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情况 接受 而且 想法 基本 感冒 运行 核心 sch
神病患者的病耻感是因为疾病受到的排斥和歧视的态度,其核心概念为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
调查对象是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重性精神病是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妄想性障碍等对患者生活影响比较大的精神障碍。结果显示,94%的调查对象听说过病耻感,94%的认为重性精神病会给患者带了病耻感,85%认为与重性精神病相关的不承认是很严重的问题,93%不同意“精神病治好了歧视就消失了”的说法,98%认为与重性精神病相关的病耻感来自社会,其次来自家庭45%,疾病本身44%,医院18%,医疗行为18%。35%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有时对精神病患者有歧视,1%的认为自己对精神病患者有歧视;48%认为精神病患者出现无法预料的冲动行为,17%认为重性精神病史的人不应该结婚,46%的认为有精神病史的人不应该生育;64%认为日常医疗行为不会给重性精神病患者带来病耻感,45%认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病医院基本上不受歧视;71%认为精神病患者在治疗中的感受或者看法很重要,25%总是和精神病患者协商治疗,9%认为自己的同事总是和精神病患者协商治疗。
结果协商,绝大部分精神科医生都意识病耻感是一个严重问题,对其概念,重要性,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和影响都有高度认识。这些体现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对患者人文关怀的进步,也和全世界范围内的反歧视运动密切相关。
国外研究证明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医疗行为是病耻感的重要来源,如:不谨慎地做出诊断,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对精神疾病预后的悲观态度,强制治疗,忽视患者权利等。本调查显示,大部分精神科医生认为日常医疗行为不会给患者带来病耻感,一半人认为患者在精神病医院基本上不受歧视,反映了精神科专业人员对医疗行为和病耻感的联系认识不够。同时,不少调查对象承认自己对精神病人有歧视,主要表现是对患者存在刻板印象,如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患者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冲动行为,不应该结婚,生育,不和患者协商治疗等,说明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虽然能够认识到反歧视和病耻感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仍然存在相当的歧视行为。国外也存在类似情况,如一半的精神科医生不告诉精神分裂症患者诊断,不和患者协商治疗。
目的: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治疗效果。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Schizophrenia,Affectivedisorder,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Nursing”,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精神病性,认知行为疗法″,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汉语。并阅读有关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排除重复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选取有关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康复治疗中应用的研究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8篇有关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研究,纳入12篇,其中有关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7篇,治疗精神分裂症继发抑郁3篇,治疗抑郁症2篇。资料综合:认知行为疗法建立在认知理论、学习理论基础上,导致一个人行为和情绪障碍的根本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一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通过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帮助患者自主思维,提高认知水平,改变极端信念,使患者发现、分析问题并鼓励其积极解决。在治疗中患者是叙述者、、学习者及学习过程的执行者,治疗师的任务是努力促使患者在抛弃以前想法的同时学会一种新的应对方式,采用问询、引导式教育和家庭作业等方法,洞察患者的意念和想法,鼓励其用做作业的方式强化治疗,重点不在于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本身,要使患者能够逐步修正其不合理的思维和理念,认识到自己的精神病症状,结合一定的行为训练,改变他们对客观事件的情绪及行为反应。认知行为疗法可能具有通过神经生物学机制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与其他常规或药物治疗相比,该疗法操作简便,节约时间,见效快,可减少复发次数,降低复发率。结论:认知行为疗法不但有重要的理论基础,还有科学的实施技术和技能,方法简便易操作,通过矫正精神病患者的思想、信念和态度,对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变精神病性思维有积极作用,且复发次数,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或药物治疗,有利于促进患者全面系统的恢复。…
精神疾病的认知过程
2012-09-20 21:04阅读:87
作者:伟彬
关键词:遗传 根治
精神疾病的病因是目前医学理论最薄弱的部分,原因是人的神经系统极其复杂,缺乏检测手段,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由于病人的认知有问题,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致残率高。
一般医生要问病人的家族史,有没有遗传因素。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往往医生说是遗传,这是一个最能让病人无话可说的结论,也是医生不认真研究的借口。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癌症等等都可以说是遗传。 对于精神病人来说更可以说是遗传,对于治疗没有太大参考价值。
精神疾病主要分三大类: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从整体上看,这三类疾病还有很大的联系,如双相情感障碍很容易和精神分裂症混淆,有时双相情感障碍8年才被确诊,开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状态与抑郁症又十分相似。而且三种病的患病数量上是同一个数量级,对个人来说是得了一种病,而对社会和国家来说是一类精神病。在总体数量上,有报道中国14亿人,有过精神病经历的近一亿人,重症者1600万。美国的一些报道说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过这种经历。中国人口众多,这个负担是极其沉重的。
这种现象能否改变呢?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医学上没有突破,医护人员必须增加,专科医院也必须增加,社会福利也必须跟上。现在社会向用人单位征收一定比例的资金,救助残疾人(包括精神残疾人)。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真正安置残疾人的保障。
精神病的治疗是以西医为主,医学理论和药物大都从西方学习,体系比较完整,重症病人可以住院治疗。但数量远远不够,如北京只有三家三甲精神病医院。外地就更少得可怜。由于西药有副作用,人们往往希望中医中药能发挥作用。只是对于精神疾病,中医的经典著作论述不多,现在一些小中医医院在研究。就拿北京来说,三家最大的中医医院直到现在都没有精神科。可见中医治疗精神疾病不是强项。需要大力发展才行。
根治是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最关心的问题,首先什么样的病可以根治?如感冒、轻度的外伤、细菌感染等等,就是短期内治好后不再有症状了,停止治疗没有问题了;还有就是经过手术治疗,如阑尾炎、白内障、良性肿瘤等等也是停止治疗没有问题了;再有就是轻度肢残患者安装假肢后可以正常生活等等可以停止治疗。很多疾病都是无法根治的,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癌症等等。长期服药能维持正常的 工作和生活就可以为人们接受,医学上叫治愈。所以根治这个词太绝对。我们用治愈这个概念。
精神病人能不能治愈呢?我们说大部分精神病人能治愈,条件是没有医生的确认必须坚持服药。现在的精神药物不再是几十年前的强力镇静药了。也不能用成瘾来概括,如治疗糖尿病的降糖药能不能叫成瘾呢?不能,因为停止服用降糖药,血糖就会上去。现在第二代、第三代新药不是镇静剂,大多是调整神经递质的作用。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是同样的作用。只是神经递质有很多种,而且还在不断发现新的,它的治疗比糖尿病复杂得多。加之没有像血糖一样有标准的检测手段,药物的调整需要医生高超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因此,发现思维方法和逻辑有问题应及时到正规的西医精神病医院诊断治疗,尽快将病情稳定住,以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需要住院的不能犹豫。这是最科学的方法。
至于病情稳定后,能不能用中医等其他办法,从原则上说是可以的。因为人体内的神经递质都是自身产生的,中医讲究平衡,体内各部分的功能都运行正常了,神经递质也就正常了,在西药没有减少的情况下会出现与原来相反的症状,这时西药就可以慢慢地减少。精神疾病西医的治疗属于控制的原理,使病情稳定,如果停止服药或不按医生确定的药量,神经递质又会偏离正常范围。这与糖尿病是一样的。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于佩云
标签:情况 接受 而且 想法 基本 感冒 运行 核心 sch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D2016/p/692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