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鲁迅先生 不同 时间 自己的 方法 风景 区分 人生路 经历
当年读鲁迅小说《故乡》的时候,对最后一段话一直似懂非懂,只是觉得颇有道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为什么成功学、鸡汤文害人?我以前也没想明白,现在懂了:错不在动机,动机原本是好的,不过是想激励人前进罢了。错在方法上,错在试图拿别人的成功制造自己的满足,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一个人浸淫其中日久,只会变得毫无行动力,成为整天念叨远大理想的犬儒主义者,惭愧地说,我本人就是其中一员。但我们不能怪鸡汤,因为鸡汤不是别人端到我们面前的,是我们自己精神空虚、双手怠惰却又渴望成功的感觉,主动跑去吸食这精神鸦片。
我试图用一个小故事来解释鲁迅先生话里的深意。
无论是谁,对人类而言,愿意走向远方,为的是在人生路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因实现方式的不同分化出了两种人,一种人埋头苦干,披荆斩棘,虽然艰苦而且走过的路弯弯曲曲,并没有什么值得吹嘘的经历,但也凭努力收获了路上的些许风景,生活总是向上的。另一种人不喜欢走路,他嫌走路太慢,他喜欢在原地踩着石头望远方,站得高望得远,他很快知道了世上有如许多震撼的、感人的、深刻的事情,知道了那些伟大人物精彩的人生足迹,因此聊天的时候侃侃而谈,显得很有智慧,周围的人纷纷称赞他有见识,他便在这种望远中得到了满足。甚至于他愈望远,愈离不开望远,因为每当天黑的时候他爬下岩石去睡觉时,发现周围还是一片荒芜,到处是泥泞和荆棘,他既无拓荒的经验,又落后于那些平时不如他聪明有远见的第一种人,也就愈发懒得动手去开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对第一种人来说,他埋头走路,不爱望远,不知道正确的大方向,因而有时会走弯路,有时走进山谷,绕着绕着也许会出不来,但他走过的地方多了,就知道哪里有吃的,哪里适合睡觉,至少不会饿死冻死。又因他不知道世上还有其他更好的去处,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也过得怡然自得。
对第二种人来说,他沉浸在别人的故事里,他经历大喜大悲,领悟深刻的道理,但这些从来都不属于他自己,他得到的永远只是故事。吃完了父母存在脚下的干粮,他只有面临挨饿的命运,而或他为肚子着想,不得不再从头学一点拓荒的技巧,然而但凡他暂时填饱了肚子,便忍不住想放下锄头再去登高望远:因为自己如此微小的一点成就感根本不足以调动兴奋点,他只有看别人履及那名山大川,内心里想着自己未来也可如此,才足以忍受枯燥的开垦。然而这只会是一个无底洞,每一次望远都在侵吞他的时间、他的成就感,最后他就如同那吸食毒品的瘾君子,要么靠鸡汤来欺骗自己,要么靠游戏来打发时间逃避现实。
我相信,看到这个故事的大部分人都不是这两种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善于把握分寸的人能适时地远望,同时在脚踏实地中积蓄自己的力量,因此他们的生活必然是成功和幸福的。
同样道理,在客观的人眼中,鸡汤文并非生来就十恶不赦,只是要区分它的作用群体,对第一种人是可口的点心,对第二种人却可能是致命的毒药。
那么希望呢?对第一种人,无所谓有,对第二种人,无所谓无。希望从来不是想出来的,是双手挣来的,幻想家们设想了一切,却害怕现实的残酷,鲁迅们从不抱虚妄的幻想,只是在绝望中前行,行的时间长了,希望也便有了。
我想,这就是生活的公平。
标签:鲁迅先生 不同 时间 自己的 方法 风景 区分 人生路 经历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eanchang93/p/667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