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不能 ssi 作者 ++ 锁死 功能 数据 tps 读取字符串
1067. 试密码(20)
时间限制
400 ms
内存限制
65536 kB
代码长度限制
8000 B
判题程序
Standard
作者
CHEN, Yue
当你试图登录某个系统却忘了密码时,系统一般只会允许你尝试有限多次,当超出允许次数时,账号就会被锁死。本题就请你实现这个小功能。
输入格式:
输入在第一行给出一个密码(长度不超过20的、不包含空格、Tab、回车的非空字符串)和一个正整数N(<= 10),分别是正确的密码和系统允许尝试的次数。随后每行给出一个以回车结束的非空字符串,是用户尝试输入的密码。输入保证至少有一次尝试。当读到一行只有单个#字符时,输入结束,并且这一行不是用户的输入。
输出格式:
对用户的每个输入,如果是正确的密码且尝试次数不超过N,则在一行中输出“Welcome in”,并结束程序;如果是错误的,则在一行中按格式输出“Wrong password: 用户输入的错误密码”;当错误尝试达到N次时,再输出一行“Account locked”,并结束程序。
输入样例1:
Correct%pw 3
correct%pw
Correct@PW
whatisthepassword!
Correct%pw
#
输出样例1:
Wrong password: correct%pw
Wrong password: Correct@PW
Wrong password: whatisthepassword!
Account locked
输入样例2:
cool@gplt 3
coolman@gplt
coollady@gplt
cool@gplt
try again
#
输出样例2:
Wrong password: coolman@gplt
Wrong password: coollady@gplt
Welcome in
/*题目思路:
给定正确密码和最大允许尝试次数,根据输入数据输出相应情况应该输出的语句。题目简单,只需要声明一个
变量cnt来记录错误的次数即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规定,正确的密码中不能有空格,TAB,等非空的
字符串。所以我们可以采用c++中的cin语句来读取字符串,但是题目中规定接下来的尝试的密码中,一行对应
一个密码,并且没有规定不许存在空格等非空字符串,如果此时还是用cin的话,假设该行密码中间有一个空格,
那么就会按照输入了两次密码来进行判断,显然是不正确的。因此,我们在读取尝试密码的时候,我们要采用
getline()函数来获取一行的字符串。
/*逗号表达式
c语言提供一种特殊的运算符,逗号运算符,优先级别最低,它将两个及其以上的式子联接起来,从左往右逐个计算表达式,
整个表达式的值为最后一个表达式的值。如:(3+5,6+8)称为逗号表达式,其求解过程先表达式1,后表达式2,整个表达式
值是表达式2的值,如:(3+5,6+8)的值是14,a=(a=3*5,a*4)的值是60,而(a=3*5,a*4)的值是60, a的值是15。
for(int j = 0; j < i && count < n; j++){} //注意:&& 和 ,的区别
for(int j = 0; j < i, count < n; j++){} //条件判断只依赖 count < n
*/
*/
ac:https://www.patest.cn/submissions/3498432/source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cstdio>
using namespace std;
//char a[15][30];
string a[1000];
int main(){
// char b[25], c[5] = "#";
string b, c = "#";
int n;
int i = 0;
cin >> b >> n;
getchar();
getline(cin, a[i]);
while(c != a[i]){
i ++;
getline(cin, a[i]);
}
int count = 0;
for(int j = 0; j < i && count < n; j++){ //注意:&& 和 ,的区别
if(a[j] == b){
cout << "Welcome in";
return 0;
}
else{
cout << "Wrong password: " << a[j] << endl;
count++;
}
}
if(count >= n){
cout << "Account locked";
}
// cout << 111;
return 0;
}
标签:不能 ssi 作者 ++ 锁死 功能 数据 tps 读取字符串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zhumengdexiaobai/p/7440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