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虽然实际没有什么用,但是可能会有理论上的意义吧

时间:2017-08-01 19:13:57      阅读:186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时间复杂度   证明   单元   之间   超级   解释   错误   img   区别   

“P=NP?” 通常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最重要的问题。有一个叫Clay Math的研究所,甚至悬赏 100 万美元给解决它的人。可是我今天要告诉你的是,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存在的,它根本不需要解决。
 
我并不是第一个这样认为的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个数学家毫不客气的指出,P=NP? 是个愚蠢的问题,并且为了嘲笑它,专门在愚人节写了一篇“论文”,称自己证明了 P=NP。我身边有一些非常聪明的人,他们基本也都不把这问题当回事。如果我对他们讲这些东西,恐怕是 TOO OLD。可是我发现国内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提到这个问题总是奉为神圣,一点玩笑也开不得,所以我打算在这里科普一下。
 
这是一个不大好解释的问题。首先,你要搞清楚什么是“P=NP?” 为此,你必须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算法复杂度”。为此,你又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算法”。
 
你可以简单的把“算法”想象成一台机器,就跟绞肉机似的。你给它一些“输入”,它就给你一些“输出”。比如,绞肉机的输入是肉末,输出是肉渣。牛的输入是草,输出是奶(或者牛米田共)。“加法器”的输入是两个整数,输出是这两个整数的和。“算法理论”所讨论的问题,就是如何设计这些机器,让它们更加有效的工作。就像是说如何培育出优质的奶牛,吃进相同数量的草,更快的产出更多的奶。
 
通常所谓的“计算问题”,都需要算法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也叫“计算”),才能得到结果。计算所需要的时间,往往跟输入的大小有关系。你的牛吃的草越多,它就需要越长时间,才能把草都变成奶。这种草和奶的转换速度,通常被叫做“算法复杂度”。
 
算法复杂度通常被表示为一个函数 f(n),其中 n 是输入的大小。这个函数的值,通常是某种资源的需求量,比如时间或者空间。比如,如果你的算法时间复杂度为 n2,那么当输入10个东西的时候,它需要 100 个单元的时间才能完成计算。当输入 100 个东西的时候,它需要 10000 个单元的时间才能完成。当输入 1000 个数据的时候,它需要 1000000 个单元的时间。简单吧。
 
所谓的“P时间”,就是“Polynomial time”,多项式时间。简而言之,就是说这个复杂度函数 f(n) 是一个多项式。多项式你该知道是什么吧?不知道的话就翻一下中学数学课本。
 
“P=NP?”中的“P”,就是指所有这些复杂度为多项式的算法的“集合”,也就是“所有”的复杂度为多项式的算法。为了简要的描述以下的内容,我定义一些术语:
 
“f(n) 时间算法” = “能够在 f(n) 时间之内,解决某个问题的算法”
 
当 f(n) 是个多项式(比如 n2)的时候,这就是“多项式时间算法”(P 时间算法)。当 f(n) 是个指数函数(比如 2n)的时候,这就是“指数时间算法”(EXPTIME 算法)。很多人认为 NP 问题就是需要指数时间的问题,而 NP 跟 EXPTIME,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很显然,P 不等于 EXPTIME,但是 P 是否等于 NP,却没有一个结论。
 
现在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 NP。通常的计算机都是确定性(deterministic)的,它们在同一个时刻只能有一种行为。如果用程序来表示,那么它们遇到一个条件判断(分支)的时候,只能一次探索其中一条路径。比如:
 
if (x == 0) {
  one();
} else {
  two();
}
 
在这里,根据 x 的值是否为零,one() 和 two() 这两个操作,只有一个会发生。
 
然而,有人幻想出来一种机器,叫做“非确定性计算机”(nondeterministic computer),它可以同时运行这程序的两个分支,one() 和 two()。这有什么用处呢?它的用处就在于,当你不知道 x 的大小的时候,根据 one() 和 two() 是否“运行成功”,你可以推断出 x 是否为零。
 
这种非确定性的计算机,在“计算理论”里面叫做“非确定性图灵机”。与之相对的就是“确定性图灵机”,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计算机”。其实,“图灵机”这名字在这里完全无关紧要。你只需要知道,非确定性的计算机可以同时探索多种可能性。
 
这不是普通的“并行计算”,因为每当遇到一个分支点,非确定性计算机就会产生新的计算单元,用以同时探索这些路径。这机器就像有“分身术”一样。当这种分支点存在于循环(或者递归)里面的时候,它就会反复的产生新的计算单元,新的计算单元又产生更多的计算单元,就跟细胞分裂一样。一般的计算机都没有这种“超能力”,它们只有固定数目的计算单元。所以他们只能先探索一条路径,失败之后,再回过头来探索另外一条。所以它们似乎要多花一些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到这里,基本的概念都有了定义,于是我们可以圆满的给出 P 和 NP 的定义。
 
P 和 NP 是这样两个“问题的集合”:
  P  =   “确定性计算机”能够在“多项式时间”解决的所有问题
  NP = “非确定性计算机”能够在“多项式时间”解决的所有问题
 
(注意它们的区别,仅在于“确定性”或者是“非确定性”。)
 
 
定义完毕。现在回到对“P=NP?”问题的讨论。
 
“P=NP?”问题的目标,就是想要知道 P 和 NP 这两个集合是否相等。为了证明两个集合(A 和 B)相等,一般都要证明两个方向:
 
1. A 包含 B
2. B 包含 A
 
你也许已经看出来了,NP 肯定包含了 P。因为任何一个非确定性机器,都能被当成一个确定性的机器来用。你只要不使用它的“超能力”,在每个分支点只探索一条路径就行。所以“P=NP?”问题的关键,就在于 P 是否也包含了 NP。也就是说,对于所有的非确定性多项式时间算法能解决的问题(NP),能否找到确定性的多项式时间算法。
 
首先我们来细看一下什么是多项式时间(Polynomial time)。我们都知道,n2是多项式,n1000000也是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之间,却有天壤之别。把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时间,用“多项式”这么笼统的概念来描述,其实是非常不准确的做法。在实际的大规模应用中,n2的算法都嫌慢。能找到“多项式时间”的算法,其实根本不能说明问题。
 
对此理论家们喜欢说,就算再大的多项式(比如 n1000000),也不能和再小的指数函数(比如 1.0001n)相比,因为总是“存在”一个 M,当 n > M 的时候,1.0001n会超过 n1000000。可是问题的关键,却不在于 M 的“存在”,而在于 它的“大小”。如果你的输入必须达到天文数字才能让指数函数超过多项式的话,那么还不如就用指数复杂度的算法。所以,“P=NP?”这问题的错误就在于,它并没有针对我们的实际需要,而是首先假设了我们有“无穷大”的输入,有“无穷多”的时间和耐心,可以让多项式时间的算法“最终”得到优势。“无穷”和“最终”,就是理论家们的杀手锏。
 
为了显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画一个坐标曲线,来比较一下 n1000000与 2n,并且解出它们相等时的 n。我不用 1.0001n来比,免得有人说我不公平。我喜欢偷懒,经常用 Mathematica 来解决这些算式。下面就是我用它得出的结果和曲线图:
 
 
技术分享 
 
 
 
 
 
 
 
 
 
 
 
 
 
 
 
你看到了,当 1 < n < 24549200 的时候,我们都有 2n< n1000000(n1000000那根曲线,一超过1就冲上天去了)。 所以只要输入没有达到2千万这个量级,2n的算法都比 n1000000的算法快。
 
n1000000也许不说明问题,但是“多项式”的范围实在太大了。n10100,n1010100,…… 都是多项式。实际上,只要 c 是个常数,任何常数,nc就是个多项式。
 

你能想象 n 需要多大,2n才能超过 n10100吗?当 n=2 的时候,n10100就是 210100。你也许已经意识到,这个数相当于 2n复杂度的算法,接受了 10100个输入。如果你知道 10100(1的后面跟100个0)已经大于宇宙中基本粒子的数目,你也许就会意识到,这是在计算宇宙里所有的粒子的“幂集”(power set),也就是在枚举宇宙里所有粒子的所有组合。通俗一点说,就是在枚举宇宙里所有可能出现的物体。当任何超级电脑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宇宙恐怕都已经不存在了。况且这个计算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因为即使每个粒子可以提供一次计数所需要的能量(E=MC2),你会在还没有数到 10100的时候就用光宇宙里所有的能量。最后,因为这两个 n 是同步的,所以当 2n的输入是 10100的时候,n10100等于 (10100)10100。所以即使枚举了宇宙里所有可能出现的物体,2n仍然远远落后于 n10100。


你也许发现了,其实上面的论述根本没必要用 n10100这么大的多项式,只要用一个很大的常数(比如 10100)就够了,因为常数也算是多项式。使用多项式的原因,只是想演示一下多项式可以有多大。
 
所以你看到了,常数,指数,输入的大小,对于算法的性能都是很关键的。“P=NP?”的问题就在于它用“多项式”这个笼统的概念抹杀了所有这些细节,以至于即使 P=NP 被证明出来,我们仍然不会得到可以实用的结果。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找到整个算法(代码)的具体的复杂度函数,最好细致到常数。比如 3.65n2 + 21n + 1000,做出类似上面所示的曲线图,然后根据具体输入的大小,看看哪个算法更快一些。在这一点上,Knuth 在 TAOCP 中对算法的细致入微的分析,确实是值得借鉴的(虽然我不赞成他使用机器语言)。
 
对于“P=NP?”的兴趣,到此就应该已经结束了。可是理论家们又搬出来一个很勉强的借口来支持解决它的意义。他们说,如果证明了 P≠NP,那么人们就不用浪费时间去为 NP 问题寻找多项式时间算法了。推翻这一点本来已经没有多大意思,不过我发现一个挺有趣的观点,可以将这问题的正反两方面一并推翻。
 
首先,我们已经知道“非确定性计算机”是一个假想出来的机器。我并不是说我们永远不能造出非确定性计算机,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这种机器不存在。相反,我们已经有确定性计算机,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它。
 
所以要解决“P=NP?”,就是要解决:
 
    “我们现有的计算机能否解决某种不存在的计算机能解决的所有问题?”
 
你看出这个问题的荒诞性了吗?
 
记得在 Cornell 的时候,有一个 MIT 研究量子计算的博士生来求教职,给我们做了一个演讲,是关于量子计算机的“局限性”。他演讲的副标题叫做:
 
    “What you cannot do with a computer that you do not have?”
                “你不能用你没有的机器做什么?”
 
你看出这个问题与“P=NP?”的异曲同工之妙了吗?最后可想而知,Cornell 没有聘用他。

虽然实际没有什么用,但是可能会有理论上的意义吧

标签:时间复杂度   证明   单元   之间   超级   解释   错误   img   区别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hindouHikaru/p/7269920.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