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思想 技术分享 http soft 理论 信息 ima 阶段 nts
这部分也许是数据预处理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
如何对数据降维是一个很有挑战,很有深度的话题,很多理论书本均有详细深入的讲解分析。
本文仅介绍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FA),并给出具体的实现步骤。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是一种分析、简化数据集的技术。
它把原始数据变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统中,使得任何数据投影的第一大方差在第一个坐标(第一主成分)上,第二大方差在第二个坐标(第二主成分)上,依次类推。主成分分析经常用减少数据集的维数,同时保持数据集的对方差贡献最大的特征。这是通过保留低阶主成分,忽略高阶主成分做到的。这样低阶成分往往能够保留住数据的最重要方面。但是在处理观测数目小于变量数目时无法发挥作用,例如基因数据。
第一步:载入所需包和测试集数据:
测试数据集内容大致如下:
第二步: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在该函数中,fa是指定分析类型为主成分,n.iter是指平行分析中模拟测试的迭代次数为100次。结果如下:
其中,蓝线为测试数据集中不同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折线图;红线为平行分析中模拟测试矩阵的不同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折线图。
可采用以下几个思路来确定主成分的具体个数:
1. 保留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个数
2. 根据图形弯曲的情况,选取图形变化最大处之上的特征值对应的主成分
3. 特征值大于模拟矩阵的平均特征值的主成分保留
根据这几个经验法则,可确定主成分的个数为1。
当然,有一个更简单的确定方法 -- 在你调用fa.parallel函数之后,系统shell端会告诉你建议的主成分个数:
第三步:提取主成分
其中,nfactors是指定提取的主成分的个数。
执行完毕后shell端打印如下信息:
这些信息中,最重要的是载荷矩阵,也就是上方列为h2,u2的那个矩阵。
我们只看PC1那一列(h2 u2先不去管它),当然如果你指定的主成分个数是2,那么就会有PC2,以此类推。而行代表的则是每个特征。矩阵的值,也即载荷矩阵的值是数据集协方差矩阵对应的特征向量,也即这个主成分在该特征中所占的比重。如果你了解后面要讲的因子分析,那么也许会对这个表述产生疑惑 - 这不和因子一模一样吗?
--- 答曰确实是的。主成分法本来就是选择因子的一种方法。事实上很多时候你也可以从载荷矩阵里观察得出主成分的现实意义。如果对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不满意,可以尝试进行各种旋转以调整各个主成分所占的比重,具体请查阅principal函数的rotate参数。
第四步:获取主成分得分
得到结果如下:
接下来就可以使用该主成分数据集了。
EFA的目标是通过发掘隐藏在数据下的一组较少的,更为基本的无法观测的变量,来解释一组可观测变量的相关性。这些虚拟的,无法观测的变量称作因子。(每个因子被认为可解释多个观测变量间共有的方差,也叫作公共因子)
模型的形式为:
Xi=a1F1+a2F2+……apFp+Ui
- Xi是第i个可观测变量(i=1,2,……k);
- Fj是公共因子(j=1,2,……p),并且p<k。
第一步:载入所需包和测试集数据:
第二步:确定因子个数
这次分析的输入是数据集的相关矩阵(当然你也可以像PCA中讲的那样使用原始数据集);n.obs是观测的样本数,这个参数只有在输入为协方差矩阵的时候需要;n.iter是指平行分析中模拟测试的迭代次数为100次,结果如下:
该图的具体含义参考PCA部分讲解,根据同样方法选择因子个数为2。
第三步:提取因子
函数中,nfactors为因子个数;fm为提取因子的各种方法,有最大似然法(ml),主轴迭代法(pa),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广义加权最小二乘法(gls)和最小残差法(minres)等等,本文不细细分析此部分,请自行参阅相关文档。
执行完毕后shell端打印如下信息:
这些信息中,最重要的是载荷矩阵,也就是上方列有h2,u2等的那个矩阵。
我们只看PA1和PA2这两列(h2 u2先不去管它),当然如果你指定的因子个数是3,那么就会有PA3,以此类推。而行代表的则是每个特征。矩阵的值,也即载荷矩阵的值是这个因子在该特征中所占的比重。
如果对因子分析的结果不满意,可以尝试进行各种旋转以调整各因子所占的比重,具体请查阅fa函数的rotate参数。
第四步:分析特征间的潜在关系:
该函数会图形化的显示载荷矩阵:
图中的散点表示各个特征,而横纵轴则表示各个特征中的两个因子的占比重。
还可以用下面这个函数,更为直观形象:
结果显示如下:
图中展示了各个因子在各个特征中的占比。此图可以很好地分析出因子的具体意义。
第五步:提取各个样本的因子得分
注意传递的数据必须是原数据集,如果传递进的是其协方差矩阵,那么这个得分值就没什么意义。
R语言的确方便的给出了很多算法的实现。然而,如果想要详细具体的知道如何调整参数,就必须要多去理解算法的思想,机制。
这种能力是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算法,慢慢积累的。
第七篇:数据预处理(四) - 数据归约(PCA/EFA为例)
标签:思想 技术分享 http soft 理论 信息 ima 阶段 nts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muchen/p/688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