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路由器基础配置 --------------------------
-------------------------------------------------------------------------------------------
路由器配置信息的来源:
Console Port:通过蓝色线缆连接配置,一头通过串口连接路由器,一头链接主机上的串口,用户终端配置。
Auxiliary Port:远程配置辅助接口,在Console旁边,连接猫mode,不常用。
TFTP PC or Unix server:用于路由器升级或备份维护。
Telnet:远程终端配置。
Web or network management Server:通过web进行配置。
路由器系统主要分为:用户模式和特权模式。
1.路由器启动,初始化自检,启动操作系统,检测是否有配置文件,有 按照配置文件进行工作,没有 自动进入Setup对话配置或直接进入用户模式。
2.如果没有配置文件,首先询问是否进入Setup初始化全局参数配置,no 不初始化配置, yes 按照机器提示进行初始化全局参数配置。
3.一般选择no 不配置,然后直接进入用户模式。
-------------------------------------------------------------------------------------------
如果选择yes进行Setup提示对话配置模式:(不推荐进行Setup初始化全局参数配置)
A.Setup:初始化全局参数
Enter host name[Route]:问你取什么名字
Enter anable secret:给特权模式加密(安全的使能密钥)
Enter able password:明文加密(使能密钥)
上面2个密码不能相同,如果设定了Enable sectet密钥的话,enbale password就没有什么用了。
Enter virtual terminal password:超级终端加密
B.Setup:初始化协议配置(主要询问启动那些协议)
yes:启动协议 no:不启动协议
C:Setup:接口参数
Configure IP on this interface:是否需要配置ip等信息
IP address for this inteface:ip地址
Subnet mask for this inteface[255.0.0.0]:子网掩码
D:Setup:查看配置和如何使用修改后的配置
Rnter your selection[2]:选择选项,选2则保存配置。
2.Save this configuration to nvram and exit。
-------------------------------------------------------------------------------------------
如果选择no不进行Setup配置,直接进入用户模式:
A:登录路由器(此时为用户模式)
enable:从用户模式 > 进入特权模式 #
disable:从特权模式 # 退出到用户模式 >
logout:推出登录
1.如何区分用户模式和特权模式?
用户模式:命令行前面是 > 号
特权模式:命令行前面是 # 号
2.如何查看用户模式和特权模式可以使用那些命令?
直接输入 ?
3.用户模式能用的命令很少,因此基本不使用用户模式,一般直接enbale进入特权模式进行操作。
4.命令不用全部拼写出来,只要不混肴。如果忘记命令字符,可以使用TAB键进行命令的补全操作。
5.只用进入特权模式才能进行路由器的配置、修改、保存、删除、清空等一系列操作。
B.路由器CLI命令行帮助工具:
基于上下文的帮助:提供命令列表及命令的相关参数和子命令。
控制台错误消息:如果输入的命令不正确,就提示你错在哪,并提示你改正。
缓存历史命令:可以查看以前输入的历史命令.对复杂的命令尤其有效,可以省去很多重复输入命令的 麻烦。
show history:显示过去缓存区的命令,默认10条
history size line:永久地设置历史缓存区的尺寸(该命令需要在配置模式下才有效)。
show version:查询版本
C:如何显示配置信息:
1.RAM(随机访问内存):主要保存当前运行的配置文件、路由表、其他的表和数据包缓冲区的信息,重启或断电会丢失的。
2.Cisco IOS软件一般在主内存中运行。
3,NVRM(非易失性RAM)保存用于存储系统的启动配置文件,断电不会丢失。
4.配置文件夹保存在NVRAM中。
show running-config:查看RAM中的信息。
show startup-config:查看NVRAM中的信息。(如果显示路由器有不同的名字,说明以前有人对路由器进行过配置。)
hostname:给路由器重新取名
copy running-config startup-config:将内存信息拷贝到闪存中,也就是保存配置信息。
-------------------------------------------------------------------------------------------
--------------------------------- 交换机基础配置 --------------------------
-------------------------------------------------------------------------------------------
交换机启动过程和路由一样,也是先询问是否进入Setup配置.
-------------------------------------------------------------------------------------------
如果选择yes,则Setup配置过程和路由器差不多。
-------------------------------------------------------------------------------------------
如果选择no 直接进入用户模式,交换机此时都叫Switch,路由器的都叫Router。
注意:交换机和路由器一样都有用户模式和特权模式,区分用户模式和特权模式方法一样。
命令行前面是【 router/switch> 】符号为用户模式,【 router/switch# 】为特权模式。
只有进用户模式才能进入特权模式,进入特权模式才能进全局配置模式【router/switch(config)# 】,进入全局配置模式才能进入具体的接口配置模式【router/switch(config-if)# 】
启动过程和路由器差不多:
1.自检
2.检查操作系统
2.检查配置文件
重点1:交换机上面的LEDs灯。
System LED:系统运行的灯。(一闪一闪说明IOS丢失)
Port Mode LEDs:端口模式的灯。
Redundant Power Supply LED:双电源冗余的灯。
Mode Button:模式按钮(密码恢复)。
Port Status LEDs:端口状态灯。(1.在转换数据时,不停的闪。2.灯都亮了(不管有没有接入线路也不管端口下面是否有流量),说明受到广播风暴的干扰,而且都在拼命的闪。3.如果交换机上只插了2根线,这2根下的LED灯长期的亮,说明交换机已经死机了4.如果交换机启动完后,灯长亮,说明接口已经损坏了)
重点2:启动时,所有端口的LED变为绿色。
进行POST程序测试,相应接口的LED逐一变灭。
如果有POST程序检测失败,相应的LED变为橙色。
如果有POST检测错误发生,系统LED也呈现橙色。
如果所有测试全部通过,则POST完成。
一旦POST完成,则所有端口的LED闪一下,然后全部变为OFF状态。
注意:如果IOS系统丢失或处于交换机监控模式时,则所有端口LED全都变为绿色,并且指示灯不断闪烁。
A:给交换机取名
hostname:给交换机取名
B:交换机配置
configure terminal:进入全局配置模式
interface e0/1:进入接口配置模式
1.如何区分全局模式和接口模式?
全局模式:明天行前面括号内容为:(config)。
接口模式:命令行前面括号内容为:(config-if)
C:给交换机配置IP地址(配置在VLAN的接口下svi交换虚接口下,而不是物理接口因为交换是二层设备,没有三层地址的功能,配ip地址是为了管理。配网管也是方便管理)
ip address {ip address}{mask}:ip address ip 子网掩码
D:配置交换机(缺省)网关
ip default-gateway{ip address}:ip地址
E:show命令
show version:显示系统配置,包括:硬件、软件版本、配置文件的名字和来源以及启动的镜像文件(IOS)的名字和来源。
show running-configutation:显示存储在RAM中的活跃的配置文件,它不能删除。
show interfaces types/numbers:显示交换机所有接口的统计信息。
show ip:显示交换机的管理ip地址、子网掩码、缺省网管
---------------------------------------------------------------------------------
本文出自 “UnixCool”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unixcool.blog.51cto.com/12736516/1912277
原文地址:http://unixcool.blog.51cto.com/12736516/191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