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std font 保护 任务 span cstring 描述 div class
近来,一种新的传染病肆虐全球。蓬莱国也发现了零星感染者,为防止该病在蓬莱国大范围流行,该国政府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不幸的是,由于人们尚未完全认识这种传染病,难以准确判别病毒携带者,更没有研制出疫苗以保护易感人群。于是,蓬莱国的疾病控制中心决定采取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控制疾病传播。经过 WHO(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全球各国科研部门的努力,这种新兴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控制方法已经研究清楚,剩下的任务就是由你协助蓬莱国疾控中心制定一个有效的控制办法。
研究表明,这种传染病的传播具有两种很特殊的性质;
第一是它的传播途径是树型的,一个人X只可能被某个特定的人Y感染,只要Y不得病,或者是XY之间的传播途径被切断,则X就不会得病。
第二是,这种疾病的传播有周期性,在一个疾病传播周期之内,传染病将只会感染一代患者,而不会再传播给下一代。
这些性质大大减轻了蓬莱国疾病防控的压力,并且他们已经得到了国内部分易感人群的潜在传播途径图(一棵树)。但是,麻烦还没有结束。由于蓬莱国疾控中心人手不够,同时也缺乏强大的技术,以致他们在一个疾病传播周期内,只能设法切断一条传播途径,而没有被控制的传播途径就会引起更多的易感人群被感染(也就是与当前已经被感染的人有传播途径相连,且连接途径没有被切断的人群)。当不可能有健康人被感染时,疾病就中止传播。所以,蓬莱国疾控中心要制定出一个切断传播途径的顺序,以使尽量少的人被感染。
你的程序要针对给定的树,找出合适的切断顺序。
输入格式:
输入格式的第一行是两个整数n(1≤n≤300)和p。接下来p行,每一行有两个整数i和j,表示节点i和j间有边相连(意即,第i人和第j人之间有传播途径相连)。其中节点1是已经被感染的患者。
输出格式:
只有一行,输出总共被感染的人数。
7 6 1 2 1 3 2 4 2 5 3 6 3 7
3
分析:简化一下题意:在一棵树上的每一层可以删掉一个节点,这个节点的子树也会被删掉,求最少的点.用dp的话似乎有后效性,n最大只有300,试试搜索.搜索的方法也很简单,每一层枚举删除哪个节点,然后dfs一遍把子树打上标记,然后进入下一层.
#include <cstdio>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cmat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inf = 0x7ffffff; int n,p,head[310],to[100010],nextt[100010],tot = 1,deep[100010]; int deepwh[310][310],f[310],num[310],ans = inf; bool vis[310]; void add(int x,int y) { to[tot] = y; nextt[tot] = head[x]; head[x] = tot++; } void dfs(int u,int fa,int d) { deep[u] = d; num[u] = 1; deepwh[d][++deepwh[d][0]] = u; for (int i = head[u];i;i = nextt[i]) { int v = to[i]; if (v != fa) { f[v] = u; dfs(v,u,d + 1); num[u] += num[v]; } } } void dfs3(int u,int x) { vis[u] = x; for (int i = head[u];i;i = nextt[i]) { int v = to[i]; if (v != f[u]) dfs3(v,x); } } void dfs2(int depth,int x) { if (x < ans) ans = x; for (int i = 1; i <= deepwh[depth][0]; i++) { int v = deepwh[depth][i]; if (!vis[v]) { dfs3(v,1); dfs2(depth + 1,x - num[v]); dfs3(v,0); } } } int main() { scanf("%d%d",&n,&p); for (int i = 1; i <= p; i++) { int u,v; scanf("%d%d",&u,&v); add(u,v); add(v,u); } dfs(1,0,1); dfs2(2,n); printf("%d\n",ans); return 0; }
标签:std font 保护 任务 span cstring 描述 div class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zbtrs/p/7494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