证据来证实可靠与否,要看证据的效力(说服力)如何。
  • 直觉作为证据可靠吗
        直觉就是我们在给出证据时,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却不能用语言说出理由,“第六感”“我相信是真的”“我的感觉是”
  • 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可靠吗
        个人经历即根据自身(或少数人)的既往记忆和认识水平,推论整体,为当前的事实断言提供证据。例如:“以我的经验,开车不系安全带也没问题”。记忆错构,人生经验的有限性,都大大降低了个人经历作为证据的可靠性。
  • 典型案例作为证据可靠吗
        通过对某个或者某几个另类事件进行描述,以此为证据支持结论。例如:“近期朝阳区群众举报了多起涉毒案件,说明朝阳区群众比海淀区群众更有侦查能力”。面对典型案例类的证据,试着找出反面案例,是不错的破解办法。
  • 当事人证词作为证据可靠吗
        对某一事物或者事件有亲身经历的人群给出的经验之谈,经常为广告、商业宣传所利用。比如书籍的推荐语、瘦身广告的现身说法等。此类证据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作假。需要结合当事人的个人信息(个人兴趣、价值观、利益立场等)。再者需要考虑当事人的心理因素:比如选择性坦白(真话不全说)、个人利益相关(三鹿奶粉的众多代言人)、个体差异性(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影评)以及外貌(有的人可以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 专家意见可靠吗
        专家也是人,有自己的个人需求、价值预设、普遍信念、意识形态等,也可能犯错,其知识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例如:爱迪生曾经说过“交流电没有市场”,就是一种明显的误判。面对专家意见,最好能分析下专家作为个人的背景信息,反思“为什么要相信这个权威?”
  • 引用套引用可靠吗
        如果对方举出的证据是“某专家说”“一项研究认为”,此时,需要举证方给出更多的原始证据。
 
(2)不同来源的证据效力如何
  • 个人观察作为证据可靠吗
        个人观察是一种有价值的证据,也是科学研究和日常推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要注意“以偏概全”的问题。同时要注意,观察者在观察之前,没有特定的心理待见和价值偏见,这样观察到的现象才是最为真实、还原的。
  • 研究报告作为证据可靠吗
        研究报告是基于大量的观察资料,可重复验证、并且可信度较高的一类证据。科学的研究报告在所有证据中权重较高。

研究报告主要的特点是:

  1. 对外公开,可重复验证:师范类院校的女生多于男生。
  2. 能够人为操控,具有一定的外部适用性:“捐赠游戏”证实,赠予他人能够增加个人幸福感。
  3. 具有精确的概念定义:“第二宇宙速度(在物理实验中)的大小为11.2km/s”。

研究结果能采用吗?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包括:

1.研究质量的高低:核心期刊上刊载的研究要比科普读物上的研究更精确;提供细节的研究更可靠;

2.研究成果之间常常会互相矛盾:杀虫剂DDT最早发明时,被认为是对人体无毒无害的;

3.研究结果可以有多种解释,也可以证明多种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准确地说应该是“研究者认为其研究结果表明了……”;

4.研究人员也有心理期待、主观预判和现实需求:转基因的科研人员,可能隐瞒一些不利于项目申请的数据;

5.引用者可能歪曲或者简化结论:“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奋斗自勉》),“奋”字悄悄地没有了;

6.研究结论具有时效性:冥王星被开除出“九大行星”;

7.基于假设情境的科研未必能够揭示现实情况:用巧克力模拟人们的进食情况,不一定能代表人群的实际卡路里摄入;

8.研究人员的个人利益背景:全球变暖的科研定论,由多位政府资助的科学家提出,或许是发达国家政府的授意。

(3)通过样本估计总体&类比证据

 

  • 样本能够代表整体吗?

通过样本估计总体,需要保证样本数量、覆盖范围和随机抽取原则,才能保证其可靠性:

1.抽样数量要合适:针对全国性的大范围调查,至少要保证2000~3000的样本量;

2.抽样范围要有多样性:调查消费水平,不能只关注高收入群体;

3.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随机性能够减少抽样偏差;

如果不能满足以上条件,样本的研究结果很有可能会过度概括总体的情况。

  • 调查和问卷的回答真实吗

调查和问卷作为调查手段,也有不小的软肋,主要包括:

1.作答不认真:

2.调查问题设置不合理,表述不清楚:“你觉得年轻人(歧义:80后还是90后?)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3.调查问题导致的措辞偏见和语境偏见:“你如何看待问题青少年的再教育培训?”

  • 类比作为证据可靠吗

类比,就是用熟悉的事物来解释不熟悉的事物,潜在的假设是“两样东西如果在一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他们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有相似之处”。例如,就像练习盖世神功需要武功秘籍和刻苦练功一样,学会批判性思维,也需要阅读《学会提问》并且常学常用。

类比作为证据,也有质量高低之分。也有可能出现错误类比的谬误,比如:

如果一锅粥掉进一粒老鼠屎,你会怎么办?对,赶紧把它扔出去,所以我们也要把调皮捣蛋的学生开除出去……(总算知道老师眼中的我是啥了)

 
3、有多少可替代原因
第七、八章中,作者从证据来源分析对方的证据是否可靠,在第九章中,从证据的可替代性来分析对方证据是否可靠。某一证据的可替代性越强,其可信度就越弱。
 
4、筛选真正的原因
  • 相关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在寻找证据时,容易错误地把原因和结果混同研究,或者没有认识到二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举个例子:

 “常吃海参智商也比较高”,只能说明吃海参和智商正相关,但是不代表吃海参智商能变高。还有可能是,吃海参的人经济条件比较好,受教育水平高,所以智商测试得分高。

再者,“游泳死亡人数越多,冰淇淋也卖得越多”,不能说吃冰激凌会增加游泳死亡的风险。这是因为忽视了共同原因,也就是气温升高。

  •  “在此之后”≠“因为这个”

仅仅是因为A在B之后,我们就认为B是A引起的(这就犯了事后归因缪误)。但是我们要知道时间上的相继性≠逻辑上的因果性。

举个例子,我们每天都会感到饥饿,也会吃饭,吃饭之后第二天还是会饿。我们可以说“吃饭是因为饿”,但是不能说“饿是因为吃饭”。

  • 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有时,为了简化思考,缩短动脑思考的过程,我们倾向于对所发生的事件给出一个方便的解释。但是众多情况下,每个问题的解释不止有一个。

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受到内外因共同的作用影响。一种常见的偏见是基本归因错误,也就是说,我们在解释对方的行为时,往往会高估个人的主观性,而忽略了环境的影响。例如,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结果表明,即使善与恶这样近乎本质的道德,也会因情景产生巨大的转变。

因此,解释问题时,最好能把整个事件的利益相关方都考虑入内,这样才能找到真正较为合理的原因。

  • 哪个原因更合理

在比较可能的替代原因时,有一些标准可以作为参考,较好的原因有以下特点:

1.逻辑上的合理性;

2.与现有知识体系的一致性;

3.解释或预测事件的成功率。

 
5、练习题

(习题来源于《学会提问》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

评价下列文章中的证据:

为什么法律系的学生参加难度极大的考试不允许使用手提电脑?律师都能使用电脑来查阅棘手案件的相关信息啊。

 

  • 给个提示

结论:参加考试的学生应该能使用手提电脑。

理由:学生参加有难度的考试用手提电脑找答案,就像律师可以用手提电脑寻找不同案件的答案一样。

首先我们要注意这个推理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我们较熟悉的情况是,律师用电脑帮助他们处理棘手的案子,这被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件在某种程度上与之有些类似的事件:两种情况都涉及使用手提电脑查找难题的答案。但是,其中有个极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参加考试的学生正在被测试他们本该不借助任何外部帮助而能顺利掌握的那些知识,这个差异足以让我们舍弃这个用来证明结论的类比。

 
Day5
1、数据的欺骗性
  • 不明来历和带有偏见的数据
        例如:“40%的大学生患有抑郁症”,“保守估计,大跃进期间至少饿死3000万人”。这样的论述作为一种数据论证存在很大的问题:数据是如何采集的?出处和来源在哪里?是否是作者主观臆造的?
没有权威的出处,数据只是数字,不是证据。
  • 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算术平均数:所有数值相加后除以相加的数值个数
        中位数:所有的数值从高到低排列然后找到位于最中间的数值
        众数:计算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然后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中位数和众数更符合实际感受,算术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于是在日常统计中,为了使某一类数据看起来更高或更低,常用算术平均数作为统计指标。
如:统计某地产公司的工资水平增幅时,利用算术平均,能得出工资普遍上涨的假象,还能掩盖个人收入天壤之别的现实。(可能只是高管工资翻倍,其他人工资原地踏步)。
  • 把一个结论改头换面包装成另一个结论
        用不相关的数据证明结论,用无辜的数据为倾向的结论洗地。例如:某减肥产品,100名实验志愿者中,只有6名有副作用,所以,94%的人在服用该减肥产品后会有效果。?在于没有副作用不等于有减肥效果,数据与结论无关。
  • 省略数据也是欺骗
        例如:
某洗涤剂广告“去污效果增强10%”,这个增强是与上一代产品对比,还是与纯水对比?
目前深圳在禁摩禁电,理由是“致死事故中超过30%是电动车”,但是官方并未提供数据,近三成的事故中,事故责任方主要是机动车违规驾驶。
 
针对数据作假问题贴心建议:
(1)尽量找出数据来源的背景信息
(2)确认平均值的类型
(3)注意对方用无辜的数据为自己的观点洗地
(4)判断并寻找缺失的信息
 
2、不完善的推理
在接受对方的观点前,应该警惕对方是否省略掉了一些影响推理结论的关键信息。导致不完整推理的原因主要包括:

1.受制于时间条件,每个人都无法完全展现自己的理由;

2.人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长时间的说服过程,听众可能漏掉关键信息;

3.持论者的认识水平有限,很难完全接近真理;

4.持论者和听众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他们的推理会受到不同假设的引导,而这些假设完全不同;

5.持论者有意为之,故意蒙骗听众。

 
3、信息缺失
  • 识别省略信息的线索
        

作者总结了一些识别省略信息的线索,包括:

6.有意省略掉的结果:这样政策的长期效果是什么?

1.缺少相应的反驳论证:为什么没有列举反对的观点?

2.概念的定义不完整。

3.价值观或者评判视角不全面:为什么没有列举受害者的证词?

4.推理的程序细节:数据从哪个样本得出?调查问卷的题目如何设置?

5.遗漏的数据图表:为什么只选取了高收入群体的家庭收入数据?

  • 考虑是否有负面效果

还有一种常见的省略类型,就是省略某一事件或者举措的潜在负面效果。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烟草广告,最早的烟草广告,并没有标注“吸烟有害健康”这一提醒,隐瞒可能的负面效果。

包括现在沸沸扬扬的转基因食品,专家一直声称无害,或许也掩盖了“小白鼠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罹患癌症风险增加”的负面效果。

4、各种假设和多种结论
事实上,从一套理由和证据中,能够推断出多个备选结论,而且都满足因果关系。批判性思维需要我们在众多的备选结论中,寻找最合乎情理的结论。
人的认知模式千差万别,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例如:中央大力反腐,作为局外人,人民群众喜大普奔,但作为问题官员可能认为这是断己活路。
  • 二分式思维方法

在多数问题上,很难通过简单的“是”或者“非”来回答。二分法没有考虑问题存在的边界条件,试图用僵化固定的方式,来解读变化的世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都需要考虑“这取决于……”。在“是”与“否”之间,还存在多种过渡性答案。记住,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还有多样的色彩。

举个例子:“中国应不应该逐步增加对落后国家的援助?”除了“应该”与“不应该”两种答案,还有许多过渡性的答案:

应该,当物质援助能够换来经济支持时;

应该,当物质援助能够促进经济往来时;

不应该,当物质援助引发国际冲突时。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面对相同的理由,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假设,多思考“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为什么”等问题来提供限制语境,罗列多个结论,寻找和筛选更适合的结论

5、寻找最合乎情理的结论
  • 某个条件下才合理的结论

也就是说,通过创造条件句(如果……),提出特有的假设,进而得出特定假设下的特定结论。举个例子,“如果夫妻双方能够互相尊重彼此的差异”那么,离婚的人数或许会下降很多。

  •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可能结论

除了根据多样的假设,得出多样的结论,我们还可以通过“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提出更多的结论。将一个二分式思维的封闭式问题,变为一个开放式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是否应该保护年轻人禁止婚前性行为?”基于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该命题可以转化为“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保护年轻人禁止婚前性行为?”

寻找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让论证得出更多的结论。

  • 让思维更加灵活

为了寻找多个结论,我们还可以依靠周围人,求助于师长,与同伴探讨,集思广益。而且,往往权威的意见更能推翻或支持某一类结论。所以,更多的结论,能提供我们更多可能的自由选择,寻找最科学最贴切的真理。

 
6、练习题

  (习题来源于《学会提问》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

请找出以下每个论证中可以从其理由得出的不同结论。

第一篇:

为大量的食客提供伙食并不是件容易事,但是学校食堂应该尽量满足不同口味的人的饮食需求,整座校园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抱怨,不仅抱怨食堂饭菜的质量,而且抱怨食堂饭菜千篇一律无可选择。其实食堂所需做的只是提供种类繁多的饭菜来取悦更多的学生而已,这样就能让更多的学生选择在食堂就餐,而不用去校外觅食。学校后勤服务每天没有提供种类丰富的伙食选择,就是没有尽到为学生服务的职责。

 

第二篇:

我从来就没有做过那样强悍的跑步者,但是,当我购买了这双新的水星牌训练鞋,我的跑步能力大大提升了。现在我能跑得更快更久,跑过以后脚跟也不那样疼痛了。《跑步者文摘》(Runnner`s Digest)也说水星牌运动鞋是市面上最好的运动鞋之一。所以,想要跑步的人都应该买一双水星牌运动鞋。

提示:

 

第一篇

结论:学校食堂没有正确履行为学生提供食品的职责。

理由:

(1)学生对饭菜质量非常不满。

(2)每天提供的饭菜选择范围有限。

(3)更多选择会让学生心情舒畅,让他们愿意留在学校用餐。

要致力于发展这项批判性思考的技能,我们首先需要假设其理由站得住脚。如果我们接受这些理由,认为他们都很可靠,那么我们也能合情合理地推断出下面这个结论:

如果食堂服务的目标是提供种类繁多的饭菜,同时还确保每天用餐结束后浪费的饭菜最小化,那么他们目前为学生提供的饭菜选择就并没有让学生失望。

如果食堂的目标是让校园饭菜的价格维持在最低水平,而提供一份丰富的菜单会导致饭菜价格上涨,他们对学生就不算没有尽职尽责。

注意,和原始结论中食堂所受到的负面描述相比,备选结论将食堂置于完全不同的评价中。

 

第二篇

结论:所有想要跑步的人都应该购买水星牌运动鞋。

理由:

(1)作者购买了水星牌运动鞋以后,他的跑步时间大大增加了。

(2)《跑步者文摘》说水星牌运动鞋是市面上最好的运动鞋之一。

首先注意“所有的”这个词显示出作者可能存在过度概括,需要加上限定词。

基于这些理由,我们可以得出好几个合理的结论:

(1)和作者情况差不多的跑步者应该考虑购买水星牌运动鞋。

(2)如果一个人买得起水星牌运动鞋的话,那么对那些想要跑得更快更久的人而言水星牌运动鞋是个很棒的选择。

(3)如果一个跑步者对他现在训练时穿的运动鞋不满意,那么购买水星牌运动鞋很可能可以提高他的跑步效果。


 

 

学会提问(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

标签:制造   查找   替换   展现自己   升级   查表   之间   科研   img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maxiaomei/p/6485990.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