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单位 doc 本地 均衡 [] 设置 point 数据不一致 内存
package com.wenbronk.hbase;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HTableDescriptor;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client.HBaseAdmin; import java.math.BigInteger; /** * hbase调优 */ public class UpperHbase { public static boolean createTable(HBaseAdmin admin, HTableDescriptor table, byte[][] splits) { try { // 添加二维数组对region进行查分 admin.createTable(table, splits);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false; } /** * 获取二维数组 */ public static byte[][] getHexSplits(String startKey, String endKey, int numRegions) { // //start:001,endkey:100,10region [001,010] [011,020] byte[][] splits = new byte[numRegions - 1][]; BigInteger lowestKey = new BigInteger(startKey, 16); BigInteger highestKey = new BigInteger(endKey, 16); BigInteger range = highestKey.subtract(lowestKey); BigInteger regionIncrement = range.divide(BigInteger.valueOf(numRegions)); lowestKey = lowestKey.add(regionIncrement); for (int i = 0; i < numRegions - 1; i++) { BigInteger key = lowestKey.add(regionIncrement.multiply(BigInteger.valueOf(i))); byte[] b = String.format("%016x", key).getBytes(); splits[i] = b; } return splits; } }
HBase中row key用来检索表中的记录,支持以下三种方式:
在HBase中,row key可以是任意字符串,最大长度64KB,实际应用中一般为10~100bytes,存为byte[]字节数组,一般设计成定长的。
row key是按照字典序存储,因此,设计row key时,要充分利用这个排序特点,将经常一起读取的数据存储到一块,将最近可能会被访问的数据放在一块。
举个例子:如果最近写入HBase表中的数据是最可能被访问的,可以考虑将时间戳作为row key的一部分,由于是字典序排序,所以可以使用Long.MAX_VALUE - timestamp作为row key,这样能保证新写入的数据在读取时可以被快速命中。
1、 大小越小越好
2、 值根据功能需求决定
3、 Row最好有散列原则。
a) 取反 : 001 => 100, 002 => 200
b) Hash: 通过hash算法进行散列
不要在一张表里定义太多的column family(一个列族对应一个store, 有多个storeFile, 进行提交合并时, 所有的store一块进行, 瞬间并发太大)。目前Hbase(2.x) 并不能很好的处理超过2~3个column family的表。因为某个column family在flush的时候,它邻近的column family也会因关联效应被触发flush,最终导致系统产生更多的I/O。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对自己的HBase集群进行实际测试,从得到的测试结果数据验证一下。
创建表的时候,可以通过HColumnDescriptor.setInMemory(true)将表放到RegionServer的缓存中,保证在读取的时候被cache命中。
创建表的时候,可以通过HColumnDescriptor.setMaxVersions(int maxVersions)设置表中数据的最大版本,如果只需要保存最新版本的数据,那么可以设置setMaxVersions(1)。
创建表的时候,可以通过HColumnDescriptor.setTimeToLive(int timeToLive)设置表中数据的存储生命期,过期数据将自动被删除,例如如果只需要存储最近两天的数据,那么可以设置setTimeToLive(2 * 24 * 60 * 60)。
在HBase中,数据在更新时首先写入WAL 日志(HLog)和内存(MemStore)中,MemStore中的数据是排序的,当MemStore累计到一定阈值时,就会创建一个新的MemStore,并且将老的MemStore添加到flush队列,由单独的线程flush到磁盘上,成为一个StoreFile。于此同时, 系统会在zookeeper中记录一个redo point,表示这个时刻之前的变更已经持久化了(minor compact)。
StoreFile是只读的,一旦创建后就不可以再修改。因此Hbase的更新其实是不断追加的操作。当一个Store中的StoreFile达到一定的阈值后,就会进行一次合并(major compact),将对同一个key的修改合并到一起,形成一个大的StoreFile,当StoreFile的大小达到一定阈值后,又会对 StoreFile进行分割(split),等分为两个StoreFile。
由于对表的更新是不断追加的,处理读请求时,需要访问Store中全部的StoreFile和MemStore,将它们按照row key进行合并,由于StoreFile和MemStore都是经过排序的,并且StoreFile带有内存中索引,通常合并过程还是比较快的。
实际应用中,可以考虑必要时手动进行major compact,将同一个row key的修改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大的StoreFile。同时,可以将StoreFile设置大些,减少split的发生。
hbase为了防止小文件(被刷到磁盘的menstore)过多,以保证保证查询效率,hbase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将这些小的store file合并成相对较大的store file,这个过程就称之为compaction。在hbase中,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compaction:minor compaction和major compaction。
minor compaction:的是较小、很少文件的合并。
major compaction 的功能是将所有的store file合并成一个,触发major compaction的可能条件有:major_compact 命令、majorCompact() API、region server自动运行(相关参数:hbase.hregion.majoucompaction 默认为24 小时、hbase.hregion.majorcompaction.jetter 默认值为0.2 防止region server 在同一时间进行major compaction)。hbase.hregion.majorcompaction.jetter参数的作用是:对参数hbase.hregion.majoucompaction 规定的值起到浮动的作用,假如两个参数都为默认值24和0,2,那么major compact最终使用的数值为:19.2~28.8 这个范围。
1、 关闭自动major compaction
2、 手动编程major compaction
Timer类,contab
minor compaction的运行机制要复杂一些,它由一下几个参数共同决定:
hbase.hstore.compaction.min :默认值为 3,表示至少需要三个满足条件的store file时,minor compaction才会启动
hbase.hstore.compaction.max 默认值为10,表示一次minor compaction中最多选取10个store file
hbase.hstore.compaction.min.size 表示文件大小小于该值的store file 一定会加入到minor compaction的store file中
hbase.hstore.compaction.max.size 表示文件大小大于该值的store file 一定会被minor compaction排除
hbase.hstore.compaction.ratio 将store file 按照文件年龄排序(older to younger),minor compaction总是从older store file开始选择
通过调用HTable.setAutoFlush(false)方法可以将HTable写客户端的自动flush关闭,这样可以批量写入数据到HBase,而不是有一条put就执行一次更新,只有当put填满客户端写缓存时,才实际向HBase服务端发起写请求。默认情况下auto flush是开启的。
通过调用HTable.setWriteBufferSize(writeBufferSize)方法可以设置HTable客户端的写buffer大小,如果新设置的buffer小于当前写buffer中的数据时,buffer将会被flush到服务端。其中,writeBufferSize的单位是byte字节数,可以根据实际写入数据量的多少来设置该值。
在HBae中,客户端向集群中的RegionServer提交数据时(Put/Delete操作),首先会先写WAL(Write Ahead Log)日志(即HLog,一个RegionServer上的所有Region共享一个HLog),只有当WAL日志写成功后,再接着写MemStore,然后客户端被通知提交数据成功;如果写WAL日志失败,客户端则被通知提交失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做到RegionServer宕机后的数据恢复。
因此,对于相对不太重要的数据,可以在Put/Delete操作时,通过调用Put.setWriteToWAL(false)或Delete.setWriteToWAL(false)函数,放弃写WAL日志,从而提高数据写入的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谨慎选择关闭WAL日志,因为这样的话,一旦RegionServer宕机,Put/Delete的数据将会无法根据WAL日志进行恢复。
通过调用HTable.put(Put)方法可以将一个指定的row key记录写入HBase,同样HBase提供了另一个方法:通过调用HTable.put(List<Put>)方法可以将指定的row key列表,批量写入多行记录,这样做的好处是批量执行,只需要一次网络I/O开销,这对于对数据实时性要求高,网络传输RTT高的情景下可能带来明显的性能提升。
hbase.client.scanner.caching配置项可以设置HBase scanner一次从服务端抓取的数据条数,默认情况下一次一条。通过将其设置成一个合理的值,可以减少scan过程中next()的时间开销,代价是scanner需要通过客户端的内存来维持这些被cache的行记录。
有三个地方可以进行配置:1)在HBase的conf配置文件中进行配置;2)通过调用HTable.setScannerCaching(int scannerCaching)进行配置;3)通过调用Scan.setCaching(int caching)进行配置。三者的优先级越来越高。
scan时指定需要的Column Family,可以减少网络传输数据量,否则默认scan操作会返回整行所有Column Family的数据。
通过scan取完数据后,记得要关闭ResultScanner,否则RegionServer可能会出现问题(对应的Server资源无法释放)。
HTable是HBase客户端与HBase服务端通讯的Java API对象,客户端可以通过HTable对象与服务端进行CRUD操作(增删改查)。它的创建很简单:
Configuration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 "tablename"); //TODO CRUD Operation……
HTable使用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1. 规避HTable对象的创建开销
因为客户端创建HTable对象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检查.META.表确认指定名称的HBase表是否存在,表是否有效等等,整个时间开销比较重,可能会耗时几秒钟之长,因此最好在程序启动时一次性创建完成需要的HTable对象,如果使用Java API,一般来说是在构造函数中进行创建,程序启动后直接重用。
2. HTable对象不是线程安全的
HTable对象对于客户端读写数据来说不是线程安全的,因此多线程时,要为每个线程单独创建复用一个HTable对象,不同对象间不要共享HTable对象使用,特别是在客户端auto flash被置为false时,由于存在本地write buffer,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
3. HTable对象之间共享Configuration
HTable对象共享Configuration对象,这样的好处在于:
因此,与以下这种方式相比:
HTable table1 = new HTable("table1"); HTable table2 = new HTable("table2");
下面的方式更有效些:
Configuration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 HTable table1 = new HTable(conf, "table1"); HTable table2 = new HTable(conf, "table2");
备注:即使是高负载的多线程程序,也并没有发现因为共享Configuration而导致的性能问题;如果你的实际情况中不是如此,那么可以尝试不共享Configuration。
HTablePool可以解决HTable存在的线程不安全问题,同时通过维护固定数量的HTable对象,能够在程序运行期间复用这些HTable资源对象。
Configuration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 HTablePool pool = new HTablePool(conf, 10);
1. HTablePool可以自动创建HTable对象,而且对客户端来说使用上是完全透明的,可以避免多线程间数据并发修改问题。
2. HTablePool中的HTable对象之间是公用Configuration连接的,能够可以减少网络开销。
HTablePool的使用很简单:每次进行操作前,通过HTablePool的getTable方法取得一个HTable对象,然后进行put/get/scan/delete等操作,最后通过HTablePool的putTable方法将HTable对象放回到HTablePool中。
下面是个使用HTablePool的简单例子:
public void createUser(String username, String firstName, String lastName, String email,
String password, String roles) throws IOException { HTable table = rm.getTable(UserTable.NAME); Put put = new Put(Bytes.toBytes(username)); put.add(UserTable.DATA_FAMILY, UserTable.FIRSTNAME, Bytes.toBytes(firstName)); put.add(UserTable.DATA_FAMILY, UserTable.LASTNAME, Bytes.toBytes(lastName)); put.add(UserTable.DATA_FAMILY, UserTable.EMAIL, Bytes.toBytes(email)); put.add(UserTable.DATA_FAMILY, UserTable.CREDENTIALS, Bytes.toBytes(password)); put.add(UserTable.DATA_FAMILY, UserTable.ROLES, Bytes.toBytes(roles)); table.put(put); table.flushCommits(); rm.putTable(table); }
Hbase和DBMS比较:
查询数据不灵活:
1, 不能使用column之间过滤查询
2, 支持全文索引。使用solr和hbase整合完成全文搜索。
a) 使用MR批量读取hbase中的数据,在solr里面建立索引(no store)之保存rowkey的值。
b) 根据关键词从索引中搜索到rowkey(分页)
c) 根据rowkey从hbase查询所有数据
标签:单位 doc 本地 均衡 [] 设置 point 数据不一致 内存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wenbronk/p/7449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