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应用 水平 动作 通信 业务 思维 大数据 写代码 电力
据说质问CTO不会写代码,最早出自2012年马云发在阿里内网的一张任命王坚为集团CTO的公告贴底下,那是阿里史上最具争议的一次人事动作,回帖里的「不会写代码」、「项目一败涂地」、「当时我就震惊了」排成队列,齐刷刷的送上嘲讽。
马云不得不重新回帖,强调他对王坚的信任:「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了解的也不比大家少,而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计很少有人知道。」
毫不夸张的说,王坚在阿里的立锥之地,全靠马云的这种「任性不解释」。
于是从此不足为外人道。
迄今为止,王坚都还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因为与其不合,不少顶级的技术人才相继出走,连马云也在年会上当着几千人的面敲打王坚,给他的管理水平打零分,但是另一方面,饱经风霜的阿里云终到拨云见日的时代,它已成为阿里除电商支柱之外最为突出的新兴业务,步履超过腾讯和百度。
不过至少,「骗子」这个词语的出现频率倒是低了许多。
2016年10月的云栖大会,王发布了一本名为《在线》的新书,据说这本书写了足足四年,几经易稿,方得始终。
在王坚看来,人类科技在整个二十世纪的闪耀时刻,莫过于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对世界公布要将一个美国人安全的送到月球并无恙返回的宣言。
事实上,「阿波罗计划」的执行遇到阻力重重,不仅有着宗教力量的干预——「这是对于上帝的挑衅」——民间亦有强烈的反对声音,认为政府的公共支出不应只是用来和苏联比赛。
然而,让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的浩大工程——超过两万家企业、两百所大学和八十个科研机构的参与——最终激发了卫星通信、材料科学、无线电制导、计算机、生物医疗等技术的民用化,硅谷的兴起亦离不开这种惠及的影响。
王坚说:「这里面最了不起的就是自信心,这份自信,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其实,在不同的角度来看,「阿波罗计划」有其「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特点,比如在张维迎和林毅夫刚刚在北大就「产业政策」做出的激辩而言,前者必然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完胜篇章,企业家的逐利居功至伟,而后者则笃定的是没有美国政府的财政支持,就压根不会有后来的万箭齐发。
这种难以轻言是非的论证,同样符合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在中国的——对于未来的敬畏。
就像马云曾借大数据的话题说三十年后会看到「计划经济越来越大」,就引起过不少预料之外的解读,就像科技文明在历史上率因「黑天鹅」而突进,但是人们又天然的恐惧「黑天鹅」所带来的不可预知性。
王坚认为,人类和技术的关系就像「农夫与蛇」,要有足够的热爱去捂暖这条蛇,「哪怕它苏醒以后可能会咬你一口。」
这也是《在线》这本书秉持的基本理念:推测价值,但不判断价值。
今年以来,「BAT」三足鼎立的格局受到百度的下滑影响开始变得不再稳固,很多评论亦将三家企业的创始人风格进行对比,认为马化腾和马云都有各自的心腹和智囊,唯独李彦宏是孤家寡人,身边无才可用。
但马化腾和马云的识人风格,又有迥异之处,张志东、张小龙都是技术出身,和马化腾的工程师思维一脉相承,而从江湖拔地而起的马云,则尤为青睐学术型的人才,除了王坚这个心理学博士之外,阿里的「总参谋长」曾鸣也在内部被称作是「教授」,兢兢业业的为阿里在理论系统方面砌墙理。
标新立异的故事,只有先说服了自己,才有可能说服他人,当阿里开始启动下沉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庞大计划时,王坚带领的阿里云事业线,成为一条极其重要的主干道。
这也是王坚反复提到互联网的发展至今只是「电灯泡被造出来的阶段」,所有的互联网企业对于电能的利用还处于非常初级的位置,但是只要电能持续不断的被输送出来,自然不会缺少踊跃的发明者将冰箱、电视、吸尘器等产品源源不断的带到这个世界。
显然,无论怎样概括中心思想,《在线》的唯一预测就是数据会是未来不可或缺的稀缺能源——它不亚于煤炭和石油的跨时代意义——谁的数据矿场越大,谁就越能展示出强大的竞争优势。
这并非是石破天惊的结论,却句句指向数字产业的「无人深空」。
上周在清华的演讲中,王坚说麻省理工的教授如果做出来一个研究,清华可能三个月就跟着做出来了,但是如果麻省理工的教授不做这个事情,那么清华可能三十年也不会做这个研究。
这是一种体制性的落后,而互联网提供了改写这种局面的机会。
「电力革命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同步的,但是只有美国才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商品市场和创新经济在那里,所以互联网也会遵循这个规律,谁发明了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它。」
当然,可以将这席话,理解为应用互联网大国的自我激励。
和大部分长于理论的未来学家不同,结合王坚在阿里这家公司里的职位,他不仅可以推敲未来,而且还有能力影响未来,这大概才是最大的「作弊」。
你说对不对?
标签:应用 水平 动作 通信 业务 思维 大数据 写代码 电力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beingonline/p/7496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