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不同 包含 contain UI local 计算 tin mini rup
文本分类单层网络就够了。非线性的问题用多层的。
fasttext有一个有监督的模式,但是模型等同于cbow,只是target变成了label而不是word。
fastText有两个可说的地方:1 在word2vec的基础上, 把Ngrams也当做词训练word2vec模型, 最终每个词的vector将由这个词的Ngrams得出. 这个改进能提升模型对morphology的效果, 即"字面上"相似的词语distance也会小一些. 有人在question-words数据集上跑过fastText和gensim-word2vec的对比, 结果在 Jupyter Notebook Viewer .可以看出fastText在"adjective-to-adverb", "opposite"之类的数据集上效果还是相当好的. 不过像"family"这样的字面上不一样的数据集, fastText效果反而不如gensim-word2vec.推广到中文上, 结果也类似. "字面上"相似对vector的影响非常大.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 gensim训练的模型中与"交易"最相似的是"买卖", 而fastText的结果是"交易法".2 用CBOW的思路来做分类, 亲测下来训练速度和准确率都挺不错(也许是我的数据比较适合). 尤其是训练速度, 快得吓人.
在比赛中用了fasttext,发现速度惊人,而且内存优化比较好,用tensorflow搭建3层模型,内存超52g了,但是fasttext训练却非常快,文本分类准确率都还可以,只是为什么loss这么高
分完词,使用facebook开源工具fasttext试试,效果超赞。如果你自己做的话,tfidf其实对于两三句话的短评可效果还是可以的。
要是数据量不够的话 可以直接嵌入一些规则来做,这里是我总结的一篇基于规则的情感分析;短文本情感分析 - Forever-守望 - 博客频道 - CSDN.NET要是数据量很大的话,可以参考word2vec的思路,使用更复杂的分类器,我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了一个基于大规模短文本的分类问题CNN在中文文本分类的应用 - Forever-守望 - 博客频道 - CSDN.NET
不久前为某咨询公司针对某行业做过一个在twitter上的情感分析项目。题主的数据比较好的一点是评论已经按维度划分好,免去了自建分类器来划分维度的步骤,而这一点对为客户创造价值往往相当重要。情感分析一般是个分类或者预测问题,首先需要定义情感的scale,通常的做法是polarity,直接可以使用把问题简化为分类模型,如果题主的数据不是简单的两极,而是类似于1-5分的评分模式,则可以考虑把问题建模成预测模型以保存不同level之间的逻辑关系。分类模型需一定量的标注数据进行训练,如果题主数据量比较小的话,像肖凯提到的,可以去寻找类似的标注好的文本数据,当然最好是酒店和汽车行业的。如果没有现成标注,在预算之内可以使用像AMT这样的服务进行标注。接着是特征的抽取,对于短文本特征确实比较少,可以参考像微博这种短文本的分析,用什么方法提取特征比较好呢? - 文本挖掘 刘知远老师的回答,使用主题模型拓展特征选择。不过对于一个咨询项目来讲,情感分析的结论是对于某一维度评论集合的情感分析,本身已经很多工作要做,根据80/20原则,我觉得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熟悉并应用主题模型。可以考虑的特征有1. 词袋模型,固定使用词典或者高频词加人工选择一些作为特征;2. 文本长度;3. 正面词占比;4. 负面词占比;5. 表强调或疑问语气的标点等等,题主可以多阅读一些评论,从中找到一些其他特征。在选取完特征之后,使用主成分分析重新选取出新的特征组合,最好不要超过15个防止过拟合或者curse of dimensionality。在选取模型时,考虑使用对过拟合抵抗性强的模型,经验来讲,linear SVR或Random Forest Regression效果会好一些,但是题主可以把所有常用的预测模型都跑一边看哪个模型比较好。以上是在假定只有文本数据的情况下的一个可行的方案,如果数据是社交网络数据,可以考虑使用网络模型中心度等对不同评论的重要性加权。结果的展示方面,最好能够展示出正负情感的占比,作为平均情感分数的补充。同时,按照不同维度显示情感,并且显示情感随时间的变化也比较重要。
fastText 方法包含三部分:模型架构、Softmax 和 N-gram 特征。下面我们一一介绍。
fastText 模型架构和 Word2Vec 中的 CBOW 模型很类似。不同之处在于,fastText 预测标签,而 CBOW 模型预测中间词。
Softmax建立在哈弗曼编码的基础上,对标签进行编码,能够极大地缩小模型预测目标的数量。
常用的特征是词袋模型。但词袋模型不能考虑词之间的顺序,因此 fastText 还加入了 N-gram 特征。“我 爱 她” 这句话中的词袋模型特征是 “我”,“爱”, “她”。这些特征和句子 “她 爱 我” 的特征是一样的。如果加入 2-Ngram,第一句话的特征还有 “我-爱” 和 “爱-她”,这两句话 “我 爱 她” 和 “她 爱 我” 就能区别开来了。当然啦,为了提高效率,我们需要过滤掉低频的 N-gram。
fastText 的词嵌入学习能够考虑 english-born 和 british-born 之间有相同的后缀,但 word2vec 却不能。
fastText还能在五分钟内将50万个句子分成超过30万个类别。
支持多语言表达:利用其语言形态结构,fastText能够被设计用来支持包括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以及捷克语等多种语言。
FastText的性能要比时下流行的word2vec工具明显好上不少,也比其他目前最先进的词态词汇表征要好。
FastText= word2vec中 cbow + h-softmax的灵活使用
灵活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模型的输出层:word2vec的输出层,对应的是每一个term,计算某term的概率最大;而fasttext的输出层对应的是 分类的label。不过不管输出层对应的是什么内容,起对应的vector都不会被保留和使用;
2. 模型的输入层:word2vec的输出层,是 context window 内的term;而fasttext 对应的整个sentence的内容,包括term,也包括 n-gram的内容;
两者本质的不同,体现在 h-softmax的使用。
Wordvec的目的是得到词向量,该词向量 最终是在输入层得到,输出层对应的 h-softmax 也会生成一系列的向量,但最终都被抛弃,不会使用。
fasttext则充分利用了h-softmax的分类功能,遍历分类树的所有叶节点,找到概率最大的label(一个或者N个)
facebook公开了90种语言的Pre-trained word vectors
https://github.com/facebookresearch/fastText/blob/master/pretrained-vectors.md
可怕的facebook,用fasttext进行训练,使用默认参数,300维度
与word2vec的区别
这个模型与word2vec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相似的地方。相似地方让这两种算法不同的地方让这两
相似的地方:
图模型结构很像,都是采用embedding向量的形式,得到word的隐向量表达。
都采用很多相似的优化方法,比如使用Hierarchical softmax优化训练和预测中的打分速度。
不同的地方:
word2vec是一个无监督算法,而fasttext是一个有监督算法。word2vec的学习目标是skip的word,而fasttext的学习目标是人工标注的分类结果。
word2vec要求训练样本带有“序”的属性,而fasttext使用的是bag of words的思想,使用的是n-gram的无序属性。
fasttext只有1层神经网络,属于所谓的shallow learning,但是fasttext的效果并不差,而且具备学习和预测速度快的优势,在工业界这点非常重要。比一般的神经网络模型的精确度还要高。
Please cite 1 if using this code for learning word representations or 2 if using for text classification.
1. Enriching Word Vectors with Subword Information
2. Bag of Tricks for Efficient Text Classification
FastText其实包含两部分。一个是word2vec优化版,用了Subword的信息,速度是不会提升的,只是效果方面的改进,对于中文貌似完全没用。另外一块是文本分类的Trick,结论就是对这种简单的任务,用简单的模型效果就不错了。具体方法就是把句子每个word的vec求平均,然后直接用简单的LR分类就行。FastText的Fast指的是这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345431/answer/111513229 这个知乎答案总结得挺好的,取平均其实算DL的average pooling,呵呵。
最近在一个项目里使用了fasttext[1], 这是facebook今年开源的一个词向量与文本分类工具,在学术上没有什么创新点,但是好处就是模型简单,训练速度又非常快。我在最近的一个项目里尝试了一下,发现用起来真的很顺手,做出来的结果也可以达到上线使用的标准。
其实fasttext使用的模型与word2vec的模型在结构上是一样的,拿cbow来说,不同的只是在于word2vec cbow的目标是通过当前词的前后N个词来预测当前词,在使用层次softmax的时候,huffman树叶子节点处是训练语料里所有词的向量。
而fasttext在进行文本分类时,huffmax树叶子节点处是每一个类别标签的词向量,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语料的每一个词也会得到对应的词向量,输入为一个window内的词对应的词向量,hidden layer为这几个词的线性相加,相加的结果作为该文档的向量,再通过层次softmax得到预测标签,结合文档的真实标签计算loss,梯度与迭代更新词向量。
fasttext有别于word2vec的另一点是加了ngram切分这个trick,将长词再通过ngram切分为几个短词,这样对于未登录词也可以通过切出来的ngram词向量合并为一个词。由于中文的词大多比较短,这对英文语料的用处会比中文语料更大。
此外,fasttext相比deep learning模型的优点是训练速度极快。我们目前使用fasttext来进行客户填写的订单地址到镇这一级别的分类。每一个省份建立一个模型,每个模型要分的类别都有1000多类,200万左右的训练数据,12个线程1分钟不到就可以训练完成,最终的分类准确率与模型鲁棒性都比较高(区县级别分类正确准确率高于99.5%, 镇级别高于98%),尤其是对缩写地名,或者漏写了市级行政区、区县级行政区的情况也都可以正确处理。
loss function选用hs(hierarchical softmax)要比ns(negative sampling) 训练速度要快很多倍,并且准确率也更高。
wordNgrams 默认为1,设置为2以上可以明显提高准确率。
如果词数不是很多,可以把bucket设置的小一点,否则预留会预留太多bucket使模型太大。
因为facebook提供的只是C++版本的代码,原本还以为要自己封装一个Python接口,结果上github一搜已经有封装的python接口了[2]。用起来特别方便,觉得还不能满足自己的使用要求,修改源码也非常方便。
对于同样的文本分类问题,后来还用单向LSTM做了一遍,输入pre-trained的embedding词向量,并且在训练的时候fine-tune,与fasttext对比,即使使用了GTX 980的GPU,训练速度还是要慢很多,并且,准确准确率和fasttext是差不多的。
所以对于文本分类,先用fasttext做一个简单的baseline是很适合的。
fastText 是 facebook 近期开源的一个词向量计算以及文本分类工具,该工具的理论基础是以下两篇论文:
这篇论文提出了用 word n-gram 的向量之和来代替简单的词向量的方法,以解决简单 word2vec 无法处理同一词的不同形态的问题。fastText 中提供了 maxn 这个参数来确定 word n-gram 的 n 的大小。
这篇论文提出了 fastText 算法,该算法实际上是将目前用来算 word2vec 的网络架构做了个小修改,原先使用一个词的上下文的所有词向量之和来预测词本身(CBOW 模型),现在改为用一段短文本的词向量之和来对文本进行分类。
在我看来,fastText 的价值是提供了一个 更具可读性,模块化程度较好 的 word2vec 的实现,附带一些新的分类功能,本文详细分析它的源码。
fastText 的代码结构以及各模块的功能如下图所示:
分析各模块时,我只会解释该模块的 主要调用路径 下的源码,以 注释 的方式说明,其它的功能性代码请大家自行阅读。如果对 word2vec 的理论和相关术语不了解,请先阅读这篇 word2vec 中的数学原理详解。
训练数据格式为一行一个句子,每个词用空格分割,如果一个词带有前缀“__label__
”,那么它就作为一个类标签,在文本分类时使用,这个前缀可以通过-label
参数自定义。训练文件支持 UTF-8 格式。
fasttext 是最顶层的模块,它的主要功能是训练
和预测
,首先是训练
功能的调用路径,第一个函数是 train
,它的主要作用是 初始化参数,启动多线程训练,请大家留意源码中的相关部分。
void FastText::train(std::shared_ptr<Args> args) {
args_ = args;
dict_ = std::make_shared<Dictionary>(args_);
std::ifstream ifs(args_->input);
if (!ifs.is_open()) {
std::cerr << "Input file cannot be opened!" << std::endl;
exit(EXIT_FAILURE);
}
// 根据输入文件初始化词典
dict_->readFromFile(ifs);
ifs.close();
// 初始化输入层, 对于普通 word2vec,输入层就是一个词向量的查找表,
// 所以它的大小为 nwords 行,dim 列(dim 为词向量的长度),但是 fastText 用了
// word n-gram 作为输入,所以输入矩阵的大小为 (nwords + ngram 种类) * dim
// 代码中,所有 word n-gram 都被 hash 到固定数目的 bucket 中,所以输入矩阵的大小为
// (nwords + bucket 个数) * dim
input_ = std::make_shared<Matrix>(dict_->nwords()+args_->bucket, args_->dim);
// 初始化输出层,输出层无论是用负采样,层次 softmax,还是普通 softmax,
// 对于每种可能的输出,都有一个 dim 维的参数向量与之对应
// 当 args_->model == model_name::sup 时,训练分类器,
// 所以输出的种类是标签总数 dict_->nlabels()
if (args_->model == model_name::sup) {
output_ = std::make_shared<Matrix>(dict_->nlabels(), args_->dim);
} else {
// 否则训练的是词向量,输出种类就是词的种类 dict_->nwords()
output_ = std::make_shared<Matrix>(dict_->nwords(), args_->dim);
}
input_->uniform(1.0 / args_->dim);
output_->zero();
start = clock();
tokenCount = 0;
// 库采用 C++ 标准库的 thread 来实现多线程
std::vector<std::thread> threads;
for (int32_t i = 0; i < args_->thread; i++) {
// 实际的训练发生在 trainThread 中
threads.push_back(std::thread([=]() { trainThread(i); }));
}
for (auto it = threads.begin(); it != threads.end(); ++it) {
it->join();
}
// Model 的所有参数(input_, output_)是在初始化时由外界提供的,
// 此时 input_ 和 output_ 已经处于训练结束的状态
model_ = std::make_shared<Model>(input_, output_, args_, 0);
saveModel();
if (args_->model != model_name::sup) {
saveVectors();
}
}
下面,我们进入 trainThread
函数,看看训练的主体逻辑,该函数的主要工作是 实现了标准的随机梯度下降,并随着训练的进行逐步降低学习率。
void FastText::trainThread(int32_t threadId) {
std::ifstream ifs(args_->input);
// 根据线程数,将训练文件按照总字节数(utils::size)均分成多个部分
// 这么做的一个后果是,每一部分的第一个词有可能从中间被切断,
// 这样的"小噪音"对于整体的训练结果无影响
utils::seek(ifs, threadId * utils::size(ifs) / args_->thread);
Model model(input_, output_, args_, threadId);
if (args_->model == model_name::sup) {
model.setTargetCounts(dict_->getCounts(entry_type::label));
} else {
model.setTargetCounts(dict_->getCounts(entry_type::word));
}
// 训练文件中的 token 总数
const int64_t ntokens = dict_->ntokens();
// 当前线程处理完毕的 token 总数
int64_t localTokenCount = 0;
std::vector<int32_t> line, labels;
// tokenCount 为所有线程处理完毕的 token 总数
// 当处理了 args_->epoch 遍所有 token 后,训练结束
while (tokenCount < args_->epoch * ntokens) {
// progress = 0 ~ 1,代表当前训练进程,随着训练的进行逐渐增大
real progress = real(tokenCount) / (args_->epoch * ntokens);
// 学习率根据 progress 线性下降
real lr = args_->lr * (1.0 - progress);
localTokenCount += dict_->getLine(ifs, line, labels, model.rng);
// 根据训练需求的不同,这里用的更新策略也不同,它们分别是:
// 1. 有监督学习(分类)
if (args_->model == model_name::sup) {
dict_->addNgrams(line, args_->wordNgrams);
supervised(model, lr, line, labels);
// 2. word2vec (CBOW)
} else if (args_->model == model_name::cbow) {
cbow(model, lr, line);
// 3. word2vec (SKIPGRAM)
} else if (args_->model == model_name::sg) {
skipgram(model, lr, line);
}
// args_->lrUpdateRate 是每个线程学习率的变化率,默认为 100,
// 它的作用是,每处理一定的行数,再更新全局的 tokenCount 变量,从而影响学习率
if (localTokenCount > args_->lrUpdateRate) {
tokenCount += localTokenCount;
// 每次更新 tokenCount 后,重置计数
localTokenCount = 0;
// 0 号线程负责将训练进度输出到屏幕
if (threadId == 0) {
printInfo(progress, model.getLoss());
}
}
}
if (threadId == 0) {
printInfo(1.0, model.getLoss());
std::cout << std::endl;
}
ifs.close();
}
一哄而上的并行训练:每个训练线程在更新参数时并没有加锁,这会给参数更新带来一些噪音,但是不会影响最终的结果。无论是 google 的 word2vec 实现,还是 fastText 库,都没有加锁。
从 trainThread
函数中我们发现,实际的模型更新策略发生在 supervised
,cbow
,skipgram
三个函数中,这三个函数都调用同一个 model.update
函数来更新参数,这个函数属于 model 模块,但在这里我先简单介绍它,以方便大家理解代码。
update 函数的原型为
void Model::update(const std::vector<int32_t>& input, int32_t target, real lr)
该函数有三个参数,分别是“输入”,“类标签”,“学习率”。
int32_t
数组,每个元素代表一个词在 dictionary 里的 ID。对于分类问题,这个数组代表输入的短文本,对于 word2vec,这个数组代表一个词的上下文。int32_t
变量。对于 word2vec 来说,它就是带预测的词的 ID,对于分类问题,它就是类的 label 在 dictionary 里的 ID。因为 label 和词在词表里一起存放,所以有统一的 ID 体系。下面,我们回到 fasttext 模块的三个更新函数:
void FastText::supervised(Model& model, real lr,
const std::vector<int32_t>& line,
const std::vector<int32_t>& labels) {
if (labels.size() == 0 || line.size() == 0) return;
// 因为一个句子可以打上多个 label,但是 fastText 的架构实际上只有支持一个 label
// 所以这里随机选择一个 label 来更新模型,这样做会让其它 label 被忽略
// 所以 fastText 不太适合做多标签的分类
std::uniform_int_distribution<> uniform(0, labels.size() - 1);
int32_t i = uniform(model.rng);
model.update(line, labels[i], lr);
}
void FastText::cbow(Model& model, real lr,
const std::vector<int32_t>& line) {
std::vector<int32_t> bow;
std::uniform_int_distribution<> uniform(1, args_->ws);
// 在一个句子中,每个词可以进行一次 update
for (int32_t w = 0; w < line.size(); w++) {
// 一个词的上下文长度是随机产生的
int32_t boundary = uniform(model.rng);
bow.clear();
// 以当前词为中心,将左右 boundary 个词加入 input
for (int32_t c = -boundary; c <= boundary; c++) {
// 当然,不能数组越界
if (c != 0 && w + c >= 0 && w + c < line.size()) {
// 实际被加入 input 的不止是词本身,还有词的 word n-gram
const std::vector<int32_t>& ngrams = dict_->getNgrams(line[w + c]);
bow.insert(bow.end(), ngrams.cbegin(), ngrams.cend());
}
}
// 完成一次 CBOW 更新
model.update(bow, line[w], lr);
}
}
void FastText::skipgram(Model& model, real lr,
const std::vector<int32_t>& line) {
std::uniform_int_distribution<> uniform(1, args_->ws);
for (int32_t w = 0; w < line.size(); w++) {
// 一个词的上下文长度是随机产生的
int32_t boundary = uniform(model.rng);
// 采用词+word n-gram 来预测这个词的上下文的所有的词
const std::vector<int32_t>& ngrams = dict_->getNgrams(line[w]);
// 在 skipgram 中,对上下文的每一个词分别更新一次模型
for (int32_t c = -boundary; c <= boundary; c++) {
if (c != 0 && w + c >= 0 && w + c < line.size()) {
model.update(ngrams, line[w + c], lr);
}
}
}
}
训练部分的代码已经分析完毕,预测部分的代码就简单多了,它的主要逻辑都在 model.predict
函数里。
void FastText::predict(const std::string& filename, int32_t k, bool print_prob) {
std::vector<int32_t> line, labels;
std::ifstream ifs(filename);
if (!ifs.is_open()) {
std::cerr << "Test file cannot be opened!" << std::endl;
exit(EXIT_FAILURE);
}
while (ifs.peek() != EOF) {
// 读取输入文件的每一行
dict_->getLine(ifs, line, labels, model_->rng);
// 将一个词的 n-gram 加入词表,用于处理未登录词。(即便一个词不在词表里,我们也可以用它的 word n-gram 来预测一个结果)
dict_->addNgrams(line, args_->wordNgrams);
if (line.empty()) {
std::cout << "n/a" << std::endl;
continue;
}
std::vector<std::pair<real, int32_t>> predictions;
// 调用 model 模块的预测接口,获取 k 个最可能的分类
model_->predict(line, k, predictions);
// 输出结果
for (auto it = predictions.cbegin(); it != predictions.cend(); it++) {
if (it != predictions.cbegin()) {
std::cout << ‘ ‘;
}
std::cout << dict_->getLabel(it->second);
if (print_prob) {
std::cout << ‘ ‘ << exp(it->first);
}
}
std::cout << std::endl;
}
ifs.close();
}
通过对 fasttext 模块的分析,我们发现它最核心的预测和更新逻辑都在 model 模块中,接下来,我们进入 model 模块一探究竟。
model 模块对外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 update
和 predict
两类,下面我们分别对它们进行分析。由于这里的参数较多,我们先以图示标明各个参数在模型中所处的位置,以免各位混淆。
图中所有变量的名字全部与 model 模块中的名字保持一致,注意到 wo_
矩阵在不同的输出层结构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update
函数的作用已经在前面介绍过,下面我们看一下它的实现:
void Model::update(const std::vector<int32_t>& input, int32_t target, real lr) {
// target 必须在合法范围内
assert(target >= 0);
assert(target < osz_);
if (input.size() == 0) return;
// 计算前向传播:输入层 -> 隐层
hidden_.zero();
for (auto it = input.cbegin(); it != input.cend(); ++it) {
// hidden_ 向量保存输入词向量的均值,
// addRow 的作用是将 wi_ 矩阵的第 *it 列加到 hidden_ 上
hidden_.addRow(*wi_, *it);
}
// 求和后除以输入词个数,得到均值向量
hidden_.mul(1.0 / input.size());
// 根据输出层的不同结构,调用不同的函数,在各个函数中,
// 不仅通过前向传播算出了 loss_,还进行了反向传播,计算出了 grad_,后面逐一分析。
// 1. 负采样
if (args_->loss == loss_name::ns) {
loss_ += negativeSampling(target, lr);
} else if (args_->loss == loss_name::hs) {
// 2. 层次 softmax
loss_ += hierarchicalSoftmax(target, lr);
} else {
// 3. 普通 softmax
loss_ += softmax(target, lr);
}
nexamples_ += 1;
// 如果是在训练分类器,就将 grad_ 除以 input_ 的大小
// 原因不明
if (args_->model == model_name::sup) {
grad_.mul(1.0 / input.size());
}
// 反向传播,将 hidden_ 上的梯度传播到 wi_ 上的对应行
for (auto it = input.cbegin(); it != input.cend(); ++it) {
wi_->addRow(grad_, *it, 1.0);
}
}
下面我们看看三种输出层对应的更新函数:negativeSampling
,hierarchicalSoftmax
,softmax
。
model 模块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将层次 softmax 和负采样统一抽象成多个二元 logistic regression 计算。
如果使用负采样,训练时每次选择一个正样本,随机采样几个负样本,每种输出都对应一个参数向量,保存于 wo_
的各行。对所有样本的参数更新,都是一次独立的 LR 参数更新。
如果使用层次 softmax,对于每个目标词,都可以在构建好的霍夫曼树上确定一条从根节点到叶节点的路径,路径上的每个非叶节点都是一个 LR,参数保存在 wo_
的各行上,训练时,这条路径上的 LR 各自独立进行参数更新。
无论是负采样还是层次 softmax,在神经网络的计算图中,所有 LR 都会依赖于 hidden_
的值,所以 hidden_
的梯度 grad_
是各个 LR 的反向传播的梯度的累加。
LR 的代码如下:
real Model::binaryLogistic(int32_t target, bool label, real lr) {
// 将 hidden_ 和参数矩阵的第 target 行做内积,并计算 sigmoid
real score = utils::sigmoid(wo_->dotRow(hidden_, target));
// 计算梯度时的中间变量
real alpha = lr * (real(label) - score);
// Loss 对于 hidden_ 的梯度累加到 grad_ 上
grad_.addRow(*wo_, target, alpha);
// Loss 对于 LR 参数的梯度累加到 wo_ 的对应行上
wo_->addRow(hidden_, target, alpha);
// LR 的 Loss
if (label) {
return -utils::log(score);
} else {
return -utils::log(1.0 - score);
}
}
经过以上的分析,下面三种逻辑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real Model::negativeSampling(int32_t target, real lr) {
real loss = 0.0;
grad_.zero();
for (int32_t n = 0; n <= args_->neg; n++) {
// 对于正样本和负样本,分别更新 LR
if (n == 0) {
loss += binaryLogistic(target, true, lr);
} else {
loss += binaryLogistic(getNegative(target), false, lr);
}
}
return loss;
}
real Model::hierarchicalSoftmax(int32_t target, real lr) {
real loss = 0.0;
grad_.zero();
// 先确定霍夫曼树上的路径
const std::vector<bool>& binaryCode = codes[target];
const std::vector<int32_t>& pathToRoot = paths[target];
// 分别对路径上的中间节点做 LR
for (int32_t i = 0; i < pathToRoot.size(); i++) {
loss += binaryLogistic(pathToRoot[i], binaryCode[i], lr);
}
return loss;
}
// 普通 softmax 的参数更新
real Model::softmax(int32_t target, real lr) {
grad_.zero();
computeOutputSoftmax();
for (int32_t i = 0; i < osz_; i++) {
real label = (i == target) ? 1.0 : 0.0;
real alpha = lr * (label - output_[i]);
grad_.addRow(*wo_, i, alpha);
wo_->addRow(hidden_, i, alpha);
}
return -utils::log(output_[target]);
}
predict 函数可以用于给输入数据打上 1 ~ K 个类标签,并输出各个类标签对应的概率值,对于层次 softmax,我们需要遍历霍夫曼树,找到 top-K 的结果,对于普通 softmax(包括负采样和 softmax 的输出),我们需要遍历结果数组,找到 top-K。
void Model::predict(const std::vector<int32_t>& input, int32_t k, std::vector<std::pair<real, int32_t>>& heap) {
assert(k > 0);
heap.reserve(k + 1);
// 计算 hidden_
computeHidden(input);
// 如果是层次 softmax,使用 dfs 遍历霍夫曼树的所有叶子节点,找到 top-k 的概率
if (args_->loss == loss_name::hs) {
dfs(k, 2 * osz_ - 2, 0.0, heap);
} else {
// 如果是普通 softmax,在结果数组里找到 top-k
findKBest(k, heap);
}
// 对结果进行排序后输出
// 因为 heap 中虽然一定是 top-k,但并没有排好序
std::sort_heap(heap.begin(), heap.end(), comparePairs);
}
void Model::findKBest(int32_t k, std::vector<std::pair<real, int32_t>>& heap) {
// 计算结果数组
computeOutputSoftmax();
for (int32_t i = 0; i < osz_; i++) {
if (heap.size() == k && utils::log(output_[i]) < heap.front().first) {
continue;
}
// 使用一个堆来保存 top-k 的结果,这是算 top-k 的标准做法
heap.push_back(std::make_pair(utils::log(output_[i]), i));
std::push_heap(heap.begin(), heap.end(), comparePairs);
if (heap.size() > k) {
std::pop_heap(heap.begin(), heap.end(), comparePairs);
heap.pop_back();
}
}
}
void Model::dfs(int32_t k, int32_t node, real score, std::vector<std::pair<real, int32_t>>& heap) {
if (heap.size() == k && score < heap.front().first) {
return;
}
if (tree[node].left == -1 && tree[node].right == -1) {
// 只输出叶子节点的结果
heap.push_back(std::make_pair(score, node));
std::push_heap(heap.begin(), heap.end(), comparePairs);
if (heap.size() > k) {
std::pop_heap(heap.begin(), heap.end(), comparePairs);
heap.pop_back();
}
return;
}
// 将 score 累加后递归向下收集结果
real f = utils::sigmoid(wo_->dotRow(hidden_, node - osz_));
dfs(k, tree[node].left, score + utils::log(1.0 - f), heap);
dfs(k, tree[node].right, score + utils::log(f), heap);
}
除了以上两个模块,dictionary 模块也相当重要,它完成了训练文件载入,哈希表构建,word n-gram 计算等功能,但是并没有太多算法在里面。
其它模块例如 Matrix, Vector 也只是封装了简单的矩阵向量操作,这里不再做详细分析。
在学信息论的时候接触过构建 Huffman 树的算法,课本中的方法描述往往是:
找到当前权重最小的两个子树,将它们合并
算法的性能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个逻辑。网上的很多实现都是在新增节点都时遍历一次当前所有的树,这种算法的复杂度是 O(n2)O(n2),性能很差。
聪明一点的方法是用一个优先级队列来保存当前所有的树,每次取 top 2,合并,加回队列。这个算法的复杂度是 O(nlogn)O(nlogn),缺点是必需使用额外的数据结构,而且进堆出堆的操作导致常数项较大。
word2vec 以及 fastText 都采用了一种更好的方法,时间复杂度是 O(nlogn)O(nlogn),只用了一次排序,一次遍历,简洁优美,但是要理解它需要进行一些推理。
算法如下:
void Model::buildTree(const std::vector<int64_t>& counts) {
// counts 数组保存每个叶子节点的词频,降序排列
// 分配所有节点的空间
tree.resize(2 * osz_ - 1);
// 初始化节点属性
for (int32_t i = 0; i < 2 * osz_ - 1; i++) {
tree[i].parent = -1;
tree[i].left = -1;
tree[i].right = -1;
tree[i].count = 1e15;
tree[i].binary = false;
}
for (int32_t i = 0; i < osz_; i++) {
tree[i].count = counts[i];
}
// leaf 指向当前未处理的叶子节点的最后一个,也就是权值最小的叶子节点
int32_t leaf = osz_ - 1;
// node 指向当前未处理的非叶子节点的第一个,也是权值最小的非叶子节点
int32_t node = osz_;
// 逐个构造所有非叶子节点(i >= osz_, i < 2 * osz - 1)
for (int32_t i = osz_; i < 2 * osz_ - 1; i++) {
// 最小的两个节点的下标
int32_t mini[2];
// 计算权值最小的两个节点,候选只可能是 leaf, leaf - 1,
// 以及 node, node + 1
for (int32_t j = 0; j < 2; j++) {
// 从这四个候选里找到 top-2
if (leaf >= 0 && tree[leaf].count < tree[node].count) {
mini[j] = leaf--;
} else {
mini[j] = node++;
}
}
// 更新非叶子节点的属性
tree[i].left = mini[0];
tree[i].right = mini[1];
tree[i].count = tree[mini[0]].count + tree[mini[1]].count;
tree[mini[0]].parent = i;
tree[mini[1]].parent = i;
tree[mini[1]].binary = true;
}
// 计算霍夫曼编码
for (int32_t i = 0; i < osz_; i++) {
std::vector<int32_t> path;
std::vector<bool> code;
int32_t j = i;
while (tree[j].parent != -1) {
path.push_back(tree[j].parent - osz_);
code.push_back(tree[j].binary);
j = tree[j].parent;
}
paths.push_back(path);
codes.push_back(code);
}
}
算法首先对输入的叶子节点进行一次排序(O(nlogn)O(nlogn) ),然后确定两个下标 leaf
和 node
,leaf
总是指向当前最小的叶子节点,node
总是指向当前最小的非叶子节点,所以,最小的两个节点可以从 leaf, leaf - 1, node, node + 1 四个位置中取得,时间复杂度 O(1)O(1),每个非叶子节点都进行一次,所以总复杂度为 O(n)O(n),算法整体复杂度为 O(nlogn)O(nlogn)。
标签:不同 包含 contain UI local 计算 tin mini rup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tevendes1/p/7163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