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task end 帮助 googl 了解 灵活 windows平台 32位 oschina
大家可能在许多书上看到过API的英文全称(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WIN32 API也就是MicrosoftWindows 32位平台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对这个定义的理解,需要追溯到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上,当WINDOWS操作系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开发WINDOWS平台下的应用程序成为人们的需要。而在WINDOWS程序设计领域处于发展的初期,WINDOWS程序员所能使用的编程工具唯有API函数,这些函数是WINDOWS提供给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的接口,他们犹如“积木块”一样,可以搭建出各种界面丰富,功能灵活的应用程序。所以可以认为API函数是构筑整个WINDOWS框架的基石,在它的下面是WINDOWS的操作系统核心,而它的上面则是所有的华丽的WINDOWS应用程序。
但是,那时的WINDOWS程序开发还是比较复杂的工作,程序员必须熟记一大堆常用的API函数,而且还得对WINDOWS操作系统有深入的了解。然而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在WINDOWS平台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可视化编程环境,程序员可以采用“即见即所得”的编程方式来开发具有精美用户界面和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
这些优秀可视化编程环境操作简单、界面友好(诸如VB、VC 、DELPHI等),在这些工具中提供了大量的类库和各种控件,它们替代了API的神秘功能,事实上这些类库和控件都是构架在WIN32 API函数基础之上的,是封装了的API函数的集合。它们把常用的API函数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控件或类库,并赋予其方便的使用方法,所以极大的加速了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的过程。有了这些控件和类库,程序员便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程序整体功能的设计上,而不必过于关注技术细节。
实际上如果我们要开发出更灵活、更实用、更具效率的应用程序,必然要涉及到直接使用API函数,虽然类库和控件使应用程序的开发简单的多,但它们只提供WINDOWS的一般功能,对于比较复杂和特殊的功能来说,使用类库和控件是非常难以实现的,这时就需要采用API函数来实现。
这也是API函数使用的场合,所以我们对待API函数不必刻来研究每一个函数的用法,那也是不现实的(能用的到的API函数有几千个呢)。正如某位大虾所说:API不要去学,在需要的时候去查API帮助就足够了。
MUI 是一个轻量级的 HTML、CSS 和 JS 框架,遵循 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 设计思路。MUI CSS可以在使用SASS源码时,通过GitHub或Bower来轻松定制它。自定义的范围包括响应断点,默认字体设置和使用Material Design颜色等等。MUI CSS/JS并不依赖任何其他的程序。
示例 HTML: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 load MUI -->
<link href="//cdn.muicss.com/mui-0.0.1/css/mui.min.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script src="//cdn.muicss.com/mui-0.0.1/js/mui.min.js"></script>
</head>
<body>
<!-- example content -->
<div class="mui-container">
<div class="mui-panel">
<h1>My Title</h1>
<button class="mui-btn mui-btn-primary mui-btn-raised">My Button</button>
</div>
</div>
</body>
</html>
MUI 体积很小:
mui.min.css - 5.7K (gzipped)
mui.min.js - 3.0K (gzipped)
开发依赖:
nodejs (http://nodejs.org/)
npm (https://www.npmjs.org/)
bower (http://bower.io/)
sass (http://sass-lang.com/)
http-server (via npm)
$("p").css({"font-size":"8px","background-color":"#8888888"});
标签:task end 帮助 googl 了解 灵活 windows平台 32位 oschina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z123123/p/7190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