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方式 内容 插件 git roi androi 多次 回退 地方
突然想写这一篇Git的使用心得,主要有几个原因,其一是自己使用Git也有快3年时间了,其间自己经历过一些坑,也有迷茫的时候,在呆过的大大小小的团队中,其实每个人也都并不是Git专家,很多对于流程以及Git本身的理解,还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地带。自己写这篇文章希望能抛砖引玉,在总结自己得失的同时,能给大家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
直接进入主题,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多次想避开Git flow寻找更简单的流程,每次自认为找到了捷径,但事实上都发现有这样或者那样更多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最佳的Git实践,仍然得基于标准的Git Flow,来看看Git Flow的标准模型,下面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图:
来自非常经典的Git flow奠基论文:http://nvie.com/posts/a-successful-git-branching-model/
基于这个Git Flow,我所认为的Git 最佳实践,补充和修复了这么几点:
1.分支一共有5类,名称用 / 来区分是因为Sourcetree里面 / 可以作为一个文件夹使用,命名标准为下面这样:
master
develop
feature/***
release/v13.5
hotfix/v13.2
本地的分支可以有一些其他的命名规则,没关系,但是推到远程的必须是这几种命名规范,最好一字不差,比如不要把release写成Release
2.此Git Flow唯一可以变通的地方为开发的时候非必须一定要用feature分支,比如说一个项目刚开始开发的时候,或者突然发现一个不是特别严重的bug,我现在先修改下,想在下一个版本发的时候一起带出去,这种情况就在develop上面改就行了。
3.与Git Flow的论文略微不同,我倡导的是:一个版本开发完成,需要提测的时候,由各个feature合并到develop,然后在develop上开发自测,修复bug,正式提测的时候,由develop迁出release分支,提测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发模型,伸缩性强,适用于各个规模的开发团队,一个人开发,我也会这么干,20个人的团队,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关于这个模型,如果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文章底部),然后给我发消息,我会一一解答。
还有关于之前收集网友的很多问题和疑问,我在这里一一回答下:
1,最经常问的,为什么忽略文件无效
因为Git的忽略文件没有办法对已经纳入版本库的文件生效,解决办法:gitignore里面添加完之后,把本地文件删了,然后commit,push上去,别人再更新,就OK了,下次还有这种类型的文件,就直接忽略了
2,Git可以添加项目中的文件夹权限控制吗
不行,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很多人把svn的思维搬到Git上来,Git并不是以文件夹为单位来组织的,所以现在大多数公司中UI的图片等资源,像png,psd等文件都是用的svn管理,代码用Git管理。想要用这种权限控制的话,很多人另辟捷径选择用Git的子模块和子数来处理,我感觉也是不太好
3,关于Git客户端
我认为就两种选择,命令行和Sourcetree等全局的客户端软件,TortoiseGit根本不适用,原因就是Git不是以文件夹为组织单位的,Tortoise是依托于文件管理器的操作,所以不对付。然后就是各种IDE的插件,很多人用,我个人也是不喜欢,原因很简单,Git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只是在项目中用用而已
4,关于Git代码回滚
暴力派reset:
本地的分支先(reset)重置到一个commit,然后:git push -f,强推,这种是属于删除commit历史的行为,而且强推需要权限,一般来说master分支默认都不让强推
优点:彻底清除版本库上无用的代码,干净,但是做这种操作的同时,最好本地新建一个分支备份下代码
缺点:误操作的代价比较大
婉约派revert:
git revert HEAD~1(1代表从0到1,回退包含当前commit的两个commit,然后会创建新的commit)
优点:所有历史都在,回退的做法为新建一个commit来回滚之前几个commit的代码
缺点:回退几个commit这个需要手动计算,比较烦
5,cherry pick合并单个提交
cherry pick不能完全合并单个commit,因为每个commit都是建立在前一个commit之上
关于我:Android和JavaEE开发工程师,运营有微信公众号"大土豆爱开发",原则“简单,分享”,涉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JavaEE,Android,Git等,欢迎大家关注,共同学习。
二维码:
干货:基于 Git Flow 的 Git 最佳实践(附加解决大家经常碰到的问题)
标签:方式 内容 插件 git roi androi 多次 回退 地方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mark888/p/722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