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获取数据 带来 验收 技术 维护 之间 帮助 条件 全面
1.什么是用例?
用例模型主要应用在工程开发的初期进行系统需求分析阶段,描述了系统具备什么功能,也就是说从用户的角度观察系统应该支持哪些功能,同时帮助系统分析员对系统功能有个全面的认识,从宏观上描述系统的行为。
用例模型包括的基本元素有:用例,角色,系统。
2用例的作用
一个系统中可以包含多个用例,引入用例可以给我们带来以下几点好处。
(1)确定系统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否可以满足需求,使用户和开发者之间达成共识。
(2)使用统一的描述,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3)方便验收测试。
3.用例图的基本模型元素
用例图就是用例的图形符号表示。
用例图的基本模型元素:参与者(角色),用例,系统边界,通信关联。
(1)参与者(角色):指存在于被定义系统外部与该系统发生交互的人、其他系统或者设备。
(2)用例:用来描述系统提供的服务。
(3)系统边界:表示用例所处的系统范围。
(4)通信关联:表示角色和用例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示哪些用例被哪些参与者使用。
4.用例图的绘制
参与者表示法:简体笔画的人物,参与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他系统或者设备。
用例表示法:用椭圆表示。
系统边界:用矩形方框表示。
通信关联:使用带箭头实线或者不带箭头实线表示。
5.用例图建立过程
一般来说建立用例图的步骤分为三步:发现参与者,发现用例,用例规约。
(1)发现参与者
发现参与者就是让我们定义系统的参与者有哪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讨论。
系统使用者——哪些人会使用系统?
访问外部接口——系统需要从哪些人或者系统获取数据?
对外提供接口——系统会为哪些人或者系统提供数据?
系统关联——系统会与其他哪些系统关联?
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由谁来维护?
硬件设备——系统控制的硬件有哪些?
发现参与者检验标准
是否已经对多有参与者进行建模说明?
每个参与者是否涉及至少一个用例?
是否列出至少两名可以作为特定参与者的用户。
是否有参与者担任与系统相似的特定参与者?如果有则将他们合并在一起。
(2)发现用例
用例可以根据参与者需要系统提供什么服务来确定。
参与者为什么使用系统?
参与者是否在系统中增加、删除、修改数据?如果有是如何完成的呢?
参与者是否会将外部的某些事件通知给该系统?
系统是否将内部某些信息通知给参与者?
系统需要的输入/输出是那些信息?这些信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发现用例检验标准
用例模型是否清晰的描述了系统的所有需求功能?
所有功能需求是否都映射到至少一个用例?
用例是否包含多余行为?是否可以验证某个功能需求?
(3)编写用例规约
用例规约的一些说明
简要说明
事件流
用例场景
特殊需求
前置条件
后置条件
用例约束可以使用文字描述,但是为了直观方便,可以使用活动图,序列图,状态图等完成其功能。
标签:获取数据 带来 验收 技术 维护 之间 帮助 条件 全面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wwyx-xi/p/757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