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style http color os ar strong 数据 2014 问题
本周五,LinkedIn领英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联合举办了主题为“时代巅峰与人生取舍”的“领英影响力”第二辑活动。分众传媒CEO兼董事局主席江南春先生的演讲主题为“颠覆自己,永远向前,可否?” 用幽默的成长故事和历史解构,江南春先生表示,要用怀疑和批评精神去审视每一件事,从而进行颠覆性创新,并重构故事与商业模式。什么才是蓝海战略?第一要有专业背景,没有专业背景创新不会凭空发生;第二要有怀疑主义,第三要有颠覆性的想法。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职场的整个过程。
没钱是进步的最大动力
我从小比较穷,到大学以后就一直想,没钱是这个社会进步最大的动力。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成为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对我人生最大的益处是什么?控制学校的整个资源,从资源里头我尝到了甜头。
那时企业招兼职需要通过学生会,企业把海报给我们,我们贴出去,大家看到海报来联系企业。有一天,我接到一张海报,有个公司招一个人300块钱,做广告销售员,300块钱对我们当时来说是非常高的数字,我就把海报默默收起来,拿着海报到了这个公司。所以市场垄断非常重要(笑)。我告诉对方,虽然只有一个人来,但也是代表华师大的最高水平。干了一个月以后,中了几个单子,不仅拿了300块钱,还赚了一两千块钱。
当时一两千块钱拿在手上,觉得花不掉,就把学生会主席辞掉开始我的广告生涯。1994年大学三年级时开创了自己的广告公司。那时候在大学里一年挣五六万块钱,后来挣十万块钱,这对解决生计是没有问题。到2002年,我发觉那个时候挣了五千万人民币,不少,但每年好像只能赚这点钱,你的职业发展看不到什么(可能)。
那个时候从早上开始工作,一直到7点钟,7点钟之后就组织同志们一块吃饭唱歌,每天看似蛮幸福,久而久之,你会觉得难道我的人生就是这样的吗?就是吃火锅唱歌吗?
终于有一天,没有办法使自己内心再接受这样的生存状态,所以当时决定再次创业。我觉得要么翻身闹革命,重新再上一个阶层,要么就把这个公司关掉,享受五千万带来的生活成就。
屈原故事带来颠覆性思考
二次创业的时候有一个心理预期,这可能就是九死一生,因为当时的广告业竞争非常激烈。当我破釜沉舟放弃这些已经开创的业务,再去做第二次创业的时候,我就想,在今天要去做一个现成的生意,难度会很大,那我能不能颠覆?做一件貌似不会成功、但是(实际上仍有希望的事业),反正早死早超生。
于是我重新思考这个产业可能有的机会。这得益于大学时代听到的讲座。朱大可教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对我的商业思维产生很大的影响。
他问:“你知道屈原是怎么死的?”我们说这还不知道吗?跳江自杀的!他说跳什么江自杀的?我们说跳汨罗江自杀的。但是他问我,证明屈原是跳江自杀的证据是什么?我们问这需要证据吗?后来我们朱老师颠覆了我们的想法,用一节课的时间。
他先给我们讲了后人证明“屈原是自杀”的诗——屈原自杀之后有人在他的书桌上拿到了遗书,所以有人推断屈原写完这首诗就跳江自杀了。
但朱老师比较了这首诗与《离骚》等几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但临死之人写的诗不会跟他常规作品有这么多的地方不一样,由此推断屈原的遗书是后人写的,这颠覆了我的想法。
朱老师说他认为屈原是被谋杀的,而且死于男女关系。朱老师拿了什么证据?第一,屈原死前,写了一首赋,表达了与一个女性藕断丝连的关系,由此推断屈原这个士大夫实际上跟当时楚怀王的妃子(郑袖)是有染的。楚怀王去世之后,屈原与郑袖试图里应外合,颠覆现有政权。结果士大夫阶层就组织起来联手要暗杀屈原。屈原逃跑,跑到江边过不去怎么办,就乘船跑,刺客就追,在江面上你追我赶,就变成了赛龙舟,最后把屈原的小船团团围住的时候,就拿住麻袋把屈原装到麻袋里,就有了后面的包粽子。
当时听完朱老师的讲座,我们20岁出头的大学生就发现,读大学还有一个好处——可以颠覆你的思想。这个故事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存留,我觉得这个故事讲到了一个概念就是蓝海战略。
什么叫蓝海战略?这个蓝海的核心第一你要有专业背景,没有专业背景创新不会凭空发生;第二你要有怀疑主义,第三要有颠覆性的想法。
朱老师第一是学识非常渊博,如果没有专业的能力和细节的洞察力,他完全不会想到这些。第二是怀疑精神,不相信教科书上写的东西,由此他用怀疑的精神重新审视了他所看到的东西。最后用颠覆性的想法重构故事。
整个世界做大众做内容,我们能不能做分众做渠道?
蓝海战略把所有的次序打碎重构,变成一个新的东西。分众传媒在开始创业的时候,核心就是颠覆自己原来的想法。我在广告业从事了十年,所以会有一些固定的想法,但由于我的脑海里也不断的写诗歌,经常听到这些教授的讲法,自己有一定思考的逻辑,所以能有一些新的想法。
当时我们传统广告业务中的核心是什么?大众媒体。但我觉得在未来,当产品越来越细分,被用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时候,必然带来媒体细分化,不是大众,而是分众。整个世界讲大众的时候,我们讲分众。
还有一种传统观念,当时大家觉得媒体重要的是内容,是内容吸引了注意力,消费者有选择(的情况下),内容做得不好就不行。但其实有一些杂志,比如东方航空,可能是广告收入最大的,但它根本没有内容。
媒体一定要内容为王吗?我为什么不可以渠道为王?把所有媒体界定常规应该是怎么样的,全部翻过来,走到他们对立面看看。
当时觉得整个行业要做户外(广告),地理位置很重要,但是好的地理位置都被有关系的人抢走了,那我们怎么办呢?其实人的生活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在徐家汇,可以在王府井。我们追着这些人的生活轨迹去,有的人可能到王府井,一个人要上班,要回家,要到电影院看电影,其实当你从人的生活轨迹角度去看的时候,(市场竞争)其实是一片空白。
我们把电梯变成了一种媒体,写字楼是一个办公场所,也可以变成媒体,在电梯口放的楼宇电视就成了媒体接触点。分众后来的思路就是追着人的生活轨迹走,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类型就是后来称为我们做“中国最大的生活圈媒体”,也是一个全新的定义。
在今天的中国,我总结十年之后媒体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主动是资讯模式是什么,被动是生活空间是什么。资讯模式对90后来说是QQ、微信,对45岁以上的人是电视。生活空间是社区、卖场。左手抓住资讯模式,右手抓住生活空间。
中国在资讯模式时代,我们发现真正生活中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微信,一个是百度,很难直接跳过。消费者在资讯爆炸的时候,只能记住两件事情,第一个是社会重大的事情,今天的媒体广告不能植入到消费者核心的生活轨迹,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性。第二是记住内容,记不住广告。加多宝好声音记住了吗?但你记得住在节目中间穿插播出的大段广告吗?因为加多宝是冠名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消费者记忆的是内容。
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你的利润率
两年以前微博很强,现在有了微信,五年十年之后微信会怎么样?世界的资讯模式真的在变。怎么把广告植入到消费者的生活当中?对一些看起来没有机会的(领域),非常核心的问题是,你把它翻过来想,用颠覆性的思维来看能否成功。
移动互联网来了,这就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我自己以前最喜欢在路上看各种各样的广告,但是后来发现其实这个职业习惯也被冲击了,我上车就在回邮件,回完邮件玩微信,这些都做完了,机场也就到了。
如果你有10分钟以上的无聊时间,一定会把手机拿出来。坐进公交车或地铁,拿出手机看半天,动作很舒服,所以公交车和地铁上的(广告)屏幕,受到的冲击非常大。
既然移动互联网吃掉了我们14%的收视,那我们就看分众的屏幕跟互联网(能不能)产生关系。消费者在移动(互联网)之中,在一个楼里他们的浏览习惯都是有数据的,我想了解这个楼里的人对哪个品类产生兴趣,就把一栋楼里大家的数据做一个标签分析,合在一起,对这楼宇进行标签化,在后面做了一些分析,就可以知道他们对什么关注最高。
我相信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线上线下之分,所有的东西在移动互联网的颠覆之下都会不一样。在商业上面,最核心的是创意。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你的利润率。
谢谢大家!
标签:style http color os ar strong 数据 2014 问题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asqi1/article/details/3915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