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输入输出格式 lag ++ 直线 aliyun 应该 log 题目 bsp
你有一条由N个红色的,白色的,或蓝色的珠子组成的项链(3<=N<=350),珠子是随意安排的。 这里是 n=29 的二个例子:
第一和第二个珠子在图片中已经被作记号。
图片 A 中的项链可以用下面的字符串表示:
brbrrrbbbrrrrrbrrbbrbbbbrrrrb
假如你要在一些点打破项链,展开成一条直线,然后从一端开始收集同颜色的珠子直到你遇到一个不同的颜色珠子,在另一端做同样的事(颜色可能与在这之前收集的不同)。 确定应该在哪里打破项链来收集到最大数目的珠子。
例如,在图片 A 中的项链中,在珠子 9 和珠子 10 或珠子 24 和珠子 25 之间打断项链可以收集到8个珠子。
白色珠子什么意思?
在一些项链中还包括白色的珠子(如图片B) 所示。
当收集珠子的时候,一个被遇到的白色珠子可以被当做红色也可以被当做蓝色。
表现含有白珠项链的字符串将会包括三个符号 r , b 和 w 。
写一个程序来确定从一条被给出的项链可以收集到的珠子最大数目。
第 1 行: N, 珠子的数目
第 2 行: 一串长度为N的字符串, 每个字符是 r , b 或 w。
输出格式:输出一行一个整数,表示从给出的项链中可以收集到的珠子的最大数量。
29 wwwbbrwrbrbrrbrbrwrwwrbwrwrrb
11
题目翻译来自NOCOW。
USACO Training Section 1.1
既然都是复制成两份来做
那我就来一发链表
记录好每一个点的位置,上一个点的位置,下一个点的位置(其中1和n点的位置需要特判)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环
然后遇到不一样的就搜索
注意最后的ans一定是<=n的需要特判,
第三个点比较坑爹,,也需要特判
1 #include<iostream> 2 #include<cstdio> 3 #include<cstring> 4 #include<cmath> 5 using namespace std; 6 char c; 7 int n; 8 struct node 9 { 10 int data; 11 int nxt; 12 int last; 13 int num; 14 }a[1001]; 15 int dfs1(int p) 16 { 17 int tot=1; 18 for(int i=a[p].last;i!=p;i=a[i].last) 19 { 20 if(a[i].data==a[p].data||a[i].data==3) 21 tot++; 22 else break; 23 } 24 return tot; 25 } 26 int dfs2(int p) 27 { 28 int tot=1; 29 for(int i=a[p].nxt;i!=p;i=a[i].nxt) 30 { 31 if(a[i].data==a[p].data||a[i].data==3||(i==a[p].nxt&&a[i].data!=a[p].data&&a[p].data==3)) 32 //第三个测试点比较坑爹 33 tot++; 34 else break; 35 } 36 return tot; 37 } 38 int main() 39 { 40 scanf("%d",&n); 41 for(int i=1;i<=n;i++) 42 { 43 cin>>c; 44 a[i].num=i; 45 if(i==1) 46 a[i].last=n; 47 else 48 a[i].last=i-1; 49 if(i==n) 50 a[i].nxt=1; 51 else 52 a[i].nxt=i+1; 53 if(c==‘r‘) 54 a[i].data=1;// 红色 55 else if(c==‘b‘) 56 a[i].data=2;// 蓝色 57 else if(c==‘w‘) 58 a[i].data=3;// 白色 59 } 60 int ans=-1; 61 int flag=0; 62 for(int i=1;i<=n;i++) 63 { 64 if(a[i].data!=a[a[i].nxt].data) 65 { 66 flag=1; 67 int now=dfs1(i); 68 now=now+dfs2(a[i].nxt); 69 ans=max(ans,now); 70 } 71 } 72 if(flag==0||ans>n)ans=n; 73 printf("%d",ans); 74 return 0; 75 }
P1203 [USACO1.1]坏掉的项链Broken Necklace
标签:输入输出格式 lag ++ 直线 aliyun 应该 log 题目 bsp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zwfymqz/p/686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