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nbsp 分组 应用 com 本质 使用 传输 架构 sub
分析遵循:首先分析元素以及关系,然后在针对每个元素分析其内部的活动/流程,组织为新的元素,再分析其内部有哪些流程,在进行职责归类(识别类)。
分析架构之前的C4原则和System/Segment/SubSystem/Compent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但是Booch又提出一点就是黑盒-白盒思想,每在一个抽象层次上都是首先应用黑盒来分析行为推导提供的服务/接口,然后是白盒分析里面的元素;对于分析出来的元素,在使用黑盒分析行为,得到服务/接口,然后白盒分析其内部元素,以此类推,一直到类的方法。
所以Context是站在系统的角度,来分析元素,首先是你的系统,和外部的系统有哪些交互;每个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元素,这个分析过程是用例分析阶段1;然后聚焦待开发系统,分析它要提供给外部那些功能,以及外部系统要提供给你的系统那些接口;然后是Container,聚焦到你的系统,分析你的系统里面都有哪些元素,这里需要对于主流程进行梳理,这个时候活动图上场了;其实就是流程图,对于比较重的流程,用例分析是要写文档的,但是对于轻量级开发而言,用例流程图就可以是一张张描述比较清晰的流程图即可。比如传输,可以分析出来组件(子系统)包括接入,传输,加解密以及交付四大组件(子系统),然后在分析各个组件需要对外提供的服务(接口),这个是黑盒分析,然后再聚焦每个组件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永远都是从黑盒开始,从一个宏观上来看待分析对象(系统、子系统、模块、子模块本身就是“对象”);获取宏观用例,对用例进行梳理后,进行组织安排,进行分组,然后再对一组用例进行细化,这组用例有的是为外部提供的服务,有的内部活动,但是要一组为单位进行细化。
所以分析的本质再“分”,不断地对于“活动”进行细化,但是细化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细化,以保证逻辑的连贯性。
如此架构成了。
--读《OO Aanlysis and Design with Application》有感
系统分析
标签:nbsp 分组 应用 com 本质 使用 传输 架构 sub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xiashiwendao/p/6985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