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思维 专业 处事 个数 而不是 建议 直接 不同的 课堂
今天是国庆假期前的最后一天,我们补课。
十分钟前,我刚刚结束一门专业核心课,冒着中雨从教学楼回到宿舍。课已经结束了,但是十分钟前发生的一件小事还在我的脑海中盘旋。
事情是这样的,专业课的老师在距离下课还有十五分钟的时候提出要点名,这是一位院内资历颇深的老教授,和蔼可亲的样子。不失偏颇的说,他很懂得世故圆滑。
大学的课程成绩中总会有一部分来自于“平时分”,而平时分主要看课堂主动回答问题次数以及作业交送情况。于是,我们这位亲切的老教授让班长到讲台上点名,并且跟我们说,之前的课堂回答问题没有记录(虽然我印象中只有一个人有过主动回答),所以这次点名,大家把之前回答问题的次数直接说出来,班长记到点名簿上,作为平时成绩。
没有夸张,老教授亲切的建议我们不要拘束,大胆说出一个数字,不论是个位还是双位,只要敢说,就记下来,但是没来的就是0次。
刚开始的几位都比较谦虚,大部分都回答了“1”,老教授显然不是很满意,似乎我们这些年轻人太谨慎和死板了。于是他继续鼓励大家,并且向之后的几位报出高数字的同学表示出诚挚的肯定。班级里开始躁动,伴随着一个比一个高的数字,大家的哄笑声也越来越大。节日的气息和热闹的环境,又促使着大家继续心照不宣的衡量着,试图在四个月后的成绩单与同学们的哄笑声之中权衡出一个看起来不高又不低的数字。
直到我的一位密友,大声的喊出了“0”。
班级里的燥热气氛有些冷却,前面喊出高数字的同学有些尴尬,教授也有些尴尬。不过,好在后面的同学继往开来,再一次把数字拉回到应该有的状态,“1、2、5、1、1、1、6、2、1、1……”。
十分钟后,这场有些闹剧性质的点名结束了,放学铃也刚好敲响。
我的思考却刚刚开始。对于班里的大部分同学来说,我们已经基本上失去了保研的希望,这个时候一门专业课80分和90分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要违背实际情况,喊出那个不属于自己的数字呢?
实际上,这个事情非常小,如果说用这堂课大家给出的数字来衡量某个同学的诚信度和人品,那真是太可笑了。但是,不同的数字确实代表了两类甚至更多类不同的人。对于给出“0”的人,一方面可以说他们正直有底线,另一方面这也是死板迂腐的表现。对于给出“1”的人,相反的来说,既可以是没有底线没有诚信,也可以说是圆滑世故,能够灵活处事。延伸来说,老师和同学对于大学考试的作弊现象都是心照不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考试作弊和不作弊之间的区别与此有些类似。实际上,我发现,明知道自己什么都不会还不作弊的同学,大都是缺乏作弊的胆量,而不是所谓的正直诚信。相应的,通过作弊手段获得高分的同学除了思维手段灵活以外,往往还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以后我们会毕业,有人会从政从商,有人会留校会深造。不同的领域需要不同的人才,一个不会说谎的政客显然是不会吃香的,一个各种手段取得成绩的学者也难登大雅之堂。
当我处在那个气氛之中的时候,我看到,平时是一种态度的人,在那一个时刻会做出与我的预判完全相悖的选择。
当然,这种不同可能由两方面造成,一方面是我对他的认识不够深刻;另一方面则是他在舆论压力下的底线的崩溃。
那种情况下,气氛的冲击,和大部分人的选择会混淆一个人的常有判断。当他意识到另外一种选择是一种冒险,是站在群体的反面(而不管群体是否正义)时,他就会慎重考虑是否要放弃自己的底线。
选择0的同学并非在生活中事事高尚,选择1的同学也未必事事苟全,而选择3、4、5、6……的同学,把自己送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高崖摔落,聪明者御风而飞,愚蠢者坠谷而亡。
因此,我总结到,两节专业课带给我的思考,远不如最后这十分钟的震撼。
标签:思维 专业 处事 个数 而不是 建议 直接 不同的 课堂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Mr-Tiger/p/7614583.html