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ext 有道 cstyle png 执行 border business load 坐标
站在空无一人略有冷意的街头,突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就是传说中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淮北?咦,我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作为一个只经历过失败的技术人,我开始思考过去没想明白的,那些技术之外的事情。
对于一家做to B的IT创业公司来说,摆在创始人面前的第一道选择题就是做产品还是服务。
无论如何,这对创始人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做产品,投入周期长,产品定位一旦出错就可能面临失败
做服务,风险低,快速直接,但业务无法大规模复制,也没有技术壁垒,容易面临同质化竞争
最近我的一个朋友遇到了公司成长的烦恼:纯服务型的创业公司虽然稳步向前,但营收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我画了一个象限图来更形象地表达这种困境。何解?
Tim Berry是Palo Alto软件公司的创始人,也是大名鼎鼎的Borland(Tubro C 还记得嘛?)联合创始人,同时他也是一名以擅长制定商业计划而著名的专家。
在他的《The Business Planning》一书中提到了创业的要旨之一是理解风险,他给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创业公司模型用于举例,给出了其净利和时间两者间的变化曲线。
其中纵坐标轴是收入与开支的总和,横坐标轴是时间线。
可以很明显地得出以下结论:
成功的服务型公司,风险小,净利低(相比产品),增长较缓
成功的产品型公司,风险高,投入周期长,扭点靠后,最终会迎来爆发期
失败的产品型公司,风险高,投入周期长,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那么就做一家成功的公司,而且是产品型公司。可这谈何容易!
创业公司的难点之一在于它的试错机会很少,虽然to B的公司远不如to C市场那么残酷,在消费级市场里,即使是巨头,在重大战略上只要错一次基本已经预示着胜败已定。
而toB公司只要每错一次,就离成功远了一大步,就会被后面的竞争对手追赶,然后被对手赶超,然后就从曾要做市场第一的雄心变成了只为了活下去的无奈。
所以业界流行这么一句话:快速试错要尽量减少投入,缩短周期,花更多的精力去找方向。
那么带着这句话的心境下,再来看前面的那张图:
第一根纵线:成功的产品型公司,在扭点到来之前,其实和失败的产品型公司营收曲线基本是咬合的,创始人动摇了,怀疑方向可能走错了,于是改变了产品形态或者干脆放弃了产品做起了服务
第二根纵线:失败的产品型公司,随着营收的逐步增长,一直坚信扭点终会到来,没有及时意识到其实是方向错了
第三根纵线:成功的服务型公司,为了提升公司的营收,决定立刻转型做产品
所以,这就是创业公司的困境,若想要获得成功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经验和眼界,还要具备强大的内心,才能面对绝望和失望。
无论是成功的技术型还是成功的服务型公司,都需要有其独特的竞争力。有人说商业模式,有人说风口,有人说技术,有人说人才,有人说制度和执行力...
看似从每个角度说都有道理,但这决定了一家公司潜移默化的意识:什么会被尊重,什么会被看轻?
记得五月初,正是迷茫的一天,下了班后我拉着几个朋友出去吃饭。
在等菜的闲聊期间,W君就问我:你觉得一家公司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啊?
我没有思索道:当然是在座的各位了。
一家创业公司的成功取决于一个有合力的成长型团队,而非个体。
无论这家公司一时走错了方向还是在等待扭亏为盈的漫长前夜,只要团队还在,希望就不会磨灭。
http://www.cnblogs.com/yuxc/p/6100149.html
标签:ext 有道 cstyle png 执行 border business load 坐标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oftidea/p/6826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