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subject imu server operation 警告 table c++ 图片 cycle
http://coolshell.cn/articles/11564.html
TCP是一个巨复杂的协议,因为他要解决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带出了很多子问题和阴暗面。所以学习TCP本身是个比较痛苦的过程,但对于学习的过程却能让人有很多收获。关于TCP这个协议的细节,我还是推荐你去看W.Richard Stevens的《TCP/IP 详解 卷1:协议》(当然,你也可以去读一下RFC793以及后面N多的RFC)。另外,本文我会使用英文术语,这样方便你通过这些英文关键词来查找相关的技术文档。
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目的有三个,
所以,本文不会面面俱到,只是对TCP协议、算法和原理的科普。
我本来只想写一个篇幅的文章的,但是TCP真TMD的复杂,比C++复杂多了,这30多年来,各种优化变种争论和修改。所以,写着写着就发现只有砍成两篇。
废话少说,首先,我们需要知道TCP在网络OSI的七层模型中的第四层——Transport层,IP在第三层——Network层,ARP在第二层——Data Link层,在第二层上的数据,我们叫Frame,在第三层上的数据叫Packet,第四层的数据叫Segment。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程序的数据首先会打到TCP的Segment中,然后TCP的Segment会打到IP的Packet中,然后再打到以太网Ethernet的Frame中,传到对端后,各个层解析自己的协议,然后把数据交给更高层的协议处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TCP头的格式
TCP头格式(图片来源)
你需要注意这么几点:
关于其它的东西,可以参看下面的图示
(图片来源)
其实,网络上的传输是没有连接的,包括TCP也是一样的。而TCP所谓的“连接”,其实只不过是在通讯的双方维护一个“连接状态”,让它看上去好像有连接一样。所以,TCP的状态变换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TCP协议的状态机”(图片来源) 和 “TCP建链接”、“TCP断链接”、“传数据” 的对照图,我把两个图并排放在一起,这样方便在你对照着看。另外,下面这两个图非常非常的重要,你一定要记牢。(吐个槽:看到这样复杂的状态机,就知道这个协议有多复杂,复杂的东西总是有很多坑爹的事情,所以TCP协议其实也挺坑爹的)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建链接要3次握手,断链接需要4次挥手?
两端同时断连接(图片来源)
另外,有几个事情需要注意一下:
Again,使用tcp_tw_reuse和tcp_tw_recycle来解决TIME_WAIT的问题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两个参数违反了TCP协议(RFC 1122)
其实,TIME_WAIT表示的是你主动断连接,所以,这就是所谓的“不作死不会死”。试想,如果让对端断连接,那么这个破问题就是对方的了,呵呵。另外,如果你的服务器是于HTTP服务器,那么设置一个HTTP的KeepAlive有多重要(浏览器会重用一个TCP连接来处理多个HTTP请求),然后让客户端去断链接(你要小心,浏览器可能会非常贪婪,他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断连接)。
下图是我从Wireshark中截了个我在访问coolshell.cn时的有数据传输的图给你看一下,SeqNum是怎么变的。(使用Wireshark菜单中的Statistics ->Flow Graph… )
你可以看到,SeqNum的增加是和传输的字节数相关的。上图中,三次握手后,来了两个Len:1440的包,而第二个包的SeqNum就成了1441。然后第一个ACK回的是1441,表示第一个1440收到了。
注意:如果你用Wireshark抓包程序看3次握手,你会发现SeqNum总是为0,不是这样的,Wireshark为了显示更友好,使用了Relative SeqNum——相对序号,你只要在右键菜单中的protocol preference 中取消掉就可以看到“Absolute SeqNum”了
TCP要保证所有的数据包都可以到达,所以,必需要有重传机制。
注意,接收端给发送端的Ack确认只会确认最后一个连续的包,比如,发送端发了1,2,3,4,5一共五份数据,接收端收到了1,2,于是回ack 3,然后收到了4(注意此时3没收到),此时的TCP会怎么办?我们要知道,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的,SeqNum和Ack是以字节数为单位,所以ack的时候,不能跳着确认,只能确认最大的连续收到的包,不然,发送端就以为之前的都收到了。
一种是不回ack,死等3,当发送方发现收不到3的ack超时后,会重传3。一旦接收方收到3后,会ack 回 4——意味着3和4都收到了。
但是,这种方式会有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因为要死等3,所以会导致4和5即便已经收到了,而发送方也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因为没有收到Ack,所以,发送方可能会悲观地认为也丢了,所以有可能也会导致4和5的重传。
对此有两种选择:
这两种方式有好也有不好。第一种会节省带宽,但是慢,第二种会快一点,但是会浪费带宽,也可能会有无用功。但总体来说都不好。因为都在等timeout,timeout可能会很长(在下篇会说TCP是怎么动态地计算出timeout的)
于是,TCP引入了一种叫Fast Retransmit 的算法,不以时间驱动,而以数据驱动重传。也就是说,如果,包没有连续到达,就ack最后那个可能被丢了的包,如果发送方连续收到3次相同的ack,就重传。Fast Retransmit的好处是不用等timeout了再重传。
比如:如果发送方发出了1,2,3,4,5份数据,第一份先到送了,于是就ack回2,结果2因为某些原因没收到,3到达了,于是还是ack回2,后面的4和5都到了,但是还是ack回2,因为2还是没有收到,于是发送端收到了三个ack=2的确认,知道了2还没有到,于是就马上重转2。然后,接收端收到了2,此时因为3,4,5都收到了,于是ack回6。示意图如下:
Fast Retransmit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timeout的问题,它依然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就是,是重传之前的一个还是重传所有的问题。对于上面的示例来说,是重传#2呢还是重传#2,#3,#4,#5呢?因为发送端并不清楚这连续的3个ack(2)是谁传回来的?也许发送端发了20份数据,是#6,#10,#20传来的呢。这样,发送端很有可能要重传从2到20的这堆数据(这就是某些TCP的实际的实现)。可见,这是一把双刃剑。
另外一种更好的方式叫:Selective Acknowledgment (SACK)(参看RFC 2018),这种方式需要在TCP头里加一个SACK的东西,ACK还是Fast Retransmit的ACK,SACK则是汇报收到的数据碎版。参看下图:
这样,在发送端就可以根据回传的SACK来知道哪些数据到了,哪些没有到。于是就优化了Fast Retransmit的算法。当然,这个协议需要两边都支持。在 Linux下,可以通过tcp_sack参数打开这个功能(Linux 2.4后默认打开)。
这里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接收方Reneging,所谓Reneging的意思就是接收方有权把已经报给发送端SACK里的数据给丢了。这样干是不被鼓励的,因为这个事会把问题复杂化了,但是,接收方这么做可能会有些极端情况,比如要把内存给别的更重要的东西。所以,发送方也不能完全依赖SACK,还是要依赖ACK,并维护Time-Out,如果后续的ACK没有增长,那么还是要把SACK的东西重传,另外,接收端这边永远不能把SACK的包标记为Ack。
注意:SACK会消费发送方的资源,试想,如果一个攻击者给数据发送方发一堆SACK的选项,这会导致发送方开始要重传甚至遍历已经发出的数据,这会消耗很多发送端的资源。详细的东西请参看《TCP SACK的性能权衡》
Duplicate SACK又称D-SACK,其主要使用了SACK来告诉发送方有哪些数据被重复接收了。RFC-2883 里有详细描述和示例。下面举几个例子(来源于RFC-2883)
D-SACK使用了SACK的第一个段来做标志,
示例一:ACK丢包
下面的示例中,丢了两个ACK,所以,发送端重传了第一个数据包(3000-3499),于是接收端发现重复收到,于是回了一个SACK=3000-3500,因为ACK都到了4000意味着收到了4000之前的所有数据,所以这个SACK就是D-SACK——旨在告诉发送端我收到了重复的数据,而且我们的发送端还知道,数据包没有丢,丢的是ACK包。
1
2
3
4
5
6
7
|
Transmitted Received ACK Sent Segment Segment (Including SACK Blocks) 3000-3499 3000-3499 3500 (ACK dropped) 3500-3999 3500-3999 4000 (ACK dropped) 3000-3499 3000-3499 4000, SACK=3000-3500 --------- |
示例二,网络延误
下面的示例中,网络包(1000-1499)被网络给延误了,导致发送方没有收到ACK,而后面到达的三个包触发了“Fast Retransmit算法”,所以重传,但重传时,被延误的包又到了,所以,回了一个SACK=1000-1500,因为ACK已到了3000,所以,这个SACK是D-SACK——标识收到了重复的包。
这个案例下,发送端知道之前因为“Fast Retransmit算法”触发的重传不是因为发出去的包丢了,也不是因为回应的ACK包丢了,而是因为网络延时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Transmitted Received ACK Sent Segment Segment (Including SACK Blocks) 500-999 500-999 1000 1000-1499 (delayed) 1500-1999 1500-1999 1000, SACK=1500-2000 2000-2499 2000-2499 1000, SACK=1500-2500 2500-2999 2500-2999 1000, SACK=1500-3000 1000-1499 1000-1499 3000 1000-1499 3000, SACK=1000-1500 --------- |
可见,引入了D-SACK,有这么几个好处:
1)可以让发送方知道,是发出去的包丢了,还是回来的ACK包丢了。
2)是不是自己的timeout太小了,导致重传。
3)网络上出现了先发的包后到的情况(又称reordering)
4)网络上是不是把我的数据包给复制了。
知道这些东西可以很好得帮助TCP了解网络情况,从而可以更好的做网络上的流控。
Linux下的tcp_dsack参数用于开启这个功能(Linux 2.4后默认打开)
好了,上篇就到这里结束了。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比较浅显易懂,那么,欢迎移步看下篇《TCP的那些事(下)》
(上篇完)
标签:subject imu server operation 警告 table c++ 图片 cycle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tnlcd/p/715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