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fse 理论 star lan ann sys 代码 invalid isa
转自:http://blog.csdn.net/chen_chuang_/article/details/48462575
这个函数我在看代码时基本上是直接忽略的(因为我知道它实际上不干什么事),不过因为内核中很多函数一开始就会用一下它,为了方便那些正在学习内核源码的网友,本帖专门讨论一下该函数到底被内核用来干什么。
简单地说,如果没有调试的需求(绝大多数下你平常跑的系统都是release版本的kernel),那么这个宏(或者函数,称谓并不重要)什么实质性的活都不干,内核只是用它来做一件事,就是提醒你,调用该函数的函数可能会sleep,这个跟其名字也是匹配的:
The function calling might_sleep() might sleep。如果你想看源码,我把它列在下面:
点击(此处)折叠或打开
看到没,啥事都没干。其实内核源码对此也有明确的注释:might_sleep
- annotation for functions that can sleep。所以对于release版的kernel
image而言,might_sleep的作用仅仅是一个annotation,提醒使用者,一个使用might_sleep的函数在其后的代码执行中可能会sleep。
不过如果有调试需求介入的话,比如你的系统莫名其妙地随机性地crash掉,在经过一段艰难的案情分析排查之后,最后你决定打开内核的CONFIG_DEBUG_ATOMIC_SLEEP选项,那么此时might_sleep对案情的进一步推进就可能产生贡献了。CONFIG_DEBUG_ATOMIC_SLEEP选项主要用来排查是否在一个ATOMIC操作的上下文中有函数发生sleep行为,关于什么是ATOMIC操作,内核源码在might_sleep函数前也有一段注释:
this macro will print a stack trace if it is executed in an atomic context (spinlock, irq-handler, ...)
所以很明显,一个进程获得了spinlock之后它就进入了这里所谓的atomic
context,或者是在一个irq-handler,也就是一个中断上下文中。这两种上下文中理论上不应该让当前的execution
path进入sleep状态(虽然不是强制规定,换句话说,一个拥有spinlock的进程进入sleep并不必然意味着系统就一定会deadlock等,但是对内核编程而言,还是应该尽力避开这个雷区)。
在CONFIG_DEBUG_ATOMIC_SLEEP选项打开的情形下,might_sleep又有哪些特殊的功能呢?先看看内核中的源码:
点击(此处)折叠或打开
上面的代码我进行了轻微的删减,去除了一些只有CONFIG_DEBUG_ATOMIC_SLEEP选项使能的情形下不干活的函数。
点击(此处)折叠或打开
在当前CONFIG_DEBUG_ATOMIC_SLEEP选项使能的前提下,
可以看到__might_sleep还是干了不少事情的,最主要的工作是在第一个if语句那里,尤其是preempt_count_equals和
irqs_disabled,都是用来判断当前的上下文是否是一个atomic
context,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进程获得了spin_lock的任一个变种形式的lock,那么无论是单处理器系统还是多处理器系统,都会导致preempt_count发生变化,而irq_disabled则是用来判断当前中断是否开启。__might_sleep正是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当前正在执行的代码上下文是否是个atomic,如果不是,那么函数就直接返回了,因为一切正常。如果是,那么代码下行。
所以让CONFIG_DEBUG_ATOMIC_SLEEP选项打开,可以捕捉到在一个atomic
context中是否发生了sleep,如果你的代码不小心在某处的确出现了这种情形,那么might_sleep会通过后续的printk以及dump_stack来协助你发现这种情形。
至于__might_sleep函数中的system_state,它是一个全局性的enum型变量,主要用来记录当前系统的状态:
点击(此处)折叠或打开
注意system_state已经被export出来,所以内核模块可以直接读该值来判断当前系统的运行状态,常见的状态包括:
点击(此处)折叠或打开
最常见的状态当然是SYSTEM_RUNNING了,你的系统正常起来之后就处于这个状态。因为跟当前的话题没有直接的关联,这里只提一下好了。
阅读(1) | 评论(0) | 转发(0) |
标签:fse 理论 star lan ann sys 代码 invalid isa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ky-heaven/p/723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